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塔

平均

<p class="ql-block">  繁(po)塔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禹王台区,禹王台公园西侧。繁塔建于繁台之上,高出一般地面1米多,沿台而上,步行100米左右,便是繁塔公园,公园占地仅有4.3 亩,园内之景只有一塔,其北侧 300米左右为陇海铁路线。</p><p class="ql-block"> 繁塔建于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原名兴慈塔,为供奉定光佛舍利的佛塔,因其兴建于繁台之上,故俗称繁塔。繁塔坐北朝南,躯粗首小,六角形仿木结构,三层塔身加筑六角小塔,状似编钟。通体以青砖垒砌,内部蹬道采用"穿壁绕平座式"结构。繁塔通高36.68米,搭基面积501.6平方米,塔身内外遍嵌造像砖, 一砖一像,通身造像组成美丽的纹饰,大小如一,排列有致,与塔身构成统一的整体。繁塔造像艺术极为精美,包括菩萨、罗汉、乐妓等近百种,7000余尊,姿态各异,生动形象地显示了宋代艺术家雕刻模制的超人技艺,塔内保存完整的碑刻178方,以宋代居多,有佛经、捐施人题词等, 并且佛砖上仍保存有捐施人的墨迹,是研究佛学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繁塔有着千年历史,自建立便作为开封市标志性建筑,其建筑风格显示了隋唐时期佛塔的发展演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88年,繁塔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繁塔因其精美的佛像砖雕、丰富的碑刻题记及书法艺术、地宫资料、罕见的建筑造型、神秘的层级问题而闻名于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佛砖墙</p><p class="ql-block"> 繁塔的造像艺术极为精美,塔身内外遍嵌造像砖,一砖一像,包括佛祖、菩萨、罗汉、乐伎、行脚僧等百余种,近7000尊,姿态各异,形象生动。远观繁塔,通身造像组成美丽的纹饰,大小如一,排列有致,与塔身构成统一的整体。</p><p class="ql-block"> 佛像砖每块一尺见方,中心为一圆形佛龛,佛像结跏趺于莲花座上,形象端庄,雕工精细。菩萨有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 以观音菩萨变化最多,有四臂、六臂以至十二臂。菩萨多已女性化,体态丰盈,隽秀多姿,曲眉丰颐,脸颊圆润,与唐代仕女神韵相似。宋代十六罗汉造像,虽数量不多,而姿态神韵各呈异彩,个性鲜明,相貌迥异,既有中土和尚,又有外来胡僧,别具风神。</p><p class="ql-block"> 造像最为复杂的是乐伎,乐伎佛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繁塔大修之时,它使沉寂千年的繁塔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乐伎佛镶嵌在繁塔二层南塔心室正南、西南两侧的内壁,共有20尊。皆着菩萨装,头饰化佛,身披璎珞,衣纹流畅,雕造细腻。她们各执不同的乐器,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二层塔心室的前壁上。排箫乐伎结跏端坐,双手握箫,口对箫管,似乎乐音正在缓缓而出;吹笙乐伎两手执笙,以指按孔;一对击钹乐伎,一开一合,轮流拍击,配合默契;琵琶乐伎怀抱琵琶,左手抚弦,右手执拨,双闭微闭,似沉浸在优美的乐曲之中;腰鼓乐伎左手以掌抚鼓,右手以杖击鼓,意态从容,悠然自得……。</p><p class="ql-block"> 二十位乐伎神态各异,演奏着十三种二十件乐器,形神皆备,风姿绰约。它们手中的乐器明显地体现了宋初龟兹乐队的编制特征,是典型的宋初龟兹乐队演奏的形象。这些砖雕为研究宋代高度发达的音乐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证,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二程书院碑</p> <p class="ql-block">佛洞简述</p><p class="ql-block"> 现佛洞内存宋代东西两壁石刻经大方,东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西为《十善业道经 要略》,这碑刻不仅是研究繁塔历史的珍贵史料,而且是书法艺术的佳品,两壁碑经均出于宋代书法家赵安仁之手,字体方正庄重,笔划 浑厚有力,后人评论他的书法兼有欧、柳两家之长。赵安仁字乐道,洛阳人,性直纯正,书法以楷隶见长。他曾在国子监书刻《五经正义》,倍受太宗赏识。</p><p class="ql-block"> 石刻四周雕刻有莲瓣形花纹图案,技法精妙,线条顿挫转折,劲利自然,毫无雕迹凿痕,如同模制一般,表现了宋代劳动人民极高的雕刻技巧。</p><p class="ql-block"> 东西两边端坐的是乐伎菩萨。共有二十尊, 这种菩萨的装束是我国历代罕见的,并各持乐器一种,是我国研究宋代乐器的珍贵史料。</p> <p class="ql-block">繁塔诗词展简介</p><p class="ql-block"> 繁塔创建于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它是开封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北宋早期六边形佛塔的典型代表,受它的影响,以繁塔为中心, 北宋初期中原地区出现了大批风格相似的佛塔建筑。</p><p class="ql-block"> 繁塔位于繁台之上,地势高远,景色秀丽,素有汴京八景之"繁台春色"的美誉,同时又在北宋京都四大名寺之一天清寺内,故此处是诸多文人墨客登高抒怀之佳处,遗有诸多佳作,如:石曼卿"台高地迥出天半、瞭见皇都十里春"、陈与义"半天拍阑干, 惊倒地上人"、毕仲游"高标不数慈恩塔,迥眺如登单父台" 等优美诗篇。此次我们选出与繁塔相关的以宋代诗词为代表的部分佳作,供您品鉴,以期让您更加深入地认知繁塔,共同守护我们宝贵的国保文物。</p> <p class="ql-block">地宫塔铭</p><p class="ql-block"> 大宋开宝年(公元974年),岁次甲戌,四月己卯朔,八日丙成,收藏定光佛舍利,比丘鸿彻有愿,亲下手造砖塔一座,高 二百四十尺。当寺僧众四百余人,讲经律论僧五十余人,三纲知事寺尚座僧归节,寺主僧守諲,都维那僧崇明,讲上经僧蕴光书,师弟僧方蕴同修塔,门人義明、義忠同修塔;行者俗姓王,義隐同修塔。行者施主具名如后:</p><p class="ql-block"> 水精瓶会首郑重人等,孙知柔、姚遇、许守素、刘途、刘远、张壹、赵超、王卿、郭彦铢;水精函施主刘知讓,水精瓮子施主翟,金棺施主耿肇、男光远,女弟子刘氏阖家共施,银椁施主等, 王曰、向成、陈思義、、张廷宝、范肇、常守谦、 妻俟氏、常家张氏、张霸妻于氏,兼施棺衣缛,舍利石匣;女九住口,西川前楚州马步军都指挥使解昌远施棺。</p><p class="ql-block"> 1、石刻题记表明:尽管一个极其重要的数字"开宝年"无法辨认,但还有"岁次甲戌"的干支纪年,推算可知"甲戌年"是开 宝七年。从明代开始关于繁塔建造年代的争论终于尘埃落定。</p><p class="ql-block"> 2、石刻题记记载当时天清寺有僧众400余人,讲经律论僧50余人,还有三纲知事,各职人等,塔铭还记载地宫所藏物品,如水晶瓶、水精函、水精瓮子、金棺、银椁、舍利石匣等,且记载有施主姓名物资料。这方珍贵的塔铭是研究北宋四大名寺之一的天清寺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繁塔捐施碑</p> <p class="ql-block">千年槐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