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故事035——大唐福将程知节

上善若水陶光葆

<p class="ql-block"> 大唐福将程知节</p><p class="ql-block"> 程知节(589-665年),原名咬金,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东阿西南)人,是唐朝初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以其勇猛善战和多次在关键时刻立下赫赫战功而闻名,被誉为“大唐福将”。</p><p class="ql-block"> 程知节出身于北齐官宦世家,其曾祖父程兴曾任北齐兖州司马,祖父程哲曾任北齐晋州司马,父亲程娄曾任北齐济州大中正,负责本州人才的甄别和选拔。</p><p class="ql-block">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程知节拉起数百人马,保卫乡里。后来,他投奔了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并在李密与王世充的决战中表现出色,救出了受伤的裴行俨,展现了其勇猛和决断力。程知节作为唐朝初期的重要将领,其军事才能和忠诚精神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统治残暴,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程知节最初聚集乡里豪杰共保乡里,以备义军。随着起义军的壮大,程知节的地方自保势力已无法维持,最终他投奔了瓦岗军,加入了由翟让和李密领导的起义队伍。</p><p class="ql-block"> 程知节在瓦岗军中得到了重用,特别是在李密掌握大权后,程知节被李密视为心腹,成为内军骠骑之一。内军是李密从军中挑选的八千个勇士组成的精锐部队,主要任务是保护李密。这一职位显示了程知节在瓦岗军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在瓦岗军中,程知节以其勇猛和出色的武艺而闻名。他曾与裴行俨一起前往支援单雄信,面对敌军的猛烈攻击,裴行俨不幸中箭坠马。程知节在战马负担过重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不抛弃裴行俨,展现了他深厚的友情和无畏的精神。程知节驰马冲入敌阵,连杀数人,迫使王世充军退却。他抱起裴行俨驰马回奔,尽管被敌军一槊刺中,程知节依然能够回身折断其槊,将执槊之敌斩于马下,并成功救回裴行俨,显示了他的非凡武艺和冷静应变能力。当然,这里也有程知节作为福将福星高照的幸运成份。</p><p class="ql-block"> 瓦岗军在李密的领导下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内部矛盾也日益加剧。李密为了独揽大权,设计斩杀了翟让,进一步激化了内部矛盾。在李密与王世充的决战中,由于李密指挥不利,瓦岗军遭受重创,包括程知节在内的多名骁将受伤,实力大减。</p><p class="ql-block"> 最终,李密战败降唐,瓦岗军失败。程知节和其他将领因走投无路,不得不降于王世充。然而,程知节很快看清了王世充的猜忌和多诈,与秦叔宝一起投奔了唐朝。唐高祖李渊让他们侍奉秦王李世民,程知节因此成为了秦王府的重要将领。</p><p class="ql-block"> 程知节在瓦岗时期的经历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从地方自保到成为瓦岗军的重要将领,再到看清局势投奔唐朝,程知节展现了其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些经历为他日后在唐朝建立功勋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程知节与秦叔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朝开国名将,两人在隋末唐初的动荡时期共同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并且有着深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程知节与秦叔宝自幼相识,两人关系情同手足。在隋末唐初的动荡时期,程知节与秦叔宝共同投身于瓦岗军,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战役。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并肩作战,而且在战略决策上也互相支持。在面对王世充的威胁时,程知节利用自己的智谋,通过反间计使得秦叔宝能够顺利地脱离郑军,最终归顺唐朝。</p><p class="ql-block"> 程知节与秦叔宝初降王世充时,虽受重用(程为将军、秦为龙骧大将军),但很快察觉王世充的本性。王世充器量狭窄,“器度浅狭,多妄语咒誓”,程斥其“乃巫师老妪耳,岂是拨乱主乎”;王世充猜忌多疑,军中“傍多扇惑”,上下离心。程知节与秦叔宝暗中商议“找机会离开王世充”,并联络故交徐世勣(即李世勣)向秦王示诚。程知节借力王世充内部矛盾,分三步瓦解其对秦叔宝的信任:一是徐世勣为桥梁,携秦王黄金入郑营,秘密联系,约定“半月之间,用反间计”。