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英烈生平简介之二(抗日战争时期一)

江南小鎮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言</p><p class="ql-block"> 根据《史品上中》《图说上中》和龙门象的《上中情怀》中关于上中(含龙门)英烈的内容在网上搜索了一些资料,经摘选汇编成本美篇《上中英烈生平简介》,现按历史阶段之顺序细分四小篇逐一推出以便校友们阅读了解。由于网络资料难免有差错或出入,尤其是经过了几十年时间之后许多细节变得模糊,若有错漏敬请见谅。汇编此集为的是抛砖引玉,一是在校庆之际希望校方和更多校友也能关注上中英烈专题,弘揚英烈们的革命精神;二是期望多一些校友共同来收集汇总上中英烈的事迹并去伪存真,使之尽可能回归历史的真实;三是希望籍这次大规模校核并发布历届上中学生名录的机会尽量将上中烈士回归至原本的班级名单之中,若实在找不到资料但确定该烈士真在上中就读过一个阶段,建议制定一个办法将烈士的姓名可以保存在上中历届学生名录中(教师亦是如此),总之放比不放好,放是应该的,既然称为上中英烈自然应该在上中历届学生或教师名册中可以查得到。期望经过大家努力日后能够有一本比较正确详细的《上中英烈传》面世,这是上中百多年辉煌校史的一部分,也将成为一代又一代新上中人缅怀前辈革命先烈和发扬上中爱国荣校精神的生动教材。</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上中英烈很多,现分成两部分介绍。第一部分的上中抗日英烈有:</p><p class="ql-block">1、省二师学子,投笔从戎组织敌后游击队的冯国华;</p><p class="ql-block">2、龙门师范学子,回海门从事建党和农工活动的张冠今;</p><p class="ql-block">3、省上中学姐,坚持在沙家浜抗日的阿庆嫂原型朱凡;</p><p class="ql-block">4、省上中肄业,赴延安后在鄂东打游击的张承鸿;</p><p class="ql-block">5、省上中学子,在浦东武装抗日,后任“江抗”指导员的王义生;</p><p class="ql-block">6、省上中军训总教官,淞沪会战中坚守四行仓库四天四夜威震日寇的谢晋元;</p><p class="ql-block">7、省上中学姐,参建茅山根据地后任新四军总支书记的柳肇珍;</p><p class="ql-block">8、省上中学子,赴常熟参加新四军抗日,后任团参谋和副区长的陈春园。</p> <p class="ql-block"><b>1 冯国华 (1901-1938) 1924年毕业于省二师,书法家,著名抗日英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冯国华,字迈樱,1901年出生于上海宝山一农家,早年丧父,1924年从省二师毕业后当了小学教师,两年后在宝山教育局任教育督学,同年参加国民党,曾任县党部秘书、监委、江苏省党部干事,1932年任县教育局长后对宝山教育进行大力整顿和革新,曾配合陶行知创办工学团等普及教育的工作。1936年当地办壮丁训练教练员学习班,冯受聘为教育长。“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冯国华投笔从戎,率领当年受训的壮丁为战地输送弹药、运送伤员、挖掘战壕;并通过战地服务训练招集500多人组织敌后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10月6日在泗径遭日军包围,双方激战,终因众寡悬殊,弹尽援绝,壮烈牺牲,安葬于天马山麓。1985年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冯国华为革命烈士。2020年9月2日,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p> <p class="ql-block"><b>‌2 张冠今(1888-1940) 1921年毕业于龙门师范,海门县三条标党支部创建人,革命烈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冠今,又名张冠军、张胡、沈则张,笔名静观,1888年生于海门西乡横板桥。早年受教于私塾,后自学成教师,并在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积极投身爱国宣传和抵制日货的斗争。1921年,张冠今在龙门师范毕业后,在川沙县的小学任教。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是回海门组建党的基层组织。1927年夏创建了中共海门县三条桥支部,任支部书记并积极开展革命活动,组织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也组织工人运动争取基本权益,同时以小学校长身份宣传革命思想,培育革命人才,扩大党的组织。1930年反动当局实施镇压,抓捕並杀害了一批共产党人,海门党组织受挫,革命处于低潮。1933年张冠今离开海门到江南吴江县小学教书。1936年12月遭反动当局逮捕关押,后因病保外,于1940年8月病逝,终年52岁。1952年海门县人民政府追认张冠今为革命烈士,并将海门师范学校创办的中学命名为冠今中学,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b>3 朱凡原名陆慧卿(1919-1941)曾入读省上中,著名抗日英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凡,女,1919年出生,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学生时代投入“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的救亡运动、 “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先后在清凉寺难民收容所、上海女青年会主办的难童教养所、中共外围组织“雪影社”工作。