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过三巡”里的中国礼仪与五味人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青铜酒爵在宴席间转过第三圈,当酸甜苦辣咸在舌尖完成一场味觉的圆舞,“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这句浸润着烟火气的古语,早已超越了饮食本身,成为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社交密码。从《礼记》中“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的记载,到《红楼梦》里大观园的诗酒雅集,这场延续千年的餐桌仪式,藏着中国人“以食载道,以酒传情”的生活哲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三巡酒里的礼仪密码。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酒”字像一只盛满琼浆的陶尊,而“巡”字则描绘着人绕圈行走的姿态——这两个象形文字的组合,恰如一幅远古宴饮的剪影。西周时期,饮酒礼仪已形成严密体系:主人执爵“献宾”为一巡,宾客回敬“酢主”为二巡,主人劝饮“酬客”为三巡,三巡之后,方可“各从其志”。这种“三”的哲学,既暗合《道德经》“三生万物”的宇宙观,也体现着“事不过三”的处世智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种礼仪延续到今天,“酒过三巡”简单来说就是指轮流敬酒三次,“巡”在这里面表示依次向在座的人敬酒一圈。在传统的饮酒礼仪中,主人通常会先向客人敬酒,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从长辈到晚辈,从主宾到次宾等等,依次敬一圈酒,这就叫“一巡”。那你说这“三巡”有什么讲究呢?第一巡点到为止,酒席上客人到席后,主人先举杯敬酒,作为宴席的开场礼,敬完全桌客人为一巡;二巡渐入佳境,客人为了尊重主人,在一对一的回敬主人,气氛逐渐活跃,此为二巡;那第三巡意犹未尽,此时宴席接近尾声,但宾客们仍兴致盎然,推杯换盏,自由行动,这酒后的情感交流更加真挚。所以,酒过三巡意味着喝酒的兴致是已经进入高潮,气氛逐渐热烈起来,人们也开始放松地随意交谈。</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五味菜中的生活辩证法。《尚书・洪范》将“五味”列为“八政”之一,认为“五味调和,百物皆美”。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遣策》中,记载着一场盛宴的菜单:“酸醋烹鱼”“甜酱拌瓜”“苦酒腌菜”“麻辣鹿肉”“咸豉煮羹”—— 这五种味道的俱全,恰是“菜过五味”的最早实证。这种对味觉的极致追求,背后是中国人“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酸如青梅煮酒的锐利,甜似蜜汁莲藕的温润,苦若苦瓜煎蛋的清醒,辣像红椒炒肉的热烈,咸同海盐腌笋的厚重,五味相生相克,如同五行运转,缺一不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到了现代,菜过五味指的是五种味道:酸、甜、苦、辣、咸。代表着宴席上各种风味的菜肴,它体现的是宴会或者聚餐的菜品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表示餐桌已经上了各种不同味道的菜肴,客人也品尝了多种口味,意味着用餐过程已经进行到了一定阶段,大家对菜品有了较为丰富的体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正如美食家蔡澜所说:“中国人的餐桌,从来不是简单的吃饭地方,而是文明传承的道场。”是的,时至今日,礼仪的形式在变,但礼仪的核心内容却从未消失。当最后一杯酒斟满,当第五味菜上桌,杯盏碰撞的叮咚声里,流淌的是“礼之用,和为贵”的文明基因。从周王朝的青铜酒器到今日的玻璃酒杯,从《诗经》里的“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到”朋友圈的“把酒言欢,人生几何”,“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早已超越了饮食的范畴,成为刻在中国人DNA里的文化印记 —— 它是礼仪的象征,是情感的纽带,更是一部用味蕾书写的文明史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