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具象到唯美的一代大家--刘文西

文美视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幸福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具象到唯美的一代大家--刘文西</b></p><p class="ql-block">文/张文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代美术教育体系中,素描、色彩与速写作为核心基础课程,构建起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框架。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知名画家均由此体系培养而出,而依靠传统师带徒模式崭露头角者,因时代变迁与教育模式革新,所占比例已极为稀少,成功概率也逐年递减。</p><p class="ql-block">刘文西就是从当代美术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多年来他凭借扎实的素描功底,精准的造型能力,超凡的艺术造诣攀登中国画高峰;作为美术教育界的领军人物,他又以卓越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为中国美术事业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教育贡献,刘文西都当之无愧是一代绘画大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祖孙四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山姑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文西的艺术造诣深,有作品为证。他所绘的毛主席像,仅不同造型就有三十多幅,幅幅形神兼备,个个堪称经典,其中第五套人民币上的伟人肖像广为人知。他以伟人形象为题材画的《幸福渠》画作,更是拍出4千多万元的高价,足见其作品艺术价值之高。</p><p class="ql-block">然而人红是非多,关于刘文西的流言从未间断。有讥其“好色”,有讽其“着装土气”甚至有杜撰其“欲着黄马褂”。我们想想,如果真如此,他何以能执掌西安美院?何以能荣膺“人民艺术家”称号?这些无稽之谈,恰似当年诽谤齐白石“好色”、污蔑徐悲鸿“好名”的翻版,终究难掩真金之光。我们无需理会这些无稽之谈,应专注于探讨他的绘画艺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青年时代的刘文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文西的画是写实性人物画。</p><p class="ql-block">中国写实人物画历史悠久,从魏晋顾恺之的“传神妙想”,到唐朝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再到宋朝文人画的写意精神,风格不断演变,而元明清人物画不太出彩。20世纪初,徐悲鸿提倡素描,蒋兆和以《流民图》开创人物画新面貌,形成“徐蒋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刘文西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实践者和开拓者。</p><p class="ql-block">刘文西在年轻时于中国美院打下坚实基础,来到长安后,融入当地文化气质,形成雄浑大气的画风,成为“黄土画派”的创始人。他画中的农民,脸上皱纹如黄土高原的沟壑般深邃;画的领袖人物,气势似华山险峰般雄伟,让人物画融入当代生活,开启了全新阶段。</p><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刘文西的学画经历蛮独特。</p><p class="ql-block">刘文西的画是以素描功底为基的,但他的老师潘天寿在浙江美院当领导时,却主张的是“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这是为什么?一方面是因为解放初中国美术教育大环境是引进苏联美术教育模式,刘文西因此学习了素描,再就是因新中国需要“革命现实主义”作品,便培养了刘文西、方增先等一批素描基础好的学生,这与当年任伯年借助素描改进人物画有异曲同工之妙。潘天寿让弟子们用书法线条理解素描结构,将花鸟画笔墨技巧运用于人物画创作,即“用钢笔画造型,用毛笔画气韵”。在导师的巧妙指导下,刘文西练就了高超技艺。他早期作品《祖孙四代》《山姑娘》,衣服线条刚劲如弯折的金钗,人物面部皴擦似雨水顺墙流下的痕迹,巧妙融合西方绘画造型方法与中锋用笔,展现出非凡的绘画技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毛主席与牧羊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毛主席和我们心连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安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多朝古都,拥有黄土高原的雄浑气魄。刘文西从杭州迁至陕西工作生活后,画风受环境影响逐渐改变。如同北宋范宽去终南山后画风变得雄浑壮阔,刘文西的画风也有了明显转变。以《祖孙四代》为例,这幅画保留了一些浙江时的画风,但融入了浓郁的秦人粗犷韵味。画中的老农,双手似老树粗根,少女脸蛋如高原上红彤彤的苹果,不再是江南的清秀温润风格。他这种干笔皴擦手法,生动画出黄土被风侵蚀的痕迹,而非单纯模仿西方绘画光影效果,体现了“地气养笔墨”“笔随境迁”的道理。后来创作的《毛主席和小八路》,皴擦笔法更苍劲有力,色彩和水墨融合处带有江南水乡的灵动,别具奇妙韵味。</p><p class="ql-block">刘文西在艺术上的创新,关键在于“素描中化”。徐悲鸿和蒋兆和多借鉴学院派严格的素描关系,刘文西则创造出“线描性素描”。他以永乐宫壁画的线描为主线,以人物结构素描为辅助,画人物面部用干笔飞白表现皱纹,画衣服线条用湿笔,学习吴道子的流畅气势。在《黄土地的主人》系列作品中,老农脸上皱纹运用篆书、籀书笔法绘制,少女红衣采用民间年画设色方法,还将陕北剪纸的平面构成特点与苏联油画纪念碑式构图相融合,使这幅画显得庄重、大气的美感。这种本土与外来艺术结合的方式,与周思聪的含蓄、方增先的隽永相比,具有不加修饰、质朴天然的魅力。</p><p class="ql-block">上世纪 60 年代, 长安画派自赵望云、石鲁开始,倡导“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而刘文西在西安美院教授国画时,指导和教导学生画画,逐渐形成美院教学体系,与长安画派形成分庭抗礼与竞争之势。