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二)

立木斤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武则天的名字史上并无武曌真实名字的确证,武媚是入宫后李世民所取。各种史料和后人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大体上有武珝、武曌、武约等等说法,但哪种也无确证。至于武如意,应该是从她的诗作《如意娘》附会而来。至于“则天”实际上是她退位之后,</p><p class="ql-block">其子中宗李显给她的尊号,并不是名字。 </p><p class="ql-block"> 2.武则天几岁入宫?武曌初次入宫时只有十四岁,所以多数影视中选择那些高挑成熟的女演员其实是不对的,甚至有些关于她入宫个人感情方面的演义也是不靠谱的。</p><p class="ql-block"> 3.武则天初次入宫的地位 武曌初次入宫的封号是才人,品阶是五品。在唐代后宫中,皇后之下是贵、淑、贤、德四妃,再下是二十七世妇,即九嫔、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再下是八十一御妻,即二十七宝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才人的地位在后宫中属于中等,但绝非一般宫女。所以有些戏剧把她定位成一般宫女,穿宫女一样的衣服,搞得非常励志,其实也是不对的。</p><p class="ql-block"> 4.武则天活到八十二岁的养生秘诀 说实话,网上传言不少,说什么吃某种药啊、从事某种运动,都是后人根据唐人喜欢揣测,或者推销东西的,基本不可信,这方面的资料基本没保留下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武则天有长寿基因,她母亲杨夫人比她还厉害,活了九十岁。相反李家基因就不好,有心脑血管病的家族史,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顺宗、唐穆宗、唐文宗、唐宣宗的死亡都与风疾有关。基因对人类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也别叫大家失望,《四时纂要》中有一则记载,是太平公主美容的秘方——乌鸡血桃花美肤法。具体操作是这样的:阴历三月采摘桃花,风干后研末。待到七夕那一天(日子很重要),杀乌鸡取血,与桃花末拌在一起,涂满面庞与身体。据说连续使用 两三天后,皮肤就水当当啦!</p><p class="ql-block"> 5.武则天为什么对和尚情有独钟?说武曌喜欢和尚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她最早的男宠薛怀义是个和尚;二是她信仰佛教。但薛怀义并非因为是和尚才被宠幸,而是为了方便宠幸才当和尚。薛怀义原本叫冯小宝,是个走街串巷做小买卖的,因为长得英俊身体强健,很受广大妇女欢迎,久而久之便与一些生性风流的女人有了私情。其中有个女子是千金公主的婢女,而且有一次幸运地被公主捉了奸。之所以说幸运是因为那时千金公主也守寡,一见小宝甚是喜爱,就给“没收”了;后来公主为了讨好武曌,又将此闺中至宝献出来,成了武曌的男宠。那时武曌还是太后呢,不好接近男人,于是才令他剃度出家,法名为怀义;并归入河东薛氏宗籍,于是有了“薛怀义”这名字。至于武曌本人对僧侣的态度其实是很敬重的,她本人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贡献也是相当大的。她曾经请玄奘法师收她的三儿子李哲(也就是后来的唐中宗)为弟子,还在洛阳修白马寺,延续翻译佛经的事业,还有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法藏大师也曾被武曌尊为国师。另外有一个颇具争议的胡僧,名叫惠范,她也被武曌接见过;这个胡僧惠范确实有偷情之事,但他的情人是太平公主,不是武曌。所以说武曌对和尚有特别情愫是不正确的。 </p><p class="ql-block"> 6. 武则天一生究竟有多少男宠?武曌的男宠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有四位:薛怀义、沈南璆、张昌宗、张易之。具体分析一下,薛怀义应该是肌肉型男;沈南璆是个御医,属于专业性人才;张昌宗、张易之是高宗时的宰相张行成的族孙,这俩属于小鲜肉,还有点儿文学青年的气质。总在来说,武曌的性趣还是比较广泛的。至于还有没有其他的男宠,那就不好说了,我倾向于还有,但是人物应该不多,毕竟武曌当皇帝时已经六七十岁了,精力有限,而且属于比较勤政的皇帝,不至于有太多调情的时间。据《旧唐书》记载还有两人有男宠的嫌疑,一位名叫柳良宾,是其父想要富贵上书给女皇,说自己儿子“洁白美须眉”,您老人家要不要尝个鲜?