<font color="#39b54a"><b>流浪摄影作品选</b></font> <h1> <font color="#333333"><b> 粘鼠胶(短篇小说)</b></font><div><font color="#333333"><b> 赵顺年</b></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b><br></b></font></div><div><b style=""><font color="#333333"> </font><font color="#ed2308">(一)</font><br><font color="#333333"><br></font></b></div><div><b style=""><font color="#333333"> 当两米长(高)四十公分宽十公分厚,白底红字写着“中国共产党古庄镇委员会”和长(高)、宽、厚一样,和另一块白底黑字写着“古庄镇人民政府”的两个大牌子,同时挂上了镇政府大门口两边两个大门垛子上的时候,原古庄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主任吴高峰任镇长的“公布令”(县委的任命文件)也同时下来了。</font><br><font color="#333333"> 吴高峰任镇长的“公布令”是经过了县委组织部根据拟任命为镇长的人选定向从德、能、勤、绩、廉等诸方面考察,上报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为镇长提名人选后,由镇人大主席团将其作为镇长候选人正式提交“古庄镇人民代表大会”进行选举。“古庄镇人民代表大会”对候选人实行投票选举后,候选人获得法定赞成票数,“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结束后,其选举结果要经镇党委再上报县委,县委根据选举结果再发正式文件任命当选的镇长。也只有到了这个步骤,接到了任命文件,才算是正式上任。这个过程很长很繁杂,但充分体现了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行使权力的结合,也说明了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政府在镇长任命过程中是一般不行使任命权的。</font><br><font color="#333333"> 吴高峰微微笑着站在镇政府大门口,他先摸了摸左边白底红字的大牌子,又摸了摸右边白底黑字的大牌子,牌子很厚,木质很好也很硬,结实无比,不像过去“古庄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那个牌子没有份量摇摇晃晃的,心头不禁掠过一缕高兴。他摸了一会牌子,又摸那个门垛。门垛底座是石头,石头足足有半米高,都是石灰石,老百姓叫“青石”。石灰石上边是砖,砖一直垒砌到顶,然后又用水泥混凝土抹了垛子面。从垛子的垒砌到抹面,包括浇筑那垛子上的两个挂钩,还有做那两个大牌子和给牌子上漆写字,都是他亲自指挥的。吴高峰正摸着牌子、摸着门垛遐想着:自己已经是镇长了,是古庄镇历史上的第一位镇长……</font><br><font color="#333333"> “吴镇长。”</font><br><font color="#333333"> 民政助理小李李学利从镇政府大院里边出来,径直走到吴高峰面前站下说话,这机灵鬼呀,称呼改的真快,吴高峰把自己的遐想拐了个弯,转到了李学利身上,就听李学利说:“吴镇长,今天古庄大集,咱们到集上看看吧?”</font></b><br></div></h1> <font color="#39b54a"><b>著名书法家穆可法先生作品选</b></font> <h1> <b><font color="#ed2308"> (二)</font><br><br></b><div><b> 是该到集上看看了!吴高峰镇长顺着李学利到集上看看的思路想,下一步,可要坚决改改过去的工作方式方法和工作作风了,过去公社干部只会看着日头算时间,一年四季催耕催种,镇驻地就有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古庄大集,既是官方的设定,又是自然条件和所在地理位置的形成,但自己作为任职三年的公社管委会主任,却没拿出一次专门时间去赶个集,哪怕是到集上走趟也没走。他觉得这既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古庄大集。古庄大集之所以大,主要是此地地理位置特殊,交通方便,且是个五县交界,五衢通商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宾客云集,商贾往来的重镇。吴高峰镇长觉着,真是应该赶赶集,看看农贸市场了。农村的大集,是真正的农贸市场,也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从农贸市场上,就可以发现很多新的和农村工作紧密相关的方向性的信息和新动向,把大集搞活,就是把农贸市场搞活,加上这些年农业生产上的经验教训,就是在贯彻落实县委提出的大搞商品生产的战略部署了。