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身体原是天地间最精妙的平衡仪:困倦时眼皮的沉重、饥饿时肠胃的轻鸣、情绪奔涌后突然的沉默,都是生命在自动校准天平的刻度。可当社会将“优秀”标刻成不停旋转的齿轮,我们便开始用“必须进步”的标尺丈量每一次呼吸——指责午后打盹是“懒惰”,批判发呆是“浪费”,甚至将身体发出的疲惫信号视为“懦弱的妥协”。</p><p class="ql-block"> 我们总以为,唯有紧绷的弓弦才能射出远箭,却忘了机器过载会自动跳闸,江河奔涌亦需洼地蓄势。那些被我们焦虑驱赶的“休息”与“娱乐”,何尝不是生命自带的补偿机制?就像土地需要休耕才能孕育丰收,树木在寒冬凋零是为了春芽蓄力,身体的每一次“停顿”,都是在为下一程的奔跑储备能量。当我们不再用“应该”的枷锁捆绑本能,便会懂得:平衡从不是惰性的温床,而是生命用千万年演化写下的智慧诗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