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北、边关、古战场,这些我们从书本和诗词中常能读到的地方,雄浑而又苍凉,曾经让人感到非常遥远,遥远到想去看看都不那么容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光荏苒,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通达的交通网,便捷的交通工具,使得我们这些年长的旅者,不需要耗费太多的周车劳顿,便能够快速地抵达目的地,近距离感受已经久远的历史,触摸岁月的历史遗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月下旬,当南国已经热气升腾的时候,我们来到了刚通高铁不足半年、天气依然寒冷的山西朔州。朔州地处晋西北边陲,北连大漠,南接中原。北齐·明广武长城、雁门关、走西口,李牧、蒙恬、卫青、霍去病、杨家将,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伴随着塞北的阵阵朔风扑面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过去,我只知道“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袤无垠的草原牧歌,却不知道边关人生活在土地贫瘠,朔风凛冽,黄沙弥漫的毛乌素沙漠风口的艰难与困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过去,我只听过山西民歌《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却不知道歌词的背后,是持续了近三个世纪的山、陕老百姓背井离乡,穿过杀虎口逃荒到口外谋生的生活惨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过去,我只知道河南兰考出了个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人民治理盐碱地的感人事迹,却不知道朔州右玉人从解放开始,一代又一代县委书记带领人民种沙棘,把60%已被沙漠化的土地,变成了塞上绿洲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过去,我只知道长城雄风,边关冷月这些颂扬之词,却不知道万里长城“九塞之首”的雁门关,在拱卫中原,抵御强悍的匈奴、突厥、辽军外侵的上千次战事中,发挥过怎样的屏障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雁门关景区,你便能看到一长列杨家将雕像列阵在路旁,似迎客?但更像是出征。杨业、佘太君领阵,儿子、儿媳紧随,英气勃勃,威风烈烈。人物雕像虽然是新创作的,但还是让喜爱杨家将故事的游客们,心生敬意,细细端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雁门关,道路崎岖,山势险峻,地处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交界处。战争年代,这里是镇守边关的咽喉要道。和平时期,这里是贸易往来的商旅通道。因此,自古以来就有“得雁门者得天下,失雁门者失中原”的说法,战略地位十分重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月楼、宁边楼、雁楼、瓮城、关署、镇边祠、雁塔、碑林、古代军事、建筑博物馆等景点,构成了雁门关景区的主要看点。史海钩沉,历代王朝的兴衰与更迭,时代英雄的雄姿与落寞,胡汉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一幕一幕大剧都曾经在这里上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一块僻静处的小院里,保留着雁门关驿站的一些历史遗存。据史料记载,汉高祖从这里北征,遭遇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差点送了命;昭君等五位公主,先后从这里走上了和亲的道路;一代才女蔡文姬被虏至南匈奴,经曹操斡旋,蔡文姬从这里回到了中原;唐代老将郭子仪,在这里平定了“安史之乱”……小小驿站,想不到却藏着那么多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站在雁门关城楼上,远眺四周的山野,真是天苍苍,野茫茫啊……。同时,也感叹这座古老而又威武的关隘,历经数千年的风雪沧桑,黄沙漫卷,成为了华夏文明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朔州城里有一块地方叫马邑,那是历史上蒙恬大将军镇守边关时,筑城御敌养军马的地方。典故汉武帝策划的“马邑之谋”,就发生在这里。历史不断地变迁、演进,时至今日,马邑变成了现在的朔州城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朔州这里有北齐·明广武长城,有庞大的汉墓群,有马邑博物馆和朔州市博物馆,有门神尉迟敬德(朔州人)庙,还有大名鼎鼎的崇福寺。我们都知道1979年邓小平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却不知道1979年2月,邓小平访美时开启了招商引资的先河,中美合作开采安太堡煤矿,这个全国三大煤矿基地之一的安太堡煤矿,就在朔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朔州历史遗存中最值得一看的是崇福寺。这座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建造的寺院始建于唐,金代改扩建后达到顶峰。其中,弥陀殿是寺内最大的建筑,殿内的匾额、塑像、壁画、雕花门窗、脊饰琉璃有“金代五绝”之称,均为中国古建筑史上难得的珍品,被世人称之为——金代文化艺术殿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崇福寺弥陀殿中的金代水陆壁画,大部分保护完好,艺术价值最高的是南壁的 《千手千眼十八面观音说法图》,几乎布满了整个南壁。画里佛教寓意深刻,巧妙地构思了千手、千眼,是寺内最精美的名片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令人不解的是,壁画中佛与菩萨与我们常见的不一样,有的嘴上长着蝌蚪状的胡须。据说,这是与女真族有关的历史,鲜卑、契丹和满族很多佛像表现的都是男性,自然就带了胡须。也有人说是印度的观音菩萨最初传入时是男性,女菩萨慈悲模样是后来演变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我也没闹明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朔州博物馆有一件只剩塔刹的文物,至今还令人难忘。1937年日本侵华,掠夺了供奉在崇福寺中的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装运时,朔州城区爱国人士丁克诚,冒险将塔刹隐藏了起来,1953年捐给了政府。而塔身却被运到了日本,日本战败投降后,文物被国民政府追回。49年国民党撤台时,文物又被运往了台湾,现珍藏在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千佛石塔是北魏小吏曹天度,为祭奠亡父亡子精心制作的。塔身通高209·5厘米,有祭文,有浮雕佛像1381尊,是我国现存石塔中年代最早,最完整,是“中国塔式”的典范。怪不得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将其视为馆藏文物中首屈一指的珍宝。遗憾的是小小文物分离在海峡两岸,塔刹在朔州,塔身在台湾,折射出历史的无情和沧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崇福寺参观时,结识了正带着太原客户游览的老李。朔州人的老李热情,健谈,好似寒凉天气中的一盆火,给人传递着温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来,老李当过兵,而且与我是同年入伍的兵。在空军西安场站地勤服役了5年的老李,退役后回到家乡朔州,自已创业,做些土特产的小生意。看得出,老李日子过得安稳,踏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攀谈中,古道热肠的老李尽地头之谊,带我们参观古城墙遗址公园,文化活动广场,农贸集市,让我们看看朔州的风土人情,品品朔州的风味小吃。烤土豆,烙饼,正宗的右玉羊肉羊杂刀削面,老李尽显着塞北人的衷肠和豪气,历史文化名城人的淡定和儒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朔州,这座带有烟火气息,有故事有人文风情的塞北城市,尽管目前还不够繁荣、发达,但它的历史文化底蕴,决定了它终将会有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