自己作为一镇之长,也的确到了注意研究和指挥本镇的商品生产了!<br> 吴高峰镇长抬头看了一眼李学利,随口应了一声,就和小李往集上走去。<br> 往大集上走着,一条狗喘着粗气突然从吴镇长和小李旁边跑过,小李下意识地赶紧把吴镇长往路边一拥,作了一个保护状,嘴里还骂了一声那狗。吴镇长并没害怕,而是镇定自若,嘴里说着“没事”,便继续往前走。继续往前走着,吴镇长心里就想起了一个故事,那个故事就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古庄镇。<br> 故事说,我八路军某部首长睡觉打呼噜不但声音特别大,还极具高水平,而且具有战略战术的“非常功能”,晚上睡觉时,一个呼噜,就击退了日本鬼子一个中队的夜袭进攻。</b></div><div><b> 这个故事突然一听,似乎纯是在“忽悠”,因为夸张也不能夸张到这个份上。而实际上,这个故事既不是夸张,更非是“忽悠”,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故事。当然,也只有在古庄这个地方才能生发出“一个呼噜击退一个日本鬼子中队夜袭的进攻”的故事。<br> 这是古庄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br> 在任古庄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主任的第二年,一位古庄镇“南下”老干部时任沪市手工业局局长的苏明进回乡省亲,吴主任热情地接待了那位苏局长,并用家乡传统名吃“千岁岭青山羊汤”招待了那位苏局长。吴主任一边听着苏局长对家乡“羊肉汤”的渍渍称赞,一边询问苏局长那“一个呼噜击退日本鬼子一个中队”的事是否属实,苏局长看了看吴主任,“哈哈”大笑了几声,又喝了半碗羊汤说:那个故事不但真实,而且就是我创造的。我当时担任八路军古庄军分区司令。那是个雨天,雨不大,大的时候就是“麻杆子”雨,小的时候就是“雾露毛”,一阵一阵的,我率领分区司令部的直属一二支队,凭借着雨雾的掩护,向县城的日伪军发起猛烈进攻,想给鬼子一个沉重打击。由于城墙的坚固和守城日伪军的众多,加上咱们武器太差,又没有大炮的威力,连小日本鬼子的迫击炮也没有,进攻到傍晚时分,县城南门一直没有打开,只是将南门东侧的城墙撕开了一个口子,但部队未敢贸然攻进城里。看看天色已晚,我便率领部队撤退。我担心直接南撤会被鬼子追上,便指挥部队先南后西,以特别急行军的方式直撤到古庄才停住了脚步。我家就是古庄。当时古庄在我八路军根据地的边缘上,从古庄往西、往南、往北都是我八路军的根据地,尤其往西,一步之遥即是沂蒙山。看看到了自己老家,我也觉得比较放心了,因为在县城攻城撤退时采取的由南往西的战略已经甩掉了鬼子,即便他们发现了八路的撤退路线,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调遣部队追到古庄。于是,我安排部队抓紧休息,自己也回到家里放心睡觉。到家后,简单跟家里人打了个招呼,倒头就在炕上睡了过去。我参加革命多年,一直在外,家里人熟悉,但家里养的狗却不熟悉。躺下没有几分钟,就开始打起了呼噜。这呼噜一打,家中的狗感到新鲜而生疏,惊人而害怕,便大声狂吠起来。我家的狗开始吠叫,周围邻居的狗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便跟着大声吠叫起来。这样,古庄一个村的狗叫,又引起邻村的狗也开始叫,一时间,从南边的县,依次往西北的三个县和东边本县邻村的狗都开始大声吠叫起来。而此时,县城守城的日伪军派出了一个中队的兵力,顺着我率领部队撤退的踪迹,也是先南后西追赶了下来。当他们的部队刚刚赶到离古庄最近的村庄时,就听见了古庄周围四面八方的狗吠声。鬼子指挥官经过分析,觉得这么多村的狗都在一齐吠叫,八路军定是已做好了准备,正埋伏好了等着自己上门被歼灭了。<br> 鬼子中队长“嘿嘿”冷笑一声,那意思是我不会上你们八路“当”的,便命令部队立即回头,往城里回撤。由此便有了“一个呼噜打退了一个鬼子中队夜袭”的故事。从1947年10月开始,中央就开始抽调干部“南下”问题作出了指示,1948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又作出了《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我接到命令,就“南下”了。我这是“南下”后第三次回家乡省亲,谢谢吴主任的热情接待和我朝思暮想的<span style="color: inherit;">“千岁岭青山羊汤”</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b></div></h1> <font color="#39b54a"><b>著名书法家穆可法先生作品选</b></font> <h1> <b style=""> <font color="#ed2308">(三)</font><br><font color="#333333"> </font></b><div><font color="#333333"><b> 吴镇长想着“一个呼噜击退一个鬼子中队夜袭”的故事,不觉间就到了古庄大集上。