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随想

明哥爱旅行

<br>目前中书协举办的国展已经是第十几届了,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来说,能够观摩到目前顶级的书法展览,难能可贵。参展的各路书家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浑身解数,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呈现出一派繁荣宏大的气象。<br>书展参与者众,氛围浓厚,本是好事,但通过书展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却不容忽视,今仅举一例,就是书法作品过分装饰问题。<div>书法作品的装饰,古来有之。从格式上的条幅、中堂、册页,到纸张上的设色、洒金,再到各种元素的组合、拼接……凡此种种,这些手段能够与书法作品相得益彰,既通过装饰增添了美感,又有机的提升了作品层次。我们看到的一些传世作品,很多也是书艺和工艺相结合的佳作。从这一角度看,作品装饰,似无不妥。<br><br></div> 但现在的问题是,书展的作品装饰情况过于突出,甚至乱象丛生。一踏入展厅,给人的第一种感觉就是眼花缭乱,让人目不暇接。为啥,就是作品过分装饰使然。观其所呈,表象有四。一曰大,大到八尺整张甚至更大,这是纸张。还有就是字大,大到尺寸惊人。二曰拼,一幅作品东拼一个彩条写注释,西拼一个彩条题书额,再就是把作品裁开,用多种颜色衬托后裱在一起,拼的花里胡哨。三曰作,就是做作,有仿古代名作的风格的,有把宣纸进行熏染、破损等技术处理的,有利用多枚印章到处钤印的,弄的七荤八素。四曰杂,本来作品主体已经可以了,却去画蛇添足,有的手工画几条道道儿增加效果,有的秀几行小楷、行书卖弄才艺,有的突出几个拿手的字炫耀笔法,展厅上下,观者与作者欣欣然做陶醉状,令人大跌眼镜,如鲠在喉。 这些作品如此炮制,出发点无非一条,就是博人眼球。认为把作品弄的别出心裁、独到另类,就会吸引人,就会赚流量,这是典型的“米不够,水来凑”。殊不知,书法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以“素颜”示人的。兰亭序、寒食帖、祭侄文稿、蜀素帖等等,篇篇都是自然流露,甚至兴之所至进行勾画、涂改,这些作品艺术性非但没受影响,反而因其自然、率真而备受推崇,这才是真书法。<br><br><div><br></div> 过分装饰,说到底的根源是浮躁。这和商家唯恐货品滞销,去努力进行包装是一个道理。说回到书法,本来真草隶篆已经是洋洋大观,还让一些装修来充门面,是典型的不自信,不自信就会诞生浮躁。书法就是踏踏实实去写的,写是第一路径,你去喊、去吼、去泼,那只能是行为艺术,不是书法。把作品过分去装饰,就是舍本求末,是内心浮躁,就是想哗众取宠,营造视觉冲击,博取虚名。<br>名牌服饰和化妆品,不是坏东西。但浓妆艳抹、名牌加身之下,如果是一个弱不禁风、病病殃殃的体格子,那就是“画皮”,就是不健康。<br> “致虚极守静笃”。要去除浮躁,我们还是要静下来,守住传统静静地写,多在写字上做文章,少在包装上费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