还有一人是个禁军的小军官,名叫侯祥,他曾自夸自己那玩意“伟壮”。不过武曌有没有真的试用过此二人,就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 7.残忍处死王皇后、萧淑妃?史书记载王皇后、萧淑妃是被武曌命人砍去四肢,泡进酒坛而死的,不过这种说法很离奇,不可能是真的。据《史记》记载,历史上曾有过一次“人彘”事件,是吕雉在刘邦死后处置其情敌戚夫人的残忍手段。史书中关于武曌这次“人彘”事件简直就是对吕雉那次的复制粘贴,但这是不符合逻辑的:首先,吕雉杀戚夫人的时候她已经是临朝称制的太后,皇帝是她儿子,老妈怎么乱来他也没法管;可王、萧被杀时武曌刚当上皇后,即便她有这等狠心,老公李治能接受吗?尤其萧淑妃还有一儿两女,她若真干出这么变态的事李治还能爱她吗?再者,王、萧被赐死时武曌还没有到朝廷前台活跃,而且被废的皇后如何处置由皇帝说的算,退一万步讲即便真有“人彘”之事,那也是李治的问题,不是武曌的问题。不 杀人就会被杀,不称帝就会死无葬身之地!穷尽武则天现存所有史料,为你还原千古唯一女帝82年人生的真实面目!</p> <p class="ql-block">科举弥封:一项由武则天发明的制度,至今仍为许多国家使用</p><p class="ql-block"> “从整个历史的高度,武则天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于华夏民族最大的历史贡献与进步意义,便在于其摧毁关陇门阀,完善科举制,以铁血与尸骨铺路的锐意革新。”</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不只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更是在中国最顶端政治舞台活跃近半个世纪,从辅政皇后到摄政皇后,再到执政太后和女皇帝,是有杰出历史贡献的一代政治家。</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留诸史册丹青的,绝不仅是以女子之身终登帝位,君临天下二十年的传奇人生;而且她打击士族门阀,改进推广科举制,开启平民政治的历史贡献,将在中国历史中永难磨灭的。</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封皇后之后,便以其出众才干,被唐高宗李治确定为首席政治助手;其后更开启天皇天后、二圣临朝体制,从此成为史上权势最大、政治地位最显赫的皇后。</p><p class="ql-block"> 在那之后的近三十年时间里,武皇后都是大唐帝国的实际首相,并在唐高宗重病不能视政期间为帝国摄政。也正是在她的辅政期内,夫妻二人共同秉政、默契配合,打击关陇门阀,强化君主集权。大唐国势鼎盛,唐军北征西讨,灭高句丽、百济、西突厥,拓地远及葱岭以西的中亚地区,建立了华夏王朝数千年史上的最大版图。</p><p class="ql-block"> 早年影视剧喜欢将李治塑造成对武后唯命是从的妻奴形象,当然荒谬已极;而认可唐高宗为睿智伟略兼备的一代明君,亦不等于就否认了武后在二圣临朝时期的政绩表现。似天后这等权势与威望,早不是君主可生杀予夺的后宫女子了。</p><p class="ql-block"> 公元664年时,李治一度对武后的权谋心生忌惮,可惜废后诏书墨迹未干,便很快回心转意,宰相上官仪用他一族性命做了牺牲品,以作为李治对武后的歉疚和补偿。</p><p class="ql-block"> 如果武后早在比自己还小四岁的李治之前去世,那么除了给李世民当过妃妾算一段不为当时大众所知的黑历史外,简直就是民间话本和市井百姓憧憬中,夫妻共掌江山的模范皇后了。之后武则天能代唐建周,之所以没有发生大的动荡和战乱,和在她辅政参政的这几十年里,大量收揽民心、招募亲信也关系巨大。</p><p class="ql-block"> 唐高宗去世后,武后正式成为帝国主宰,由太后而神皇,由神皇而皇帝,执政长达二十余年,从此得以毫无拘束和顾忌、全面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p><p class="ql-block"> (一)严厉打击门阀,解放奴婢部曲。借着唐周鼎革,武则天残酷打击政敌,株连甚广,又通过限制奴婢数量、保障奴婢人身、打击豪强地主,进而消灭关陇门阀和功臣集团的部曲佃客制。关陇门阀从宇文泰建立西魏起,持续百年执掌帝国中枢,如此根深蒂固的军政集团竟被她一举摧毁;同时也大量解放了劳动力,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二)改革三省六部制。武则天首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量选拔低品官员进入政事堂,使资历不足的低级官员,若得君主信用,亦能荣登宰相之位。