1940年秋,参加了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到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民主游击区工作。1941年,任中共横沔区委书记。5月,调任中共辛莫区委书记。同年7月,日伪“清乡”。朱凡要求留下继续战斗,在开会途中被日军抓捕。朱凡宁死不屈。被日军用麻绳绑在汽艇尾部,拖着她在芦苇荡中横冲直撞,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朱凡烈士在赴江抗前留下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4 张承鸿(1918-1941) 省上中学生,革命烈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承鸿, 又名田东,黄渡乡人。小学毕业后考入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学习勤奋,成绩出众。1935年3月弃学考入京沪、沪杭甬铁路车务训练班。后任上海北站货房司事。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奔赴延安进陕北公学学习,次年1月结业,分配去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中国青年救亡协会宣传团工作。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由中共湖北省委派去鄂东工作。1940年任中共河南经扶(现新县)中心县委书记,该区域大多为顽固派和土匪所控制。张承鸿与当地红军团结一致,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使罗、经、麻、安的大部地区与根据地联成一片。后调往鄂东地委任陂安南县委书记,领导群众抵抗日军扫荡。1941年8月被叛徒杀害,时年24岁。当地党政军民开会隆重追悼,誓为张承鸿报仇。不久即除掉叛徒,并歼灭了日伪保安旅大部。</p> <p class="ql-block"><b>5 王义生(1912-1941) 曾为省上中学生,革命烈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义生,又名王长庚,盐仓镇王家白墙(今立新村)人。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先后在盐仓、六灶小学就读,在周浦中学读完初中后,入上海中学念高中,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后转至浦东中学就读,肄业于上海市沪江大学。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党员蔡悲鸿(又名蔡志伦)到盐仓西叶家祠堂成立“青年抗敌后援会”,王义生和王才林,王雪英等参加,共同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后王义生和蔡悲鸿等又到上海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1938年王义生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初在中共浦东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王义生与连柏生、王才林、林达等筹建抗日武装。9月南汇县保卫团第四中队正式成立,连柏生任中队长,王义生任政训员。1939年6月四中队扩编为南汇县抗日自卫团第二大队,王义生任一中队中队长。同年3月在“保卫四中”时受伤,伤后归队继续从事抗日工作。王义生在抗日队伍中除抓军政工作外,还兼管长沟乡的民运,负责抗日宣传,组织实行“二五减租”,动员青年农民参军支援前线,还负责调解民事纠纷等。1940年4月王义生赴“江抗教导队”学习,后任“江抗”东路挺进中队指导员,活动在苏州、常熟、太仓一带。1941年6月4日,由于叛徒告密,日军包围王义生所在部队。王义生与警卫员进行顽强抵抗,因寡不敌众,在涉水过河时,被敌人开枪击中,牺牲于常熟县东塘市蚂蚁浜陆家宅。</p> <p class="ql-block"><b>6 谢晋元(1905-1941) 曾任省上中学生军训总教官 著名抗日英雄、烈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晋元,字中民,1905年4月26日生于广东梅州蕉岭县同福乡尖坑村(今新铺镇尖坑村),中国国民党党员。1925年考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原黄埔军校)第四期;1926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师排长参加北伐战争;1934年9月毕业于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二期;193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补充团中校营长;1937年10月27日率部坚守四行仓库(淞沪会战);八百壮士坚守四昼夜抗击日军数万人,歼敌200余人,伤敌无数,取得了军事、政治与道义上的胜利。1937年10月30日晚谢晋元接到撤退命令,虽全体官兵已决心死守,因军令难违只得含泪撤离。午夜后谢晋元率部在掩护下有序撤入租界。由于租界当局屈服于日军压力谢部被围困在租界孤军营中长达三年半之久,面对汪伪政权威逼利诱谢晋元严词拒绝决不退让。