二是锁定目标人物汉王玄恕和玄恕的老师太师陆德明,汉王是王世充宠爱的次子,与程知节交好,陆德明对王世充早有不满,程知节策反陆德明,直言“世充非贤主”,说服陆德明合作。三是徐世勣以黄金买通王世充近臣苏威,使其进谗:“叔宝英雄无敌,却屡不战而退,恐有二心”。玄恕受陆德明影响,向父王附和:“叔宝乃李密故将,非真心为郑所用”。逼秦叔宝无路可退。</p><p class="ql-block"> 王世充中计后,剥夺秦叔宝兵权,“当秦请战,世充皆不许”。并孤立打压秦叔宝,军中传言四起,秦叔宝“亦不自安”,最终被迫弃郑。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与唐军战于九曲,程、秦率数十亲信“向西跑百余步,下马向王世充行礼”,高呼:“荷公接待,极欲报恩。然公性猜贰,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王世充“惧,不敢追逼”,二人顺利投唐。李世民任程知节为秦王府左三统军,秦叔宝为马军总管,共组精锐“玄甲队”。两人继续在战场上并肩作战,共同为唐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程知节和秦叔宝都是以勇猛善战著称的将领。程知节尤其擅长使用马槊,能够在战场上以寡敌众,表现出色。秦叔宝同样也是马槊高手,他的战斗力在多次战役中得到了验证。</p><p class="ql-block"> 投奔唐军后,程知节和秦叔宝参与了许多关键战役,如击败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等。他们的出色表现不仅赢得了唐军的尊敬,也为他们个人赢得了显赫的地位和荣誉。</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在唐初的统一战争中,程知节随同秦王李世民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其中包括对宋金刚的战斗。宋金刚是隋末唐初的一位割据势力刘武周的军事首领,曾占据河东地区,对抗唐军。在李世民的领导下,程知节参与了对宋金刚的作战行动,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亲自率领军队与宋金刚对峙,采取了坚壁清野、伺机出击的战略。在与宋金刚的交锋中,李世民充分发挥了军事才能,抓住宋金刚军队的弱点进行攻击。程知节作为李世民麾下的猛将,积极参与了战斗,凭借他善于骑马用槊击刺的技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击败宋金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最终,李世民的军队成功击败宋金刚,极大地削弱了刘武周的势力。这场战斗的胜利对于唐军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巩固了李世民在北方战场上的优势地位,也为唐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程知节因此战功被封为宿国公,显示了他在唐初军事扩张中的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 程知节在洛阳外围作战中的表现极为突出。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唐军与王世充军在洛阳外围九曲(今河南宜阳西北)展开激战。此战是唐统一中原的关键战役之一。李世民亲率千余玄甲骑兵(黑衣黑甲的精锐部队)冲锋,程知节作为左三统军,统领玄甲队担任先锋。唐将屈突通、窦轨巡营时遭王世充军突袭,形势危急。李世民率程知节等驰援,以骑兵突击反包围敌军。此役唐军大胜,程知节部俘虏王世充麾下骑将葛彦璋,斩俘敌军六千余人,迫王世充败退洛阳。此战重创王世充军精锐,为同年李世民围困洛阳并迫使其投降奠定基础。程知节统领的玄甲队以机动突袭著称,此战再次验证其“所向披靡”的战斗力。李世民曾评价玄甲精锐“八千人可当百万”。</p><p class="ql-block"> 在与窦建德的虎牢关血战里,程知节率领精锐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役中,他率领的玄甲兵精锐,趁敌军阵型松散时强攻中军,直扑窦建德指挥中枢,首先冲破了窦建德的战阵,立下了决定命运血战的头功。在先锋破敌之后,李世民故技重施,亲率五百玄甲军北出虎牢关诱窦建德出战。程知节与李绩、秦叔宝各统一部人马埋伏在路边。李世民率尉迟敬德和十余骑玄甲军前去挑逗窦建德的斥候,引五千夏军追击。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将追兵引入埋伏圈,程知节等一拥而上,将五千夏军杀得丢盔弃甲,大败而归,斩首三百级。这一场战斗,艰险无比,程知节九死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堪称唐军福将。</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武德七年(624年),太子李建成上向李渊进谗言,派程知节出任康州刺史。程知节告知李世民说:“大王被去掉左膀右臂,要想使自己得到长久的保全,能做得到吗?知节有死而已,不敢离开大王身边!”</p><p class="ql-block"> 在玄武门之变中,程知节的角色与其他主要参与者相比,显得较为复杂。