通过以低品官员分宰相之势,相权因此大为削弱,皇权则极大加强。此举顺应了君主集权必然逐渐强化的历史大势,科举官僚兴起更加速了此进程。因此这一制度也为此后二百年的唐朝诸帝所沿袭。</p><p class="ql-block"> (三)设置十道分巡制,加强中枢集权。武则天以山川地理形势划分为全国为十道,派遣御史为巡按使,每年定期巡查地方,监察各地州县官员,时人谓之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p><p class="ql-block"> 同时这些巡按使在巡视过程中,还负有荐举本道人才的重要使命。当全国各道被荐举的人才入京时,武则天亲自接见,让他们一律试作某官,称为试官,为科举制的有效补充</p><p class="ql-block"> (四)设置匦检制度,广泛听取民意。武则天下令,任何人都可以借此直接向君主上书,言朝政得失,言自身冤抑,献军机秘计,自荐求仕进。特别是东面“延恩”一口,允许举国官民百姓,都可以直接向她举荐自己的才干,以此请求升官或仕官。</p><p class="ql-block"> 【一匦四口,其东曰‘延恩’,献赋颁、求仕进者投之;南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之。】</p><p class="ql-block"> 传统史家观点,仅仅将这一制度创举视为酷吏政治,不免失之偏颇。</p><p class="ql-block"> (五)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武则天创立殿试,首开武举,推重进士科,大量增加科举入仕名额,帝国朝堂从唐初的功臣门阀为主,变迁为科举官僚可与之分庭抗礼,进而逐渐占绝对主流。武则天同时身体力行倡导诗赋文采,以此作为科举取士标准,因此帝国政坛文风大盛,奠定大唐盛世华章之基。</p><p class="ql-block"> 【天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天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通典·选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不拘一格举拔人才。在高宗时期,武则天便召集寒门人才编撰千卷书籍,密令参决政事,分割相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也是她之后能顺利摄政的政治班底。如留下千古名言「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的名相刘祎之,就是北门学士出身。称制登基后,她更大力重用寒门士子,以此收揽举国民心,获得广泛支持。武周时期不止任用了李昭德、娄师德、魏元忠、狄仁杰等名相执政,更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储备了姚崇、宋璟、张说等杰出贤相。</p><p class="ql-block"> 【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 然不称职责,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司马光《资治通鉴》</p><p class="ql-block"> (七)努力促进农业生产。武则天亲自编撰农书《兆人-↘业记》颁行全国,在各地大力兴修水利,令经济长足发展。在她作为辅政皇后、摄政太后和皇帝的半个世纪,帝国边疆与四夷战争不断,而人口户数增长近一倍。(永徽三年:三百八十五万户,神龙元年:六百一十五万户)</p><p class="ql-block"> 对大唐帝国绝大多数子民而言,除了数月即被平定的徐敬业扬州之乱、一年即平息的契丹入寇河北外,他们在武则天治下,几乎经历了整整一生的太平盛世。其文治之功,无愧“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之誉。以上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变革和创举,整个帝国中枢皆得益良多,因此李唐复辟后非但不曾人亡政息,相反为唐朝历代皇帝沿袭,一直被继承了下去。</p><p class="ql-block"> 武周时期,帝国对外战争虽胜负参半,比不上唐太宗时期和唐高宗时期的称霸亚洲,无往不利的赫赫武功,但武则天能借力打力,迅速平定契丹叛乱;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任用郭元振使反间计令吐蕃内乱,除掉帝国头号大敌、吐蕃军神论钦陵;到她执政晚期已经扭转了边疆的不利局面,交给子孙的依旧是无争议的当世第一强国。