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风情(一)一座新楼忆潼关

牧马人

<p class="ql-block">  二零一九年的四月底,刚从陕北黄陵老家驱车千里回京,五月中下旬我又迫不及待地参加了一个在陕西境内沿黄河风情游的旅行团。</p><p class="ql-block"> 所谓风情游,个人理解是以一个地方风土人情,情怀意趣,民俗文化等等为突出重点的旅游。</p><p class="ql-block"> 潼关、洽川、韩城、龙门、壶口……延安。黄河西岸众多特殊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人文历史,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我。</p><p class="ql-block"> 火车头天自京夕发,第二天朝至渭南。</p><p class="ql-block"> 换乘旅行车行进在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大地。</p><p class="ql-block"> 平坦宽阔的渭河平原上,麦浪滚滚,果树林立,水渠纵横,大棚栉比,村舍整洁,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田园风光 。</p><p class="ql-block"> 远远地看见平地里突兀起一片山峰,像莲花盛开,似芙蓉插天,凭感觉我知道那就是华山。 </p><p class="ql-block"> 芙蓉插天,乃是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对尖顶挺拔陡峭类的山峰的形容。芙蓉者,乃名剑之称谓也。</p><p class="ql-block"> 说书的常说,无巧不成书。</p><p class="ql-block"> 是日,乃5月19日,是徐霞客游记的初始记载日。沾徐老先生的光,国家把5月19日定为旅游日,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风闻全国这一天逛哪个景点儿都不要门票钱。陕西的旅游部门很厚道,规定65岁以上老人玩儿陕西任何景点儿都不用花门票钱。</p><p class="ql-block"> 悠哉!乐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一座新楼忆潼关 <p class="ql-block">  很可惜,由于修建三门峡水库的原因,潼关老城现已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眼前见到的是易地新建的潼关谯楼,巍然耸立在濒临黄河的女娲山山崖之上。其作为潼关博物馆,用珍贵的史料,图片以及历代文人雅士的诗歌作品,述说着潼关曾经的过往,曾经的峥嵘,曾经的辉煌。留给游人们唏嘘、感叹和无尽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史载,潼关古城自东汉始建,至唐代两经迁徙。宋、金、元、明、清均在此设防。</p><p class="ql-block"> 明代,设潼关卫,城池规模空前扩大。清代依明城旧制,善加修复,有所新建。</p><p class="ql-block"> 潼关,南倚秦岭踞腰临下之势;北借渭、洛、黄三水环围抱关之要;西仗华山雄踞之屏障;东凭函谷山峰连接,更有禁沟谷深崖绝,中通逶迤羊肠小道,仅容一车一骑,人行其间,险厄峻极。 </p><p class="ql-block"> 明潼关,城墙高 约16米,南与东南一隅,顺山势之高下,削成城墙垛口,高达30多米,城池周长11.2公里。</p><p class="ql-block"> 城内囊括麒麟山、凤凰山、象山、印台山、笔架山等,山峰美妙的称谓颇富诗意,引人遐想。</p><p class="ql-block"> 古城有六座城门,两座水关。“怀远”、“迎恩”、“占紫处”、“天险”、“大观亭”、“地维”、“凌云”、“迎熏”、“吸洪”、“俯晋”、“镇河”。这些古雅的关名,寓意深长。</p><p class="ql-block"> 关城内外,山上山下,还曾有30多座庵堂、寺庙以及木石牌坊。这些建筑,或雕梁画栋,或红墙绿瓦,在四面八方高大的关楼飞檐呼应下,愈显古城古色古香,精美异常。</p><p class="ql-block"> 潼关城内的街道主要有育贤街、帅府街、四牌坊街、牌楼南街、牌楼北街、府部街、县门通街、下南门街和西关大街等,纵横排列,条条小巷,如网密布。我仿佛看到“四知先生”杨震在育贤街上摇着折扇信步漫行。又仿佛看到了“还牛堡”的刘宽先生倚着牌楼在若有所思地捋髯微笑。还仿佛看到一缕夕阳斜照在高大的谯楼上,旌旗猎猎,暮鼓声声,雨燕翔飞,炊烟缭绕,透过那密布的旗幌,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听得到嘈杂的叫卖声,依稀能闻得到西凤老酒和潼关肉夹馍的香味儿。</p><p class="ql-block"> 潼关是扼守关中以及通衢秦晋豫的战略要冲,素有“畿内首险”,“百二重关”,“三秦锁钥”,“四镇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潼关的历史主要是战争史。</p><p class="ql-block"> 潼关特殊的自然山川地貌,为军事家们所巧妙利用并精心构思设计,组成了天险军事要塞。黄河、秦岭、禁沟和十二连城成为扼守长安的四道天然屏障。古人曾感叹“人间路止潼关险”。这里,曾发生过大大小小数百次战争,其中有史可考的大小兵事即达八十余次。</p><p class="ql-block"> 杜甫的《潼关吏》,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真实情景。“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的诗句描写了十二连城城防之高,城之坚固。“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则说明了潼关防守之严密,连飞鸟也难逾越。“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这两句,则生动的反映了潼关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最后两句最有意思,杜甫不仅是诗圣,也是一位颇有战略眼光的能吏。他用惨痛的历史教训告诫守关将士,再好的天险也不能有轻敌思想。原来,唐朝安禄山之乱时,兵马副元帅哥舒翰曾统兵20万镇守潼关。唐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逼迫哥舒翰出关作战,结果被反军安禄山打败。安禄山占据潼关西进,唐玄宗仓皇西逃。大唐王朝自此衰落。</p><p class="ql-block"> 潼关最为辉煌的历史当是抗日战争。 </p><p class="ql-block"> 八年抗日战争,潼关人民屹立于抗日前线达七年之久。七年中潼关受到日军大炮和飞机的狂轰滥炸,无数亲人被炸得血肉横飞,无数古迹、民宅化为废墟,苦难降临到每一个潼关人的身上。潼关守军依托古城构建了坚固的河防工事,并对日军进行多次反击,使潼关成为日军始终无法逾越的一道关口,直至抗战胜利。中华儿女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依靠黄河天险,凭借关城峻险,军民团结、万众一心,终把日军阻击在黄河北岸,保卫了潼关,保卫了陕西,保卫了大西北。</p><p class="ql-block"> 如今,一座高耸入云的女娲雕像屹立在黄河之畔,面露微笑,慈祥地看着她的子孙们过着幸福无忧无虑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文中所有图片采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