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无一物”说起(空无观的现实意义)

东林侠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空无一物”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不会理解错,就是“什么都没有”。但问题到此似乎还远远没有结束。因为它既是什么都没有,也是什么都有。只有这样理解了,它才是全面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你可能会问:“怎么会有这样截然相反的结论呢?”而这恰恰就是生活的玄妙之处。也是佛教、道教、基督教与哲学存在的基础。你可能会觉得有点晕,但看官不急,且听下官慢慢道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知道“空与无”分别是佛教与道教的理论基础。它们分别对应于佛教与道教的“佛(空)与道(无)”。比如道家始祖老子在《道德经》说过了,“道可道,非常道”,它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说你能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道,因此真正的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也就是说:“道“即“无”。另外,老子在《道德经》中又说了:“道(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空无一物”从字的顺序上来看,不就是从空无中生出了一,既然有了一,它就可以一生二(阴阳),二生三(天、地、人),而有了“天地人”不就可以再生出万物了吗?鉴此,“空无一物”既可以理解成是什么都没有,同时也可以理解什么都有。你理解了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当年星云法师在厦门大学讲课时,他形象地用拳头来说明空无的理念。他说:“当你把五指攥紧的时候,它就是拳头,而当你把五指分开时,拳头就消失了。”而这正是佛教的理论基础“缘起性空”的真实写照。也就是说,当五个手指因缘分握紧时而形成拳头,而当缘散时,拳头就没了(性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东方的智慧与西方的智慧,有时候是相通的。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当年在学校学过的西方的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吗?当年我们都觉得皇帝可笑,因为他的新衣实际上就是“无”,而今天你以为你自己穿着衣服,实际上,现在的你,除了手机中验证码这一块遮羞布以外,你的所有信息都在别人掌控之中,你看似穿着衣服,实际上又没有衣服,难道不是这样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你可能会说:“了解空无一物”有什么现实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道家与佛教关于空性的双重奏,最终指向一种彻底的存在解放。当认识到自我与世界都是缘起性空的显现,我们便能够既认真生活又不被生活所困,既积极行动又不执着结果,在追求物欲的同时,也要适当放空自己。这种看似悖论的境界,正是空性智慧赐予人类的最珍贵礼物——在觉悟万物皆空的同时,生起对万物更深切的慈悲与责任。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历经两千余年,道家与佛教的空性智慧依然焕发着不朽的生命力,持续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们提供精神启迪。在这个意义上,空性不仅是一种哲学观念,更是一种活生生的存在艺术,它对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财富,而一个人要想感受到幸福,它需要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双重叠加,而“空无”正是构成你精神财富的不可或缺的基础,也是你看完本文后的实实在在的收获,不知你悟了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林随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