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得

春山秋水

<p class="ql-block">  汽车到底还是停在了老爷爷家门口。妈妈中考有任务,爸爸说好带着一起爬山的。打电话问了下爷爷要回老家看老爷爷。于是,又调整路线带爷爷奶奶妹妹一起回老家。奶奶一路还鼓励在柳沟看山看水,结果10点不到就回到老家了。爷爷说老家的杏梅该熟了,够依璋鼓捣的,可进门一看满树青杏,咬一口能酸掉牙,半边脸都发木。幸亏小叔早已在老爷爷家,有了玩伴。小叔提议去桥洞底下摸小鱼,小桥在前沟,离家不到50米,桥身不长桥洞也不高,是那种乡间常见的老式石拱桥,隐约能听到潺潺的水声。桥洞里光线昏暗,水面倒映着洞口的光,波光粼粼,带着几分神秘。溪水清澈见底,冰凉宜人,水底的小石头圆润光滑,清晰可见。依障两手持铲,小脚丫试探着踩在冰凉的石头上,忙活了大半天,鱼是没抓到,衣服湿了个透,心情却好着呢!</p><p class="ql-block"> 摸鱼的兴奋劲儿还未完全消退,小叔又有了新主意:去小树林里找‘宝石’。小树林算不上茂密,却也别有一番景致。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随着微风轻轻晃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青草和腐殖质混合的独特气息,宁静而富有生机。对依璋而言,这就是一个天然的乐园。所谓的“宝石”就是那些在孩子眼中独一无二的“宝贝”:一块被溪水冲刷得相对光滑的小石头,一片形状奇特的树叶,或是一根不知名小鸟掉落的、带着漂亮花纹的羽毛。在孩子的世界里,万物皆有灵且美。小孙子手里端着水枪,目光紧盯着草丛间、树根下搜寻。每当发现一枚“宝石”,他都会小心翼翼地擦拭干净,郑重地放进自己的小口袋里。回来的时候,口袋就装得满满当当,他把这些“宝石”摊在手心,挨个欣赏,脸上洋溢着难以言喻的满足感。</p><p class="ql-block"> 午饭丰盛,对依障而言已没有多少吸引力,随便扒了几口就说饱了,其实还惦记着一件大事。按照农村习惯,麦收后夏至节前要到上麦坟,告诉先人们夏季丰收,祈求先人保祐家庭平安幸福。头几天和二弟电话联系过,这阶段各类考试很多,就不回家上麦坟了,请他多买些纸钱一块上个坟就行了,早上来家时二弟说还没上坟正好下午一起上山吧。于是,依璋心里装事了。林地就在文莲路边,正好顺路。奶奶和妹妹留在车上,男爷们一行去给先人烧纸钱,依璋和小叔一块压坟头纸,在老奶奶坟前磕头,有板有眼,郑重其事,俨然一副大人样,真的讨人喜!</p><p class="ql-block"> 返县城的路上,依璋和妹妹分别依在爷爷奶奶怀里睡的那叫一个香甜…</p> <p class="ql-block">  这份“不亦乐乎”的快乐,并非源于物质的丰盈,而是源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互动。它是生命力最原始的展现,是童年本真状态的回归,这份纯粹的喜悦便会沉淀在孩子的心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