大集上人真多,吴镇长又想,改革了,开放了,古庄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必须迈开步伐,大胆创新,来一个新的大变化。他在心里重复地默念着“要大变化大发展”,双脚就穿过了熙熙攘攘的人流,到了大集中心。大集中心人就更稠了,不一会儿,吴镇长就挤得热汗涔涔。出乎意料,往前又走了几十米,他二人的前边竟出现了一小块空地,是赶集的人一下挤成堆后暂时腾出来的。 </b></font></div><div><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什么商品如此紧俏?</b></div><div><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人挤成堆引起了吴镇长的兴趣,他便和小李一前一后,手拉手塞了进去。</b><br></div><div><font color="#333333"><b> 啊,原来是一群卖老鼠药的!<br> 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死老鼠,全用干沙填充起了肚子,老鼠的肚子鼓鼓的,摆了长长一串。吴镇长兴致大扫,拽了拽小李,准备要往外挤,没想到,却被卖老鼠药的喊住了:“同志同志别忙走,看看这药你不空手!”说着已经把一个小纸包送到他面前。</b></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b> 吴镇长斜了一眼那个小纸包,见是几十粒麦粒。还没做出什么表示,另一个卖药的又喊上了:“喂,喂,喂,同志哥呀同志哥,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咱这药不是假的,它的名儿叫‘八步紧’,实际上老鼠吃了不出半步就得送死!”话音未落,也有一个纸包送到了吴镇长面前,看得出,里边是七、八粒瓜子。<br> 吴镇长被弄得哭笑不得。他比谁都明白,拌麦粒的药是氟乙酰胺,拌瓜子的是锌硫磷,都是禁止用来药老鼠的。有关部门提倡的灭老鼠药是敌鼠钠盐,可效果不显著,农民群众就用了剧毒农药,大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药死老鼠就行。吴镇长什么话也没说,朝卖老鼠药的摆了摆手,同小李一前一后挤出了人群。<br> 没走多远,却又是一堆人。吴镇长不由得又投去探询的目光。透过人缝,嘿,还是老鼠药!怎么这么多卖老鼠药的?吴镇长想。不过,吴镇长发现,这个卖老鼠药的脚下笼子里盛着的是几只活老鼠,老鼠还在笼子里边上上下下转着圈来回跳跃;笼子的一边竖着一块用草板纸做的牌子,上面写着“粘鼠胶”三个大字。吴镇长腻歪死这种地方了,他正要离开,小李却叫住了他。<br> “吴镇长,这是新产品。”小李很内行的样子,一边拉吴镇长挤进了圈内。随即,一张铅印的“说明书”就送到了他们手里。<br> 吴镇长打上眼一看,脸倏然间拉长了。“你是从哪来的!”他表情严肃,俨然一个市场管理员,“卖的是什么药?”<br> 卖药的一见,赶忙解释:“同志,俺这不是药,叫粘鼠胶,是专门沾老鼠的。——这不,说明书上都写的很清楚。”<br> “什么沾老鼠?明明是骗人,卖假药的。</b></font><b style="color: rgb(51, 51, 51);">”</b></div><div><font color="#333333"><b> 吴镇长生了气,拾高了声音,“命令”卖“粘鼠胶”的:“走,跟我到工商所去!”<br> 卖粘鼠胶的见势不妙,怕惹上麻烦,连忙从身后拿出一个空纸盒,一边用小刀在盒壁上开着洞,一边继续解释说:“同志,俺这真的是新产品,是我们厂通过改革,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研制出来的新产品,不信俺表演给您看”。<br> 说话间,纸壳盒的洞已抠好,把纸盒放在地上,又将一些胶液倒在一块纸壳上,然后从笼里捉出四五只老鼠放在盒内。老鼠一进盒,顺着洞口就往外跑,结果全被粘在了那块纸壳上。卖粘鼠胶的提起纸壳,抖了又抖,几只老鼠竟是牢牢地沾在上面,一只也没掉下来。<br> 围观的人一阵喝采。<br> 吴镇长呆呆地站在那儿,只是嘴唇在蠕动,嘴里却说不出话来。<br> 他感到了尴尬!<br> 这是他当镇长后第一次赶古庄大集,第一次遇到的尴尬!</b></font><br></div><div><font color="#333333"><b><br></b></font></div></h1><h3><b style=""><font color="#333333"> </font><font color="#ed2308">此小说发表于《当代小说》1985年第10期</font></b></h3> <font color="#39b54a"><b>著名书法家穆可法先生作品选</b></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