</p><p class="ql-block">从整个历史的高度,武则天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于华夏民族最大的历史贡献与进步意义,便在于其摧毁关陇门阀,完善科举制,以铁血与尸骨铺路的锐意革新。</p><p class="ql-block">假设历史上没有武则天,唐帝国很可能将沿着关陇本位、门阀当政的“后隋朝”持续下去,中华第二帝国要从士族制彻底变为科举官僚制,只怕耗时更加漫长甚至遥遥无期。</p><p class="ql-block"> 从曹操到李世民,四百年来无数明君英主面对的棘手难题,被一个无所畏惧的奇女子终结了。从袁绍司马懿起一直到长孙无忌为止,数百年士族天下和门阀政治,被她划上一道永久的终止符。</p><p class="ql-block"> 以上评述,尽可能不涉及武则天作为宫廷女性和唐王朝皇位篡夺者的方面,而是无视她的性别,将她和历史上其他男性政治家按同一标准来评判。从无字碑立千年以来,对武则天的各项评述,就在于太看重她作为女性统治者的特殊性,忽视了她为“政治家”的属性,其实亦是历史的一大偏见和遗憾。</p><p class="ql-block"> 惊天动地暗乾坤,半盒胭脂压众臣。怒向梧桐拖凤尾,笑登金阙辟龙鳞。</p><p class="ql-block">盛开人生花千时,瞾临大唐日一轮。多少铮铮男子汉,原来也跪女儿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现代评价:</p><p class="ql-block">郭沫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咏武则天》)宋庆龄: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难看出武则天也是个好妻子。毛泽东: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翦伯赞:武则天的打击门阀贵族和提拔普通地主做官的政策,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因此她的作用是积极的……武则天在巩固封建国家的边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中国通史纲要》)崔瑞德:对于这位敢于推翻李唐皇室并像男人一样泼辣地实行统治的女人,尽管儒家历史学家都进行恶毒攻击和抱敌对态度,但是武曌显然具有特殊的才能,对政治具有天赋,并且非常善于操纵宫廷的权力结构。她之所以能非凡地攫取到权力,是由于她的杰出的才能、坚毅的决心和识别人的能力,再加上她的冷酷、肆无忌惮和政治上的机会主义。她对敌人和对手表现出的残忍和报复心,这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剑桥中国隋唐史》)</p> <p class="ql-block">唐朝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概述</p><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由隋朝创立,但隋朝仅经二世而亡,其后的唐朝继续沿用科举制度,以便帮助国家选贤举能。为实现这一初衷,唐代设置了锁院、别头试以及覆核与覆试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监察科举考官,保证科举制度的公平,确保实现科举制度的目标。</p><p class="ql-block">一、锁院制度</p><p class="ql-block">锁院制度的院就是指考试的场所—贡院,锁院即在举行考试前封锁贡院,目的在于隔离考官,避免考官与外界有接触,防止其舞弊。据记载,唐长庆四年考生李群到京参加科举考试,但恰逢此时贡院已锁,于是其捶门请求让其入院参加考试,当时的知贡举官李宗闵在问明情况以后,认为李群气度超卓、容貌端正,于是放其进入贡院参加考试,后来李群竟然一举夺魁。</p><p class="ql-block">此事说明唐朝确实已经开始实行锁院制度了,但是可以看出当时锁院制度的管理不是足够严格,并且制度本身也存在一个问题。比如就知贡举官来说,先确认由谁担任,然后被确定的考官在进入贡院期间是有时间接受请托的。</p><p class="ql-block">中晚唐时期对锁院制度进行了相应的完善,以便发挥其防弊作用。比如唐朝的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不仅要承担锁院这一任务,还要监督考官及考生在贡院封锁期间是否有违规行为。