一方面,他坚定支持李世民,并在事前参与了计划的制定,在玄武门之变中,程知节与其他秦王府的将领一同站在李世民一边,对抗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另一方面,在玄武门之变中,程知节协助李世民控制了政权。由于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贡献,程知节在李世民即位后被封为右武卫大将军。</p><p class="ql-block"> 尽管程知节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了功劳,但在唐太宗一朝,他并未象李靖、李绩等将领一样,有被委派领兵出征的机会。后来,程知节因其战功卓著,被封为卢国公,并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在贞观年间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等职,继续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直到显庆元年(656年),唐高宗任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程知节率领军队与西突厥歌逻禄、处月二部在榆慕谷展开战斗,唐军表现英勇,大破敌军,取得了斩首千余级的战绩。此外,副总管周智度也在同一时期攻下了突骑施、处木昆等部,拔咽城,斩首三万级。</p><p class="ql-block"> 十二月,程知节引军至鹰娑川,遇突厥强兵四万骑,其前军总管苏定方率五百骑驰迎冲击,西突厥大败,追奔二十里,杀获一千五百多人,缴获的战马及器械,漫山遍野,不可胜计。副大总管王文度非常嫉妒苏定方的大功,对程知节说:“这时虽说是获胜,但官军也有死伤,千万不要急追敌寇,应自结方阵,慢慢谨慎前行,敌则战,万全之策。”更出格的是,王文度还对人讲皇上有密旨给他自己,让程知节及全军归他指挥,并下令军队不许深入追敌。程知节听信了这一建议,未能穷追猛打,错失了进一步扩大战果的机会。可怜远赴万里的唐军士卒终日骑行马上,严冬朔风,身被重甲缓缓而行,粮草不继,人马相继冻病而死。苏定方劝程知节:“我们出师目的是为了歼敌,这时反而坐困自守,敌来必败,如此怯懦,何以立功!皇上以您为大将,怎么可能又密诏副手发号施令,其中肯定有诈。请下令把王文度抓起来,飞表上奏皇上弄个清楚。”英雄老矣,此时程知节全无青壮年时代的锐气,摇头不从。程知节未能及时纠正这一情况,导致整个军事行动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p><p class="ql-block"> 唐军至恒笃城,有胡人数千归降。王文度说:“这些人等我们离开,肯定又会反叛,不如全部杀掉,还能得大笔资财。”苏定方切谏:“这样干我们自己倒成贼了,怎能称得上是为国伐叛!”程知节默许王文度。几千胡人被杀得干净,王文度“分其财,独定方不受”,史书虽未明讲程大将军也贪财宝,但“独定方不受”,已表明程老将军自己肯定也分了一大份儿。回师以后,事情败露,王文度因矫诏当死,特除名免职。</p><p class="ql-block"> 此次军事行动最终未能彻底击败西突厥,唐军在战略上失去了宝贵的追击机会,未能有效削弱西突厥的力量。程知节因逗留不进及不努力追敌,减死免官。程知节晚节不保,杀降分财,十分可惜。虽然不久又被朝廷起用为刺史,毕竟气短,程知节上表辞官。</p><p class="ql-block"> 麟德二年(665年)二月七日,程知节在长安怀德里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唐高宗李治下诏追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于昭陵。谥曰襄公。同年十月十一日葬于九嵕山之原。</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程知节一生中有过多次婚姻,每位夫人都在其人生和事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孙氏是程知节的第一位夫人,她是家乡县令孙陆儿的三女儿。这段婚姻看起来门当户对,但实际上,程知节的家族在隋朝时已非显赫,能够娶到县令的女儿,可能带有一定的政治婚姻色彩。孙氏为程知节留下了两个儿子,但在贞观二年(628年)孙氏不幸去世,享年仅31岁。</p><p class="ql-block"> 在孙氏去世后,程知节续娶了隋朝齐州别驾崔信的长女,即崔氏。崔氏出生于公元593年,卒于公元659年,享年六十七岁。</p><p class="ql-block">小说和野史记载,除了上述两位夫人,程知节还有其他妻子。例如,称程知节的原配妻子名为花大脚,是一位性格彪悍的女性,后来程知节又娶了裴翠云,她是山马关总兵裴仁基的女儿。</p><p class="ql-block"> 程知节在民间传说中被塑造成了一位具有神奇力量的福将,尤其是“三板斧”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这些传说大多出于文学创作,并非历史事实。实际上,程知节在历史上是以使用马槊而非大斧而闻名。尽管历史与传说中的形象有所不同,但福将程知节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值得铭记的英雄人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