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记忆之点玉米

清鸿山人

<p class="ql-block">  春季持续干旱,枯黄的麦苗愁坏了不知多少农人的心。夏收后,憋不住的老天爷泄火似地下了几场雨,降下高温的同时,给人们恩赐下秋庄稼的希望。放眼田野,玉米畦子划开麦茬,行列间已有均匀的绿点散开,昔日里种玉米的景象闪上心头。</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农人们自己做主,扎花绣朵一样在责任田里精心伺弄。我家所在的薛镇宏化坊土质肥沃,地下水源丰富,每年都是麦秋两料的庄稼,间或种些豆子、棉花、红薯等。各家各户的地里,麦子收了种玉米,玉米收了种麦子,周而复始,循环营务。其中夏收夏播的时间紧张,尤其忙碌,由于秋庄稼(主要是玉米)的生长期短,所以麦子收割后,跟茬就种玉米,越快越好。农谚讲:“麦争一日,秋争一晌”。</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还有一种种玉米的方式叫“麦耧点播”。就是碰到雨水多的年份,麦子不能按时成熟。为了赶玉米的生长期,勤快的农人们扛着一件叫“豁杆”的三叉形工具,把麦子顺耧沟向两边豁开,在狭窄的麦垄中间用小䦆头小心的挖坑,一窝一窝地把玉米提前种进去。过上五六天麦子收割后,玉米苗也就吐尖长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2000年以前,种玉米的“调播机”还没有推广,玉米播种全凭人工,俗称“点玉米”。前边一个人顺着麦耧行子用䦆头刨坑,中间一个人每个坑下2~3粒种籽,后边一个人穿着布鞋用脚把土坑掩埋踢平。这活看似简单,其实还有一定的诀窍和注意事项呢!前边刨坑不能刨得太深,后面埋“窝窝”不能踩得太实!母亲和我闲聊时说:有一年生产队种玉米,男子一组妇女一组比赛,男子组力气大,刨的坑深、埋的“瓷实”。女子组力气小,刨的坑浅,埋的疏松。结果是男子组的种芽顶不破地皮出苗率低,女子组出苗均匀大获全胜。</p><p class="ql-block"> 大约一星期后,一颗颗玉米绿芽呈卷筒状显现在麦茬畦里。经过灌溉和雨水,玉米苗茁壮成长,每窝留一到两株,多余的苗间除而去,玉米地其本成形。后续的活路随即展开:勤快的农人们先是把地细细的锄一遍,把麦茬锄倒。然后用锨把锄松的土培到玉米苗根部,叫做“戳行子”。浇地时水头顺着戳好的行子向前流,特别方便。</p><p class="ql-block"> 玉米苗株长到一尺高时,“卷心虫”出现了。我小时候玉米地里农药用的很少,给玉米捉虫子是一项娃娃喜欢干的“轻松活”。记得有一天中午,六爷提着个“罐头瓶子”,顶着烈日在玉米地里搜寻,我好奇的跟在后面看,只见他用自制的镊子从玉米苗中间夹出一条又一条的绿色虫子。我照样学样,从扫帚上抽了一棵细竹条,用刀子从中间破开,卡上一小段竹片,“镊子”就做成了。再找了个瓶子,然后就像“外科医生”一样给我家地里的玉米苗除虫“做手术”。捉回的虫子喂鸡,公鸡母鸡“兴奋地”连争带抢。大自然有她的奇妙之处,玉米苗的卷心虫每年定时出现,捉过一遍后再不发生(芝麻苗也一样)。虫子甚至还不过地界:我家地里的虫子捉过后,邻居地里的玉米苗上即使有虫子也不到我家这边来。大家说有意思不?</p><p class="ql-block">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调播机镟耕、播种、施肥、打畦子,无人机喷洒农药……,人工种植玉米仅在机器到不了的小片地里偶尔看到。孩子们已经对“汗滴禾下土”的辛苦没有了直观认识。我谨写下这点文字给过去的日子留几行念想,同时也希望看到的老朋小友们珍惜粮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丰衣足食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