如大中九年,黄续之、赵弘成、全质三人就因为伪造堂印堂贴随意出入贡院,而被御史台官员抓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二、别头试制度</p><p class="ql-block">别头试制度,就是指对于那些与知贡举官有利害关系的考生,可能会导致考官徇私取人,因此朝廷不仅为这类考生另行组织考试,并且还要更换知贡举官。但不是每一次科举,都举行别头试,只有当考官亲属参加时才会举行。为防止考官徇私舞弊,还要于结束考试之后再次进行复核。</p><p class="ql-block">三、覆核与覆试制度</p><p class="ql-block">唐代在科举考官舞弊监察方面,还设置了覆核及覆试制度,前者由中书门下省负责,后者由中书省翰林学士负责,这两个制度对考官舞弊事后监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覆核制度主要是由中书门下负责执行的,该制度主要是对考生每场考试的答卷进行覆核,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约束考官按照规定阅卷,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考官能够公平取士。但是,该制度的适用时断时续。一直到长庆元年,钱徽徇私取士事发后,该制度才成为唐代科举考试的必经程序。</p><p class="ql-block">覆试制度,就是指若是对及第举人的考试结果存在意见较大,则要求该考生参加二次考试。比如长安二年,刚成年的张九龄因在乡试中表现不俗,考官沈佺期对其十分赞赏,张九龄一举高第。当时引发了许多议论,于是中书派人对张九龄进行覆试。</p><p class="ql-block">唐代设置的上述防弊制度是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的早期内容,这些制度不仅有利于约束相关考官的行为,而且有利于实现科举的公正公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朝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概述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在两宋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通过科举制度帮助朝廷选拔贤能之士,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保证科举取士的过程足够公平公正,这就要求科举考官能够规范阅卷,避免徇私。一、弥封、誊录制度弥封制度就是将考生姓名等相关信息遮盖,让考官在阅卷时不知道试卷是何人所做,这样可以规范考官阅卷。宋太宗淳化三年殿试,时任监丞的陈靖提出应当将考生姓名遮盖,断绝其作弊的可能。于是宋太宗下令遮盖考生信息,并根据其作答内容判断优劣以便划分等级。虽然通过弥封制度可以将考生的相关信息遮蔽,但是考官还可以通过辨认字迹的方式作弊。为了避免这样的漏洞,宋代针对性地又创设了誊录制度。誊录制度就是指由专门人员即誊录官将考生试卷进行誊写,避免了考官通过辨认字迹而徇私。二、覆试与覆核制度不同于唐朝的覆试与覆核,宋代设置这两个制度的初衷在于禁止考生通过代笔作弊。宋朝覆试在不同的考试阶段,执行的主体也不相同。诸州、府、军、监得解举人由其监委官执行;而省试阶段的及第者由御史台执行覆试。就覆核制度而言,由监察机构御史台对其负责。覆试制度从宋代举行科举之时,就开始执行。最初的目的在于防范世家子弟利用家族权势以作弊手段登科及第。覆核制度比覆试制度出现的时间要晚一点,嘉定元年才开始实行。该年正月,礼部将开禧三年贡举和省试的考生试卷送至监察机构御史台,由御史大夫及其副手对试卷进行覆核对比,若两张试卷的字迹相同,则说明该考生并无代笔之嫌,可以参加殿试;若是发现字迹不同,则要将该考生罢黜。宋代在前朝的基础上,对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又进行了创新。最大的亮点是弥封和誊录制度,革除了通过识别考生信息与辨认考生字迹作弊的弊端,是监督考官公正阅卷的有力保证。</p> <p class="ql-block">元朝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概述</p><p class="ql-block">与其它朝代相比,元代不太重视科举,甚至于皇帝都不亲临殿试。尽管如此,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在元朝时期的发展还是有诸多可取之处的。</p><p class="ql-block">一、会同拆卷填榜制度</p><p class="ql-block">为革除考官舞弊,元代创设了会同拆卷填榜制度。考试结束后,试卷官标写分数,在知贡举官、监察御史和其他考官的见证之下,对比编号拆开试卷,然后由知贡举官将考生名次写在榜上。