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故事:平乐同安大冲纸厂

许建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 沟 里 走 出 来 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全 国 工 业 学 大 庆 先 进 企 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很早就听朋友说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平乐同安镇有个大冲造纸厂,造纸厂座落在群山环抱的山沟里,那里有一排排生产厂房,职工宿舍,有学校、职工食堂、医疗室,篮球场、乒乓球室、电影放映机、工会娱乐场所、小卖部等。造纸厂夜夜灯火,照亮着大冲的夜空,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合着潺潺的溪流声,像一首抒情歌曲,回荡在山窝里的“不夜城”,温暖着职工和家属的夜生活。更让职工们引以为荣的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硬是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了“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的精彩人生。那年那月的往事,至今回想起来,仍然让人流连忘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5月14日上午,在此之前零星收集到一些资料的基础上,笔者驱车取道平乐县同安镇,在原大冲造纸厂老职工的引领下,驾车从同安街出发,沿水泥路蛇行约10公里,到大冲造纸厂旧址停了下来。眼前的情景残破,荒凉,原来的办公楼、宿舍楼、职工食堂、发电站、生产车间、医疗室、小学校等遗迹,仍依稀可辨。唯一不变的是那条不知流了多少年,从远处的恭城和钟山交汇而入大冲的溪水,仍然在唱着古老的歌,仿佛在向人们讲述,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溪不会倒流,故事则可以从头讲起。那是清末年间,战乱频起,民不聊生,第一批逃难的湖南、江西等地方的人,来到大冲。那时候的大冲还是一处未开垦的处女地,灌木丛生,竹林遍野,溪水潺潺,正是刀耕火种,修养生息的绝佳环境,第一批来者就此落户,自然地成了大冲的原住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了第一批就有第二、第三批来者,从清朝年间到抗日战争时期,陆陆续续逃难来到大冲落户。原住民后代告诉笔者,那时候的人都很淳朴、善良,自己生活稍微有点起色,都会力所能及的帮助家乡的亲戚、朋友。一个带一个,日长月久,加上自来户,大冲的村民越聚越多,不仅地方来源不同,姓氏也多了起来,相对多一点的姓氏主要有李、谢、阳、罗、丁、刘、黄、丘等。大家聚在一起,以家族为单位开荒种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一些精明的农户,利用本地竹木资源丰富的条件,做起了竹器和木器生意,从此时开始,大冲有了商品走向市场的开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安镇采访原同安大冲纸厂老职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朝年间,一户做过造纸业的湖南人落户大冲,见满山的青竹砍了又长,长了又砍,心生一计,何不从操旧业,办个造纸作坊,满足生活之需。于是相邀几户人家,置办一些简陋的生产工具,利用大冲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办了大冲第一家造纸作坊。作坊造纸流程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造纸用竹,主要是当地生长的嫩竹,因地制宜在竹山脚下,靠水流最近处挖出一个个小水塘。将砍下的嫩竹就近用石滚压碎,一层一层地铺放在水塘里,每层之间铺上一层石灰,利用水车往水塘里注水,发酵成竹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是将竹浆搅成糊状,用木捅挑到灶台前,倒入大铁锅加温熬煮,经冷却到一定温度,在用细密的筛子,从锅里一边摇动过滤一边荡均匀,然后放置阴凉处凉干。凉干后的纸张自然与筛子脱离,根据需要裁剪成型备用,这种纸由于生产工具粗糙,纸品故然也就一般。最大特点就是厚薄不一,且常有纤维显现于纸上,故名草纸。时下的主要用途是用来打钱纸,传统上用于清明上坟和烧给已故的人,基本不愁销售,毕竟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造纸生意红火,到了解放初期,大冲人自愿从业者发展到近60户,其从业人员几乎覆盖家家户户。1956年公私合营,大冲从事造纸业的业主,合并为同安大冲造纸工艺合作社,部分从业人员有了集体单位职工身份,生产管理人员由选举产生,生产设备略有改善,生产产品单一。1958年大冲造纸工艺合作社过渡为县属国营企业,厂级领导由上级委派,职工享受国营单位福利。这一时期,企业生产经营由政府专门机构管理,原料、设备统一调配,其产品品种、质量均有较大发展。如产品增加了原色有光纸、仿纸袋纸、官堆纸等,其中官堆纸曾远销香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后,经过六十、七十年代的艰苦创业(转换为集体企业),大冲造纸厂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企业先后建设了一大一小两处水电站,为企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电源保障。一座现代化的造纸车间拔地而起,先后引进先进生产设备787型号造纸机和1575型号造纸机各一台,实现了主要原料由竹子转向木材的转型,拓宽了多种纸品和生产优质纸品的渠道。与之相配套的原料车间、成品车间、包装车间,修理车间、运输车队、仓库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企业自己开办了烧碱生产车间,为企业节省了大批资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活设施方面,建造了几栋职工宿舍,免费提供给已婚家庭和单身职工入住,食堂的建造不仅满足了职工生活的需要,同时还为三班倒的职工提供免费用餐(大夜班给予用餐补助),医疗室则给职工、家属提供了小病不出厂的便利。幼儿园和小学的开办,为职工小孩教育提供了方便,解决了职工安心生产的后顾之忧。由原同安镇通往造纸厂那条原本杂草丛生、弯弯曲曲的烂泥巴小路,变成了开阔的水泥大道,企业还专门与平乐汽车站协调,增开了一条往返于平乐镇到大冲纸厂的专线班车,成为那个年代让人们羡慕不己的一道风景。工会提供的阅览室,以及下象棋、玩扑克、打篮球、乒乓球等场所,成为职工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职工们自豪地说,我们虽然远离闹市,却独享一座其乐融融的“不夜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活在这样的优美环境里,职工们的生产积极性,责任心都被激活起来,工友往来中,大家比团结,比进步。