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没有缭绕的香火,没有庄严的佛像,甚至不见僧侣的身影,唯有入口处售票窗口的工作人员,为这座千年古刹增添了几分现代气息。游客稀少,门可罗雀,反倒成全了它遗世独立的韵味。</p><p class="ql-block">踏入华林寺的瞬间,我便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静谧,与外界车水马龙的华林路,宛如两个世界。我闻到了一阵阵玉兰花香,寻香望去,原来是在右侧的迴廊边,并排着七棵玉兰树,素白色的花朵,在翠叶中若隐若现,这是我既熟悉又喜欢的香味,夏天的味道。</p><p class="ql-block">这座看似低调的古建筑,实则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作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林寺大殿不仅是福建现存三座宋代木构中最古老的一座,更是长江以南地区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它始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原名"越山吉祥禅院",明正统九年(1444年)获赐"华林寺"匾额。</p><p class="ql-block">在建筑学界,华林寺大殿有着特殊地位:它既是五代十国建筑的最后遗存,又是宋代建筑的最早范例。放眼全国,比它更古老的木构建筑不超过十座。其独特的榫卯结构完全不用铁钉,斗拱规模堪称全国之最,完美融合了唐宋风格与闽越特色,不得不惊叹我们的老祖宗的聪明和智慧!</p><p class="ql-block">"这座大殿曾历经一场‘重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为避开城市建设的侵蚀,工匠们将千余构件编号拆卸,在新址用原物重组,甚至剔除清代修缮的‘杂质’,让北宋的骨骼彻底显露。如今抚摸那些泛着暗光的柱础,仿佛触碰到匠人钱弘俶时代的手温。"</p><p class="ql-block">仰头凝视七铺作双抄三下昂的斗拱层,如同仰望一座木质天穹。这些硕大的‘木弹簧’不仅承载着屋顶千钧之重,更在台风肆虐时以柔克刚,用榫卯的微妙缝隙化解震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由于历史原因,原建筑群仅存大殿,但梁架、柱础等主要构件仍保留着北宋原貌。经过明清两代的修缮,这座千年古刹化身为古建筑博物馆,静静诉说着中国木构建筑的辉煌历史。在这里,每一根梁柱都是时光的见证,每一处斗拱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等待着懂它的人来细细品读。</p><p class="ql-block">临别时,摄影小哥那句“你是来享受生活的”,让我会心一笑。在这座千年大殿前,看松鼠在唐风斗拱间腾跃,触摸那些带着木香的榫卯关节,突然懂得歌德所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真意——梁架如音符,飞檐似旋律,整座殿宇正以沉默的方式演奏着跨越千年的闽越乐章。此刻驻足,不正是与时光进行着一场无言的对话吗?</p> <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