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詩達托斯卡納號西地中海環線遊記3 -巴勒莫,西西里的傳說

华城

<p class="ql-block">  晨光初醒,薄霧如紗,輕籠著靛藍綢緞般的地中海。巴勒莫的海岸線徐徐展開,宛若一幅絕美的長卷:淺橙的天幕、紫金的山巒輪廓,與青碧的滄海交相暈染,光影交融,渾然天成。</p><p class="ql-block"> 鬥轉星移,王朝更迭。西西里島首府巴勒莫,憑借其險要的地理位置與豐饒的資源,在長達2800 年的歷史中,歷經腓尼基、古希臘、古羅馬、拜佔庭、阿拉伯、諾曼、西班牙等多個文明的統治。多元文明的激蕩與交融,鑄就了其獨特的混血文化,使之成為絢麗的文化萬花筒。正因如此,但丁曾譽其為「世界上最美的回教城市」。然而,吸引世人目光的遠不止於此-巴勒莫,亦是黑手黨 (Mafia)的誕生之地。</p> <p class="ql-block">  受小說與電影《教父》的影響,加之對那撲朔迷離的神秘組織Mafia(黑手黨)的好奇,我抵達巴勒莫後的第一站,便是馬西莫歌劇院。這座劇院是意大利規模最大、歐洲排名第三的歌劇院,僅次於巴黎加尼葉歌劇院與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這裡曾是電影《教父3》 的取景地,片中那場著名的暗殺戲,正發生在劇院宏偉台階前。此刻,將眼前的照片調成黑白,恍惚問,彷彿穿越了時光,步入了《教父》那光影交錯的菲林世界。</p> <p class="ql-block"> 今日來得不巧。上午至下午的黃金時段,劇院的參觀場次都預留給了前來活動的小學生們。望着那些興高采烈、臉上塗滿斑斕油彩的孩子,我只得帶着一絲遺憾,轉身離開。</p> <p class="ql-block">  在巴勒莫老城的最中心,兩條主街的交匯處,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各建有一座三層建築。這些建築風格統一且對稱,底部均設有一座噴泉,分別象徵春、夏、秋、冬四季;其立面上方則矗立着西西里的四位國王與四位守護者雕像。這裡便是城市的另一地標-四首歌廣場。</p> <p class="ql-block">  緊鄰著名的四首歌廣場 ,便是普雷托利亞廣場 。然而,它更為世人熟知的卻是另一個名字-羞恥廣場 。廣場的核心,是壯觀的普雷托利亞噴泉 。這座噴泉完成於1554年,由48 座雕塑構成,其形象主要取材自希臘神話,包括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以及象徵四條河流的神祇。</p><p class="ql-block"> 這座噴泉的遷移源於一段貴族軼事。16世紀一位落魄的西班牙貴族唐 •路易吉 (Don Luigi) 因債務纏身,被迫從佛羅倫薩遷往那不勒斯。幸得其兄弟唐 •格拉西亞 (Don Gracia) 在巴勒莫參議院頗有影響力,出手相助。最終的結果是:這座原本屬於佛羅倫薩的普雷托利亞噴泉,被出售並搬遷到了巴勒莫。</p><p class="ql-block">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噴泉中展現人體</p><p class="ql-block">之美和希臘神話眾神的雕塑風靡一時。然而,這些作品到了相對保守的西西里卻引發了強烈不適。更讓當地人憤慨的是,購買噴泉的巨額花費以及後續不斷攀升的維護成本,被廣泛視為政府腐敗的象徵。強烈的道德譴責與財政不滿交織,最終讓這個廣場背負上了「羞恥廣場」的沉重名號。</p><p class="ql-block"> 時過境遷。今日立於噴泉台階之上,諸神軀體已不再驚世駭俗。唯留文藝復興匠人的精雕細</p><p class="ql-block">琢與潺潺水流低語訴說着:所謂美與羞恥,不過是時代光影投下的一抹幻影。</p> <p class="ql-block">  巴勒莫城中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巴勒莫大教堂。