<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7年淞沪会战后谢晋元曾被聘为省上中学生军训总教官。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span>被汪伪政府收买的叛兵刺杀,时年36岁。当年5月8日民国政府追任谢晋元为陆军少将,上海30万民众前往瞻仰遗容。<span style="font-size:18px;">毛主席高度评价谢晋元为“民族革命典型”,认为谢晋元代表了中国军人英勇抗战的精神,成为全民族抗争的象征。</span>2014年9月1日谢晋元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15年12月17日民政部追授其为烈士。</p> <p class="ql-block"><b>7 柳肇珍(1920-1941) 曾就读省上中初中,新四軍干部,革命烈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柳肇珍(1920-1941),女,又名柳石华,祖籍镇江,生于上海。<span style="font-size:18px;">初中毕业后,考入苏州浒墅关蚕桑专科学校。抗</span>日战争爆发后,柳肇珍走出校园,到无锡参加由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抗敌后援会宣传队。不久,参加中共江苏省委外县工作委员会组织的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随团到达南昌,经新四军办事处介绍参加江西青年服务团,辗转江西上饶、玉山、弋阳等县城乡,深入工农大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7月,在弋阳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奉调赴皖南云岭中共中央东南局训练班学习。1939年初,奉命来到苏南,投入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先后在新四军挺进纵队教导队及“挺纵”战地服务团工作。是年11月,中共扬中县工委成立,调任县工委宣传部长。她曾乔装农妇赴镇江交接情报並完成了任务。次年10月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她与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罗忠毅结婚后调至二支队政治部工作,期间她安于普通干事工作,不要特殊照顾,主动捐献节余的百元零钱给驻地附近育才小学。由于她屡屡处险不惊,掩护战友脱险,而把危险留给自己,后被选为总支书记。</span>1941年2月中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第二支队转移到太滆地区,驻于宜兴县和桥附近西施荡。22日,日军三路包围西施荡。柳肇珍奉命撤退,当船行至三叉河口时,遭到敌人炮火猛烈射击。战斗中身负重伤,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2岁。她<span style="font-size:18px;">临终时交给战友一个血染的小包,里面包的是她的党证、机关党员登记册和一些钱。</span></p> <p class="ql-block"><b>8 陈春园(1923-1942) 省上中1939初二甲班,革命烈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志光,原名陈春园,化名之光,出生于江苏省川沙县六团乡新浜村,1939至1940年就读于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初二甲班。1940年1月校地下党组织了轰轰烈烈的反汪(汪精卫)护校斗争,陈志光站在最前列,起草散发传单,联络发动同学,因表现突出遭校方开除。地下党安排陈志光于当年下半年转入上海大公职业学校学习,不久即奔赴常熟新四军根据地当了光荣的抗日战士。因思想进步,工作积极,作战勇敢,很快被调到政工队,帮助领导开展政治思想工作。1941年11月为响应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要求,主动申请到基层第一线开展民运工作,因工作出色深受群众的爱戴。1942年10月18日,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遭到两个据点400多名日伪军的进攻,敌我双方展开激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陈志光决定组织撤退,他让战友们迅速撤离,自己坚持战斗,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0岁。陈志光生前历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二团作战参谋和高邮六区区委组织科长、界首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等职。陈志光所在部队是一支新四军主力,被人们称为“沙家浜”部队。高邮县在1949年10月后,追认陈志光为革命烈士。把他生前工作过的四安乡命名为“志光乡”,将当地一所中学命名为“志光中学”,他是高邮县第一个以其名字命名行政机构、学校、乃至路、桥、河甚至党支部的英雄,這是高邮人民对烈士永恒的纪念。</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描述陈志光烈士的绘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