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仪古寺的美妙传说@

举杯邀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雁仪古寺的美妙传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整理及叙述:赵应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遵义市红花岗区永乐镇工农村雁仪寺(亦叫雁泥寺、白云寺、寺顶),身处该村菜坨、张家沟两个村民组和湄潭县岩坪村七星坡村民组的崇山峻岭交界处,每年前来烧香拜佛的香客最多时接近两万,最少也有1千至2千人。这里地势偏僻,山高路陡,所处极顶,庙门虽小,但却充满传其奇,以至影响甚为深远。</p><p class="ql-block"> 寺庙的山门、山神庙、上山阶梯、前合院部分属红花岗区永乐镇工农村张家沟地界,寺庙极顶后合院石砌庙宇部分却又属湄潭县黄家坝镇岩坪村七星坡村民组地域。寺庙周围群山环绕,方圆几里无人居住,因而鲜为人知。</p><p class="ql-block"> 根据守庙老人介绍及其网上查证,雁仪寺最初大约修建于南宋淳熙年间‌,时值宋孝宗赵昚‌(1162-1189年)为岳飞平反,发动隆兴北伐失败后签订《隆兴和议》,开创“乾淳之治”后短暂中兴,并建岳飞庙,并鼓励全国适当建庙纪念,借此契机,当地百姓在此建庙保一方平安。‌‌‌‌关于雁仪寺的起因及寺名的由来,还有一个更加有趣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这里的崇山峻岭之中,最高峰险峻高耸而形状椭圆,象羊的耳朵,人们就称它叫“羊耳坡”。羊耳坡山顶,植被低矮,然并没有寺庙。南宋年间某日,突然从天上飞来一条红盖头,刚好落在羊耳坡极顶之上。当地山民看见之后,甚为诧异,便请来当地十里八乡颇具威望的一个长寿老人前来勘察。那位老人来到羊耳坡顶,仔细察看周边地形,然后感叹说道:“八人抬轿拱一山,八仙骑龙下凡间;左边又有龙现爪,右边又是鱼摆滩;双脚踏在狮子口,返眼望见花石莲”。此乃福地矣!常言道福地等福人,这红盖头,是从四川峨嵋山上飞来,此乃有仙人看中此地,想在此地安居,护佑一方平安啊。</p><p class="ql-block"> 人们得知以后,方才恍然大悟,立即四方“化缘”筹集银两,不久便在山顶上修建了这座寺庙。在寺庙建成“为佛开光”之日清晨,竟然飞来一只大雁,此雁双臂长约5米,身高约1.5米,甚是漂亮,它在围着寺庙周围盘旋飞翔三圈之后,又跟着飞来一群小一点的大雁,跟着领头大雁再绕寺庙飞了一圈,其状尤如缠绕寺庙的一圈白云,景象甚为壮观。于是众人便商议,就把“羊耳坡”改称“雁仪山”,将新落成的寺庙取名为“白云寺”。习惯上,人们仍以山名为寺名,称“白云寺”为“雁仪寺”,我们当地还有一种习惯称呼,即“寺顶”。</p><p class="ql-block"> 雁仪山寺建成后的漫长岁月中,当地先后有冯、赵、吴等姓氏之人曾在此皈依佛门,潜心修行,深得周边百姓敬重。明清时期,雁仪寺庙产颇丰,曾拥有土地百余亩,山林上千亩。明朝末年“平播战争”期间,大军中“偏桥”路中曾有一路人马从雁仪山下经过,周边百姓为躲避战乱搬到寺里,未曾遭受损失。清咸同之乱期间,叛臣吴元彪曾扎营雁仪山下七星坡,连营百里,将观察哨所设于雁仪寺,方圆几十里外敌情均可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历经近千年沧桑岁月的雁仪寺,虽未直接遭受战乱的损毁,但也是几度遭受民间毁坏。本人清楚记得,1976年破迷信时,当时的公社书记在农历6月19日“香会”前两天,就派了一批不懂宗教、毫无信仰的人来到雁仪寺,将大约20尊菩萨搬运到当时工农公社所在地大门囗任人损毁,几天之后,这些菩萨就被损毁殆尽,现在想起,当时那些人的无知无畏,实在让人瞠目结舌。更为遗憾的是,现存寺中有关修复寺庙的古碑只有三块,且只有部分碑文依稀可辨,大多已模糊不清。最远可知的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的维修记载,最近的是二0二三年六月的维修和翻刻的新碑。据现在居住寺里的老人介绍,民国年间一个叫苟中一(湄潭县黄家坝镇官堰人,曾任瓮安县县长和于佑任秘书)的人还亲自主持维修过寺庙的围墙。</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雁仪寺,水泥路已经可以直达山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香会”,香客信众来来往往,热闹非凡。人们在山门下平坦处还修建了停车场。停车场往上第一个平台设有山神庙,从山神庙所用石料来看,应为清代甚至更早时期建筑物,神龛上的碑文已模糊不清。山神庙后是一条长长的台阶到达山门,台阶两侧均建有对称的楼阁,供奉有佛像。山门后是雁仪寺的主体建筑,为四列三间木质瓦房,中间为过道,两端分别是厨房和守寺人员起居室。穿过过道,为三合院石砌房屋,石壁石瓦,中间为大佛殿,两侧分别为观音殿和药王殿,分别供奉了如来、观音和药王佛像。整个寺庙,虽然小巧,但很精致。</p><p class="ql-block"> 在成千上万的众多香客之中,我的母亲是雁仪寺最忠实的信徒,我小时候也随母亲到寺庙上烧过几次香。我自有印象以来,每逢农历6月19日“香会”,我母亲都要从街上买上足够的钱纸和五炷香(每炷香三支,母亲膝下有5个儿子,意思是代表五个儿子分别给菩萨敬香),外加一包香到雁仪寺供奉,且每次都要向庙里捐赠“香火钱”,从最初的5元、10元、20元、50元,到后来的100元一300元不等。甚至,我母亲在2013年5月去逝前的15年时间里,每逢每年“香会”,她老人家都要提前一个星期去服侍菩萨,乞求菩萨保佑全家平安、儿女健康成长、家中牲畜旺盛、田土庄稼丰收。她的这份虔诚之心,菩萨有知、日月可鉴!</p><p class="ql-block"> 近日,受朋友委托,我给一位深圳来的美女张某当向导,有幸再次造访雁仪古寺,不仅见证了寺庙的巨大变化,而且还有幸看到寺庙中还保存着已经离开人世的我母亲与近20名信徒的集体照,并代表母亲向寺庙供香和捐赠一点香火钱,也算是遂了自己的一点心愿吧!</p><p class="ql-block"> 附:《鹧鸪天•陪美女造访雁仪寺》一首,敬请各位老师指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鹧鸪天•陪美女造访雁仪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梅花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6月18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红色盖头飞岭巅,雁仪盘绕入云间。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众生筹款建龛庙,禅意萦怀保久安。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尊佛教,奉香钱,堂中祷告意绵延。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侧看美女频低首,菩萨仁慈貌若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8日于遵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