这项制度的特点是在诸多考官共同的见证下确定名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止考官徇私徇情取人。</p><p class="ql-block">二、磨勘制度</p><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的覆核制度,到了元朝又发展了新的内容—增加了给解据这一步骤。元代参加乡试中选之人,“各给解据,录连取中科文,行省移咨都省,以送礼部”同时“拘该监察御史、廉访司,依上录连科文申台,转呈都省,以凭照勘”。该记载中的解据和“科文”移送至礼部,“以凭照勘”,体现的就是元代的磨勘制度,并且该制度也为明代延续使用。</p><p class="ql-block">对明朝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的影响</p><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经过唐宋元的发展,在明朝达到其鼎盛阶段,同时明朝对科举的重视也远超之前的历朝历代。为了确保科举的公平、公正,明代在继承前朝各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p><p class="ql-block">就回避制度而言,唐宋元三朝都规定考生若与考官有亲属关系,则该考官必须回避,到了明代,不仅考官在亲属参加考试时需要回避,而且还不能担任原籍贯地的主考官,还有每位科考官的职责也不同,考官之间各司其职。</p><p class="ql-block">明代为防止科举考官舞弊,还创设了一项新的制度—戒誓制度。该项制度要求考官对天焚香盟誓,从心理方面给科举考官施压,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公正公平地命题、阅卷。此外,明代继续沿用了前朝的弥封誊录制度,同时又丰富了考官阅卷过程中的防弊监察制度,如异色笔阅卷、会同搜校落卷及会同拆卷填榜制度,这些制度的实行十分有助于杜绝考官舞弊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通过对明代以前各朝代的考官舞弊监察制度的简单梳理,伴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科场舞弊案也屡见不鲜,各朝都通过创设各种措施打击科举舞弊。就科举考官舞弊而言,在经历了唐朝的创设、两宋的发展、元代的改革,明代在科举考官舞弊监察方面的规定已经十分详细完备,很大程度确保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人们对她的印象通常是,她手段残忍,喜用酷吏酷刑,统治天下。她从一个普通的宫女,先后嫁给了李世民和李治,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这些都是流传甚广的故事。她在历史上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她明察秋毫,善于谋略,选贤任能,创立了殿试,武举和试官制度。她执政时期,奖励农业,鼓励言路,赏罚分明,重用人才。但同时,她也大肆屠杀了李氏的宗亲。可以说,她是一个天才的政治家,她的政治成就可以与开元之治和贞观之治相媲美。但她晚年时变得奢侈专横,导致政治腐败。狄仁杰曾经劝她节制自己的欲望,但她只给他看了两样东西,让他无言以对,不敢再说什么。你知道她给他看的是什么吗?</p><p class="ql-block"> 一、武周建立,酷吏横行</p><p class="ql-block">武则天有着超乎寻常的勇气和决心。她曾经回忆起她当年驯服马匹的经历。那时,唐太宗想要驾驭一匹名叫狮子骢的良马,却总是失败,他就问:“有谁能够驾驭这匹马?”武则天站了出来:我需要一根钢鞭,一把铁锤和一把匕首。如果钢鞭打不服,就用铁锤敲它,如果还不服,就用匕首刺死它。她的一生就像一部戏剧。在李世民在位时,她是一个不受宠的“武才人”,李世民死后,她被迫出家。武则天出家后并没有放弃,她写了一首诗给李治表达自己的心意:望朱成碧念纷纷,消瘦支离为思君。谁信从来多泪水,打开箱子看石榴裙。后来继承皇位的李治不顾朝野的反对,把武则天接回宫中。回到宫中的她,经过了一番周折,终于成为了“武后”,成为了后宫的主人。她又逐步进入了朝政,和皇帝一起“二圣临朝”。但这还不足以展现她的政治才华,她后来作为太后,废了一个皇帝,立了一个皇帝,又废了一个皇帝。最后,她自己称帝,成为了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独一无二。权力让人着迷,武则天登基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开始大量使用酷吏,镇压那些反对她和不服她的人。