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风韵】浅草寺记

冬虫

<p class="ql-block">作者:冬虫</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8838229</p><p class="ql-block">图片部分自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东京浅草寺的雷门灯笼,红得刺目,远远地便撞入眼帘。这灯笼大得几乎荒唐,仿佛非如此不足以震慑住那些心怀不轨的游魂。灯笼下挤满了人,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都仰着头,举着手机,要将这"雷门"二字与自己的面容一并框进取景框里。于是灯笼的红光便在人脸上抹了一层血色,倒也应了"雷门"二字的本意——原是镇守佛法的金刚怒目之所。2024年早春四月,我和老伴有幸踏入这块神奇而又复杂的国度。</p> <p class="ql-block">在东京女子大学梨花学院就读的女儿陪我们一同游览这个古老的建筑。穿过雷门,便是仲见世街。石板路两旁排着密匝匝的店铺,卖人形烧的、卖江户玩具的、卖和服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一个穿羽织的汉子站在店门口,机械地拍着手里的团子,脸上堆着笑,眼睛却死盯着过往游客的钱包。这笑容像是从江户时代一直练习到现在的,连嘴角的弧度都分毫不差。店铺的屋檐下挂着纸灯笼,白日里也点着,昏黄的光映在玻璃柜上,照见里面的人形烧——那豆沙馅的小人儿咧着嘴笑,倒比活人还生动些。我不信神佛,有的点又不准拍照,于是就不把这事放在心里,好好参观就是了。</p> <p class="ql-block">仲见世街的尽头,香烟缭绕。香炉前挤满了人,都争着将那烟雾往自己身上揽。据说这香灰能治病,于是便见一个枯瘦的老妪,拼命将烟雾往胸口处赶,仿佛要借此熏走肺里的痼疾。她的动作急切而虔诚,却让我想起乡下人用烟熏蚊子。香炉旁立着个功德箱,不时有硬币落入,叮当作响,像是佛祖在清点香火钱。看来信仰的力量无处不在,只是各人的选择而已啦,心里这样想着,也就随人家作个鞠躬,表示到次一游,免得被人家以为是异类。</p> <p class="ql-block">前面正殿前,只见人们排着长队参拜。投钱、合掌、鞠躬、拍手,动作整齐划一,如同流水线上的机械臂。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刚拍完手便掏出手机查看股价,脸上的虔诚还未褪尽,眉头已经因数字的跳动而皱起。殿角的铃铛在风中轻响,像是嘲笑这些心不在焉的祈祷者,我也暗暗哑笑了一下,可想人类情感的复杂化和多元化。</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转到寺后,这边游人渐稀。这里有几块石碑,字迹已经模糊,碑前摆着几束枯萎的花。一个穿校服的少女独自站在碑前,合掌不语。她的背影单薄,肩膀微微发抖,不知是在哭还是在祈祷。忽然手机铃声响起,她慌忙擦脸,掏出手机应道:"这就回去。"声音里的哽咽还未散尽,人已经小跑着离开了。那石碑上的名字,大约永远也不会知道曾有个陌生少女为它落泪。</p> <p class="ql-block">走到浅草寺的一个角落里,只见一位老和尚在认真的扫着地下的片片落叶。扫帚划过石板,沙沙作响。我向他合十,他却头也不抬,只管将落叶归拢到树根下。那些叶子金红相间,在夕阳里像是烧着的纸钱。老和尚的僧衣已经洗得发白,背影与石碑几乎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雷门灯笼已经亮起。红光里,几个穿和服的姑娘在自拍,她们的笑声清脆,与百年前江户女子的笑声并无二致。灯笼上的"雷门"二字在暮色中愈发鲜明,仿佛在提醒世人:佛法无边,红尘依旧。</p> <p class="ql-block">寺庙的钟声响起,惊起一群鸽子。它们掠过香炉,翅膀上沾了香灰,飞向东京塔的方向。那塔尖上的红灯,与雷门灯笼遥遥相对,一个写着现代,一个写着传统,中间隔着千百年的烟尘,却是一样的红,一样地照着底下匆匆而过的人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