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水同学情

郑班长

<p class="ql-block"> 昨日收到远在浙江的美女作家柏兰心系家乡,心系同学情的感慨,信息内容为“同学群已死,死在岁月光阴里,死在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中”,对于美女的感慨,面对我们这帮年近花甲的老同学们,本人寄语同学们身体健康,安享晚年幸福时光。</p><p class="ql-block"> 六月南京闷热的梅雨季并没有诗人笔下的“烟雨江南”那般美好,午后窗外的雨丝斜斜地掠过老槐树的枝桠,我看着手机里泛黄的毕业照、二十周年、三十周年聚会照,指尖抚过那些青涩的面庞。近四十年了,照片里的少男少女们如今散落在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有的成了企业高管、公务员,有的在小镇教书,有的已退休帮儿女带孙子,还有的仍然在乡村劳作。微信群里偶尔跳动的消息,像一串断断续续的密码,无人深究,却始终未被彻底删除。 </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同学群早已“死了”。当年寒窗苦读的同窗情,终究抵不过岁月的冲刷与现实的藩篱。有人发了财,有人还在为生计奔波;有人身居高位,有人甘守清贫。曾经挤在同一个教室里的少年,如今连点赞都成了奢侈的客套。群里最热闹的,不过是某位同学孩子参赛的拉票链接,或是某次聚会的通知——可即便如此,仍有那么几个人,总在深夜默默点开群聊,看着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像翻阅一本尘封的日记。 </p> <p class="ql-block"> 可同学情,真的死了吗? </p><p class="ql-block"> 去年,我去医院探望一位生病住院的老同学。推开门时,他正靠在床头刷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正是我们那个早已冷清的班级群。见我进来,他收起手机,咧嘴一笑:“群里热闹着呢,都在讨论三中老师孙德喜的回忆在金湖工作的文章,就是……大家都有忙不完的事。”</p> <p class="ql-block"> 同学群里或许不再有长篇大论的问候,但那些深夜的点赞、偶尔转发的养生文章、对某条突发新闻的默契沉默,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牵挂?就像老家门前那条干涸的小河,看似断流,可逢雨季一来,淤泥下仍会汩汩渗出清泉。当年为暗恋女生递纸条的忐忑,为考试失利抱头痛哭的深夜,为班级排球荣誉挥洒汗水的操场……这些记忆早已化作血脉里的印记,任凭世事如何变迁,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翻涌上来。 </p> <p class="ql-block"> 原来,同学情从未死去。它只是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不再需要天天在群里刷存在感,却能在某个雨天想起共撑一把伞的默契;不必刻意维系亲密无间,却能在对方落难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就像那条穿越县城的淮河水道,看似平静无波,却在河床深处奔涌着不息的暗流。 </p> <p class="ql-block"> 半生浮沉,我们终将学会与岁月和解。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里,藏着青春最纯净的底色;那些欲言又止的沉默中,沉淀着岁月最深沉的馈赠。同学群或许会“死”,但同学情,永远活在记忆的褶皱里,像一泓清水,看似波澜不惊,却在阳光下折射出永恒的光。</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0日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