劳动生产中,大家比责任,比贡献,通过劳动竞赛,发挥出个人的潜力,形成一股比学赶帮超的凝聚力。尤其在企业开展向大庆油田学习的热朝中,干部和职工同心同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精神”,恪尽职守,齐心协力,一步一步把企业推向新的台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不完全统计,自六十年代未至七十年代末,大冲造纸厂生产产品,由简单的几个,发展到能生产文化用纸、包装用纸、生活用纸及特种纸等四大门类,20多个品种用纸的全能型企业。其产品除保障本县所需,主要销往广东、湖南、柳州、梧州、桂林等地、市,县等地。由于纸质优良,曾经出现一纸难求的状况,企业产值、利润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涌现出一批批先进党小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集体、先进生产个人,工会、共青团先进集体和个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7年5月,李裕科、唐学治、刘玉英,被评为自治区先进生产工作者,并出席全区先进生产工作者表彰大会。同年,大冲造纸厂被授予为“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书记李裕科代表全厂到北京参加表彰大会,受到华国锋、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老职工的记忆中,大冲造纸厂的发展进程中,自1956年成立同安大冲纸厂至1980年止,先后担任过书记、厂长的主要人员有,李裕科、谢文学、曹顺源、李长贵、莫代金等人,任职副厂长的主要人员有何作励、衣学富等人,其中在书记和厂长职位时间最长的就是李裕科、谢文学。这些管事人当中,有的是南下干部,有的是来自原住民的后裔,他们对大冲有着割舍不断的爱,也对改变大冲贫困状况有着不了的情。为了做大做强大冲造纸业,他们用大山一样坚实的肩膀,挑起大冲人的责任,为企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他们的故事,至今仍清晰的记在老职工们的心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采访中,无论是在同安镇还是在大冲村,受访的老职工,纷纷向笔者表达了对老支书、老厂长李裕科的崇敬之情。说他干的时间最长,也是带领大家从手工作坊到初具规模化生产,发展到大而全的企业领路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裕科出生于1938年,只念过小学三年级,打小就跟着家里成年人在造纸作坊里做事,熟悉所有的劳动工序,更知道生产纸张的不易。1956年,成立合作社的时候,李裕科正值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热潮中,他积极肯干,要求进步,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其劳动热情更是一发不可收,他积极带领青年在劳动生产中勇挑重担,成为企业生产的排头兵,在上级组织的培养下,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领导岗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冲纸厂旧址现场采访老职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职工们清楚的记得,个头不高,着一身粗布褴衫的李俗科,身上释放出那种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为了企业上规模,他风餐露宿,步行出同安,赶车到平乐,汇报工作,争取资金,要项目。那时候交通不便,通讯工具落后,从纸厂走出同安需要步行近十公里的山路,而每天开往平乐到同安的往返班车只有一趟。为了赶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起早贪黑,有时候赶不上车他就步行,困了累了就在路旁休息,接着赶路,经常是天没亮就出发,天黑了才到家。同事们关心他,劝他赶不上车就住一夜再回也不迟,他却笑嘿嘿地说:“住一夜要花钱又挨时间,划不来。”因此,同事们送他一个“李老扣”的外号。</span></p> <p class="ql-block">(大冲纸厂旧址现场采访老职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0年,为了满足机械化生产对用电的需求,大冲造纸厂在上级的支持下,决定自筹资金修建大冲水电站。这在当年群众观念还相对落后,多数人连电灯是个什么概念都搞不清楚,且劳动收入也十分拮据的情况下,要拿出钱来投资建电站,多多少少还是有难以接受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李裕科一方面把在大冲造纸厂的骨干积极分子召集起来,解释建发电站对企业生产和大冲人生活的好处。要求大家到群众中讲解,用电来照明对改变生活的好处,他还不厌其烦,走进一家家住户,分享自己亲眼所见城里人夜晚用电灯照明快乐。同时要求领导干部带头捐款并张榜公布,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大冲纸厂生产车间一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资金到位后,为了节约资金,李袷科又带领大家投身入电站建设当中。老职工说,那段日子里,李裕科是大冲人最累的一个,平时他要应付生产上的管理,一有空就跑到工地参加劳动。入夜,他经常一个人借着星光,来到电站工地,挖土方,挑石子。他的这一行为被传开后,使大家深受感动,自觉参加工地义务劳动的人越来越多,工地上出现了热火朝天的场面。1971年大冲电站终于建成并投入使用,当电站的电闸拉起,无声的电源随着线路通向生产车间,通向大冲人的居所的那一刻,整个大冲顿时沸腾起来,大冲人从此走进了“光明”的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左三李裕科等人在车了解生产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职工回忆说,带领大家走向“光明”的李裕科,在生活上对职工生活处处体贴如微,唯独对自己却不近人情。他督促职工食堂要尽可能让职工吃好吃饱,却从来不占公家的便宜,拒绝食堂给领导开小灶。他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却心里牵挂着生活困难的职工,积极主动地帮助困难职工,采取申请困难补助和安置职工小孩进厂工作等办法,为困难职工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企业职工宿舍起了一栋又一栋,免费安排职工居住,李裕科则始终住在大冲村,解放后自建的泥巴土屋子里。