当时长安画派闻名全国,而刘文西的画作也屡获全国大奖,声名远扬,还被评为全国画坛四大人物画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广阔天地大有作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上世纪 80 年代他担任美院领导,进一步完善了教学体系。</p><p class="ql-block">刘文西的教学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要求学生“速写三千”,让学生每天坚持画人物速写,他认为画农民如同记自家家谱般重要;二是“笔墨解剖”,将书法中的提笔、按笔、停顿、转折等动作与人体肌肉走向相对应;三是“色彩民歌”,把陕北布老虎、红腰鼓等鲜艳颜色运用到绘画中。他的学生如王有政、郭全忠、贺荣敏、杨晓阳等,在中国画坛都颇具知名度,这充分说明他们学到了老师的真传。五六十年代潘天寿在浙江美院是“以西润中”,六七十年代刘文西在西安则是“以土化洋”,二人一南一北,共同构成了20世纪人物画教育的两座高峰。</p><p class="ql-block">如今,人们常将刘文西和周思聪并称为“北刘南周”。周思聪的作品充满悲悯情怀,风格沉郁;刘文西的作品则具雄强气魄,风格豪放。他画的一幅幅领袖像,堪称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在当代的再现;他的黄土系列作品,仿佛是《清明上河图》的陕北版本。尽管当代有些搞实验水墨的人对他的作品不太认可,但他的“素描民族化”实践,比林风眠的“中西调和论”更贴近老百姓生活。近年来,在拍卖市场上,他的作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证明了他的“人民艺术”得到大众认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艺术成就上:刘文西可用“三破三立”来概括。他打破素描只重明暗的老套路,建立以线描结构为主的新方法;打破文人画柔弱纤细的风格,树立黄土美学雄浑大气的雄风;打破绘画题材只歌功颂德的旧模式,建立描绘人民史诗的正确方向。正如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代”,刘文西用画笔记录了共和国的成长历程。他的《祖孙四代》见证了从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的历史变迁,《东方》捕捉描绘了四大伟人在休息时刻的一瞬间,《黄土地的主人》描绘了勤劳质朴的陕北人丰富多彩的当代生活,宛如一部绘画写成的现代史。如今,虽刘文西已离世,但黄土画派的精神仍在传承,黄土精神永不消逝。</p><p class="ql-block">正是有像刘文西这样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的艺术家不断探索,中国人物画的发展道路才愈发宽广。</p><p class="ql-block"> 按现在人的眼光评判,刘文西的作品,很多人认为是“土”得掉渣,可有的人觉得因为“土”反而是实在。在当今画坛,追求新奇古怪风格的人众多,像刘文西这样坚持“为人民而艺术”的画家着实不多。古人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刘文西真正领悟到了“造化”的精髓,他通过笔下线条的粗细、疏密、轻重、缓急表现人物的形态、结构和神韵,不似传统文人画的飘逸,而是饱满、丰厚、深沉、生动,这是他独创的“麻绳般”技法,是符合现代人审美感受的。</p><p class="ql-block">若给20世纪人物画家排个序,徐悲鸿、蒋兆和是开创局面者;刘文西则是紧随其后,继承和发展了徐蒋成果,既掌握传统笔墨功夫的家传绝技,又有深厚素描功底的高超本领,最终成为一代绘画大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文西第五套人民币上伟人肖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文西在绘画艺术上的贡献卓越,他深入挖掘陕北文化内涵,将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人民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通过画笔展现得惟妙惟肖。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杰作,更是生动的历史和文化纪录片,让人们通过他的画能了解时代变迁和人民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例如他的《黄土地的主人》百米长卷,历经13年创作完成,长102米、高2.1米,分为13个部分,包含260多个人物。画卷展现了陕北劳动人民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状态,从黄土娃娃、陕北老农,到米脂婆姨、绥德的汉,以及麦收场上、喜收苞谷等劳动场景,构成一幅全景式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陕北劳动人民精神面貌的时代画卷。在这幅作品中,能看到刘文西对人物形象的精准把握和细腻刻画,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他们的表情、动作、神态传递出陕北人民的朴实、勤劳和乐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土地的主人(局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说,刘文西的绘画艺术对中国当代人物画发展影响深远。他创立的“黄土画派”,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为中国人物画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他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这些学生在他教导下,继承和发扬其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成为中国画坛中坚力量,推动着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和创新。</p><p class="ql-block">研究刘文西的艺术人生,印证了一个真理:唯有扎根生活的厚土,艺术之树方能长青。刘文西像一位艺道上虔诚的朝圣者,几十年如一日地,用画笔记录着黄土地上他心目中的人民的美,完成了从具象到唯美的一代绘画大家的确立。如今刘文西虽逝,但黄土画派的精神仍在延续。那些画作中的老农依然在微笑,少女永远青春,领袖始终伟岸——它们早已超越宣纸上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永恒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纪念去世六周年的一代绘画大家刘文西)</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