酷吏们想出了各种残酷的刑罚,审讯那些被抓进去的人,几乎没有人能够活着出来。那时候的大臣们每次上朝,都像是走上了断头台,人人提心吊胆,相见不敢说话。</p><p class="ql-block"> 二、张氏兄弟祸乱朝纲招致灭顶之灾</p><p class="ql-block">薛怀义是武则天的第一个男宠。这段历史经常被拍成电视剧,让人们看到,为了让薛怀义方便进出,把他打扮成了和尚。他受宠的时候,甚至侮辱了当朝的宰相,而武则天的纵容更让朝中的百官气愤无奈,人人对薛怀义“敬”而远之,生怕惹上麻烦。后来,武则天又有了更多的男宠,他们凭借武则天的宠爱,肆无忌惮,破坏朝纲,作威作福,甚至控制了朝政的大权。这时候,狄仁杰挺身而出,对着已经年迈的女皇帝,劝她不要养着这些男宠,免得因为他们而失去了天下的民心。但是,武则天只给他看了两样东西。她悄悄地摘下了发簪,没有了发簪的头发就像一股黑色的瀑布泻下,黑得发亮,滑得如丝。然后,武则天又张开了嘴巴,狄仁杰看到了女皇帝七十多岁的牙齿,一排排的整齐洁白,立刻明白了武则天的意思:你看看现在朕的身体怎么样?看到这样的头发和牙齿,聪明的狄仁杰当场无话可说。武则天那健康的身体和机智的回答仿佛在告诉狄仁杰: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心智还很清醒。接着,武则天诚恳地给狄仁杰讲了她为什么任由她的男宠们祸乱朝堂的原因,狄仁杰听了非常惊讶。她放纵男宠们胡作非为,是为了转移目标。她自己称帝后,李氏的宗亲对她夺走了帝位恨不得置之死地,而百官甚至她自己的儿子也都惧怕她。武氏的宗亲在她的保护下风光无限,他们有了权势后,开始欺压百姓,得罪朝臣。等到她死后,武氏的宗亲必然会遭到众人的追杀。而她故意纵容张氏兄弟(男宠),是希望到时候张氏兄弟能够分散李氏对武氏的仇恨,百官更加厌恶张氏兄弟而放过武氏的性命,让武氏的后代能够活下去,这是她放纵张氏兄弟的目的,为了她的身后事。狄仁杰听完武则天的话,默不作声,告辞离开。事实证明,武则天的计划是成功的,她用张氏兄弟作为李氏和武氏的平衡器。武则天死后,人们首先清算的就是张氏男宠,历史上记载了那时的情形:太子到了玄武门,砍开了门,把易之和昌宗斩杀在廊下。</p><p class="ql-block"> 三、武则天的传奇一生</p><p class="ql-block">武则天从一个小小的女子,成为了一国之主,这是一个多么不可思议的逆袭。她在封建社会中,打破了男尊女卑的思想,提高了女性的地位,让女性开始有了自己的声音,甚至参与到了权力的争夺中,这也是她被历史所否定和批判的原因之一。她有着超凡的政治才能,她的政治成就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她创立了殿试,武举和试官制度,她鼓励农业,广开言路,重用人才,她的政治智慧可以和开元之治和贞观之治相比肩。她的一生就像一部传奇,她的事迹让人们好奇不已,也让学者们乐于探究她的辉煌和卓越。她死后留下了一块无字碑,这是中国最有名的一块无字碑,古今无数人为此写诗作文,猜测她的心意,造就了传奇。</p><p class="ql-block"> 四、结语武则天是一个令人敬佩和惊叹的女性,</p><p class="ql-block">她在男权社会中,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成为了一国之主,她的政治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她虽然也有一些缺点和错误,但是她的功绩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社会提倡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无论是在官场还是职场,很多女性都能够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了成就。武则天的故事,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和鼓励。</p><p class="ql-block"> 免责声明:1、文章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2、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3、文章内容及配图均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号主删除。</p>

考官

武则天

制度

武曌

科举

舞弊

监察

考生

覆核

男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