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8日,被围栏围了十几年的昆明东风广场终于重新开放。成千上万市民重游故地,象去会见一位久违的老朋友。新广场的布局大体得当,简约大方,与对面的震庄宾馆遥相呼应,綠树成荫,鲜花盛开,体现了城市中心广场应有的风度。</p> <p class="ql-block"> 我对东风广场的记忆温馨且深沉。读小学时来工人文化宫看电影,玩游戏。中学在昆明一中就读。那时参加国庆游行的昆一中腰鼓队阵容整齐,声势浩大。队员身穿白衬衣蓝裤子,背系红绸帶,腰挎红腰鼓,数百人动作整齐划一。通过检阅台时,一声哨响,几百根鼓槌击打鼓面,仿佛惊雷滚过长空,令少年们血脉贲张。及至参加工作,我奉调到省科委上班,在云南科技报编辑报纸,办公室和宿舍离广场都很近。老东风广场的每寸土地和草坪,仿佛都沾满了我的脚印。</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昆明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兴师动众围海造田,将滇池的“肺”——草海湿地填掉。二是将老工人文化宫夷为平地,改建为“红太阳广场”,这便是东风广场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东风广场上的工人文化宫主楼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楼高约70米,共18层,是当时昆明第一高楼。楼房设计者的构思很特别。据说考虑此楼为工人阶级所用,必须有工厂特色,大楼的立面便设计成螺帽状。这种设计理念用现代建筑美学理念衡量,很值得商榷。不管怎么说,大楼很快盖成,而且盖得很结实。尤令昆明市民兴奋的是,新楼装有电梯,这在当时是件了不得的稀罕事。成千上万市民涌向工人文化宫,排成一字长蛇阵,品尝坐电梯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 第二代工人文化宫楼层高,房间小,在此开展自娱自乐的群众文体活动,其实并不方便。彼时我家住在青年路南段,距文化宫不过一箭之遙,却很少登临这座高楼。倒是楼前广场不错。园林工人们铺草皮,种树养花,摆放盆景,设置灯光喷泉,使广场成为中老年人锻炼休闲的福地。每天晨曦初露,成群结队的人们纷至沓来,有的打太极拳,有的舞剑,有的自带录放机播放音乐,跳起华尔兹和探戈。每至傍晚,亦复如此,众人都在重温第一代工人文化宫的旧梦。</p><p class="ql-block"> 昆明修建地铁,东风广场被围栏和道路切割,昔日盛景不再。曾经辉煌一时的工人文化宫主楼,像一位孤独的垂暮老人,在飞灰和喧嚣中深深叹息。不久之后,工人文化宫主楼被拆除,一个时代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 老工人文化宫大门。这座门原在护国路上,名”护国门”,是纪念1915年云南护国起义的凯旋之门。因城市建设需要,此门被移到东风广场,权充工人文化宫大门。文化宫拆除后,护国门被保留在南屏步行街东端。</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工人文化宫。</p> <p class="ql-block">云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大楼。</p> <p class="ql-block">在老工人文化宫主楼原址的“春之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