李裕科身上反映出来的克己奉公精神,影响了身边人,形成良性循环,看似点点滴滴的小事,几十年过去,老职工谈及往事,眼里仍挂着泪花。</span></p> <p class="ql-block">(左三李日春、笔者老邻居,时任平乐二轻局局长 ,与左一罗运新、左二区维光、左四李裕科、左五全德来合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在工业学大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大家齐心协力,在“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影响下,艰苦创业的光荣岁月。职工们回忆说,当时正值计划经济年代,一个不足百人的山沟小厂,要想完成从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经营,向工业化生产的蜕变,没有国家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然而,当时国家政策扶持的重点正是国营企业,而非集体企业,要想实现蜕变,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力更生,闯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生存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左二李裕科等人到外地考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党支部和团支部,是带领全厂职工,在自力更生道路上,奋力拼搏,实现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时下党支部书记由李袷科担任、谢文学任厂长兼党支部副书记,支部成员由罗树林、唐学智、谢海波等人组成。1979年,谢文学另有安排,谢海波考入哈工大,增补莫代金为厂长,王威为党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先后由杨意文、王威担任,团支部委员由周桂平、刘春兰、唐成发等人组成。党支部成员在企业决策上,坚持走群众路线,一旦形成决议就身体力行,脚踏实地、以身作则,不辞辛劳地投入工作,为职工做出表率。而团支部则紧扣企业生产,响应企业号召,充分调动青年职工的积极性,投身到火热的劳动生产中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裕科、大冲村原住民,是大冲纸厂的创始人之一,采访中老职工们对他的评价概括为十二个字:没有李裕科就没有大冲纸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几个项目的攻关历程,老职工们仍记忆犹新。烧减是造纸的重要原料之一,造纸厂虽然每年都能得到一些计划供应的烧碱,但对于增产增收来说,常常是杯水车薪。为了解决这一长期困扰企业生产的难题,厂领导决定创办一个自己的烧碱车间。周银萍等职工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不辞辛劳,加班加点,攻克技术难关,经过反复试验,摸索出了生产烧碱的全套工艺,为烧碱车间投入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右一,笔者同住一个大院、同届同学王威,不仅学生时代表现优秀,参加工作更是出类拔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发挥共青团组织生力军的作用,是企业培养生产骨干的重要举措。老纸机的革新使用,新纸机的安装调试,自己动手装配“解放牌”大货车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力。为了节省时间,加快进度,在团支部书记王威带领下,唐连成、谢三黑、朱道远等团员青年,在坚守八小时岗位上班作业的同时,利用休息时间,自觉组成攻关小组,聚集到新上马的车间,研究组装设备,反复试机,使机器提前投入使用,赢得了时间,受到职工们的热情称赞。随着生产能力的步步提高,运输车辆的缺乏,成为制约运输原料和成品的瓶颈,在上报购买货车受制于指标限制的情况下,企业当机立断决定自己动手,购置零配件组装解放牌汽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企业把采购零配件的艰巨任务,交给负责全厂原材料的王威、李玉清负责,他俩不辱使命,分工合作,由李玉清负责跑桂林和平乐,王威则负责联系广西和全国的零配件采购。在唐成发、梁新华等人的带领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台完全由自行购买零配件,自行安装成功的“解放牌”大货车,投入生产运行。烧碱车间的建成,旧机器的改造、新机器的安装,加上“解放牌”货车的投入使用,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团支部的贡献同样功不可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平乐同安大冲纸厂,艰苦创业的历程经媒体报道后,引来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事迹被作为全区工业学大庆的典型推广。1977年5月,企业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单位”,同年被评为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团支部因为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贡献,荣获自治区共青团委员会授予“全区先进团支部”光荣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入八十年代,老书记李裕科与领导班子一道,为适应国家形式的变化,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利用本地资源,先后办起了罐头厂、林场、花岗岩石材厂等产业。职工们还告诉笔者,李裕科曾经设想,抓住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大冲自然环境的优势,修建一条直通钟山的水泥路,依托大冲造纸厂的原址,大力发展沿途的农林果疏等特色产品,结合大冲独特的天然山水风光,把大冲打造成集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多元化集市。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这一愿望最终末能实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1年,从山沟沟的造纸作坊走来,一路走进全国先进企业行列的平乐同安大冲造纸厂,兜兜转转半个世纪,消失在风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