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门市蒋惠欢名教师工作室第十六次研修活动简报</p> <p class="ql-block"> 为探索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改革路径,推动跨学科理念与项目式学习深度融合,2025年6月11日,以"项目式教学评"为主题的专题研讨活动在江门市新会东区学校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江门市教育研究院与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建设项目(小学英语·江门)联合主办,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江门市蒋惠欢名教师工作室及新会区黎友芬名教师工作室共同承办,通过课例观摩、专题 研讨、专家指导等多元形式,为江门市英语教师搭建了沉浸式教研平台。</p> <p class="ql-block"><b>一、校长致辞:以创新为桨,扬教研之帆</b></p> <p class="ql-block"> 活动开场,江门市新会东区学校梁穗红校长进行致辞。她分享了该校在跨学科、项目式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成效,同时,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目的,寄望通过本次研讨,展示该校在跨学科、项目式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成效,为教师交流经验、碰撞思维搭建平台,以教促研推动教学质量提升,赋能学生成长。</p> <p class="ql-block"><b>二、跨学科单元设计:解构与重构的智慧</b></p> <p class="ql-block"> 活动第一环节,由夏春梅、李丽琴、吴清丰、刘已维、邓婉瑶五位教师组成研讨小组,带来了《Unit 4 We love animals》跨学科单元整体设计解析。团队以"My Zoo"为项目载体,从跨学科融合视角切入,深入剖析单元教学目标、内容架构与实施路径,为在场教师呈现了一套逻辑清晰、可操作性强的跨学科单元教学方案,为日常英语课堂融入项目式、跨学科理念提供了详实且具学习价值的范例。</p> <p class="ql-block"><b>三、教学双翼:剖析与实践的交响</b></p> <p class="ql-block">(一)课时设计分析</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江门市新会东区学校申青青、陈建颖、梁慧珍三位老师分别围绕产品导向的跨学科项目式教学,进行《Lesson 1》《Lesson 2》《Lesson 3》课时设计分析,从不同课例维度,梳理教学目标、活动设计与评价逻辑,为教师理解项目式教学提供清晰参照。</p> <p class="ql-block">(二)课例实践呈现</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由李静老师带来三年级下册《Unit 4 Lesson 2 Look at the zoo animals》课例展示,深度践行项目式学习理念。李老师以AI赋能英语教学,创设沉浸式虚拟动物园情境,通过高清视频、多语种音频及互动地图,学生仿佛置身真实场景,在"游览"中观察动物外观特征,并用英语完成描述、问答等语言任务,同步提升听说读写能力。</p> <p class="ql-block"><b>四、思维碰撞:点评与分享的双重赋能</b></p> <p class="ql-block">(一)多维研讨共促提升</p><p class="ql-block"> 在评课议课环节,江门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蒋惠欢老师对课例及教学设计进行深度点评。蒋老师肯定了李静老师的项目式实施成果,她特别指出李老师能以清晰的项目链贯穿课堂——从"Know the zoo"(认知动物园)到"Visit the zoo"(虚拟游览)再到"Design the zoo"(创意设计),通过层层递进的任务设计,实现项目成果的可视化呈现。同时,蒋老师提出优化建议:可在课后增设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复盘项目过程,梳理语言运用难点与团队协作经验,进一步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元认知能力。最后她从课程的情境性、项目性、人文性三大教育观切入,为大家指明课堂教学改革的主线。蒋老师既提炼了课例亮点,又为教学改进提供了可落地的方向,引发在场教师对项目式教学深度实施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二)专题引领创新路径</p><p class="ql-block"> 在专题分享环节,林兰老师作《“六动三阶”破壁行动:小学英语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新探索》分享,阐释“六动三阶”模式内涵与实践策略,为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提供理论框架与操作指引。紧接着,黄美燕老师聚焦《基于项目式学习构建小学英语SMART课堂》,深入分析SMART课堂构建要素,助力教师打造高效创新课堂 。</p> <p class="ql-block"><b>五、专家指导与总结,拨云见日话未来</b></p> <p class="ql-block"> 江门市教育研究院小学英语教研员陈晓琼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与总结。她指出,本次活动呈现的教学设计与课例以"产品导向"为核心主线,将单元作为整体产品、课时拆解为子产品,构建了从知识输入到成果输出的完整逻辑链,高度认可新会东区学校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创新性。同时,她提出优化建议:在课堂中可增加"think, pair, share"环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同伴协作、互动分享,进一步深化思维训练与语言运用能力的融合,为日后的项目式学习提供了明晰的研究框架</p> <p class="ql-block"> 活动尾声,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英语教研员黎友芬老师作总结发言。她首先对市教研员陈晓琼老师的专业指导及蒋老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支持表达诚挚感谢。针对新会区教学团队的后续发展,黎老师提出三点展望:一是深化项目式教学实践,将"产品导向"理念进一步融入日常课堂;二是强化教师团队协作,依托跨校教研机制共享AI赋能教学经验;三是注重成果转化,鼓励教师提炼课例中的创新模式,形成可推广的区域教学案例,助力新会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持续提升。</p> <p class="ql-block"> 这场思维碰撞的盛宴,不仅展现了项目式教学"做中学"的独特魅力,更勾勒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清晰路径:以真实问题激活课堂,以跨学科思维拓宽边界,以技术赋能提升效能。未来,教师们将持续深耕课堂,让跨学科与项目式教学赋能学生英语素养提升,助力小学英语教学迈向新高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撰稿:甘惠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编辑:侯诗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审核:曾丽华 张群友 蒋惠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