它宛如一把開啓城市歷史的鑰匙,讀懂了它,便讀懂了巴勒莫的千年滄桑。誠然,教堂是歐洲城市的普遍風景,但巴勒莫的教堂卻獨樹一幟。無論你曾見識過多少座教堂,這裡絕對能讓你眼前一亮-這「亮」是物理意義上的璀璨奪目,是名副其實的金光閃耀。大教堂始建於 1184年,在清真寺的基址之上拔地而起。它本身便是一座建築風格的「萬花筒」:伊斯蘭遺韻、哥特風骨、加泰羅尼亞情調與新古典主義精神在此交融共生,堪稱建築史上的奇跡。步入教堂內部,神聖肅穆的氣息瞬間將人籠罩。各個時期的藝術瑰寶-雕塑、壁畫、琺瑯、花窗琳琅滿目,其工藝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無怪乎它能榮膺世界文化遺產之列。</p> <p class="ql-block"> 諾曼人於1072年征服西西里,建立了西西里王國,其首都巴勒莫的王宮便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諾曼人在原有的阿拉伯宮殿基礎上,精心改建並擴建了這座王宮。<span style="font-size:18px;">現在則是西西里議會的所在地。該建築是</span>歐洲現存最古老的王宮之一。</p> <p class="ql-block">  來到王宮前的廣場上,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的噴泉雕塑,這是西班牙國王兼西西里國王菲利普五世的雕像,是在西班牙統治西西里半島時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 沿着古老的卡薩羅大街前行,便抵達諾曼王宮建築群的標誌性入口-新門(Porta Nuova)。這座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於1583年下令建造的凱旋城門,是為紀念其1535年遠徵北非的輝煌勝利而立的永恆豐碑。 </p> <p class="ql-block"> 仔細觀察這座凱旋門,中央拱頂上方赫然矗立著展翅雄鷹浮雕-它既是巴勒莫的千年城徽,亦是查理五世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君主的權力圖騰。雄鷹利爪緊扣西西里大地,羽翼籠罩地中海,無聲宣告著哈布斯堡王朝對此地的絕對統治。</p><p class="ql-block"> 城門兩側的壁龕中,四尊被鎖鏈縛住的人物石雕沉默矗立:他們捲曲的鬍鬚與纏頭巾揭示其北非穆斯林身份,正是1535年突尼斯戰役中被俘的摩爾人战士。</p><p class="ql-block"> 如今風霜侵蝕了石雕的稜角,但雄鷹羽翼下的鎖鏈仍緊緊纏繞著時間,向每個仰望城門的人訴說着勝者書寫歷史的永恆法則。</p> <p class="ql-block">  停在新門前的這列明黃色遊覽小車,是巴勒莫城市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鮮亮的車身在陽光下閃耀,與古老的石門形成鮮明對比。</p><p class="ql-block"> 這抹流動的明黃,載着旅人穿梭於古城,也像一道活潑的細帶,將歷史與當下巧妙縫合。</p> <p class="ql-block">  我格外鍾愛這樣的遊覽方式:在陌生的城市裡悠然信步,隨心而行。這樣,方能領略一座城市最本真的模樣。而巴勒莫的城市魅力,在於滄桑中透出的壯麗:宏偉的教堂與斑駁的老牆並存;貴族宮殿旁緊挨著喧鬧的店鋪;頹舊的巷道盡頭,静卧着昔日的贵族庭院。儘管部分街區略顯破舊,但慵懶的地中海氣息,融合着熱情奔放的西西里性格,讓整座城市始終躍動着蓬勃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曾有一位地理學家這樣形容巴勒莫:「凡見過這個城市的人,都會忍不住回頭多看一眼。」此刻,就要離開巴勒莫,我才真正體味到這句話的深意:讓人在轉身之際,便已將心的一部分,悄悄留在了這片地中海岸未完成的風景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