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 成渝古建行

鼠爷

<p class="ql-block">  刚刚结束了不到一个月的“一眼千年-河南古建行”,余兴未尽又趁热打铁,在2024年度的最后一周继续开启:一眼千年-成渝古建行,为2024年的一路云游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p><p class="ql-block"> 成渝地区是指四川省成都、重庆之间 及其附近广袤地区。内含两大城市间的南充、 乐山、内江、自贡等地。这里是我国著名的“天府之国”~四川境内人口最为密集、 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p><p class="ql-block"> 成渝地区除了景色宜人,更是名胜古迹众多,在成都市和重庆市就共有10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涵盖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多个类型。这些古文化遗存不仅反映了成渝地区的历史变迁,还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 当你有幸融入在这巴山蜀水之间,静静的感受着西南大山里千姿百态的文化气息,带给你的不仅是一种惊喜,又是一种赞叹,更是一种文化的自豪。 </p><p class="ql-block"> 此行的第一站我们特地安排了神秘的三星堆博物馆,一个绚丽的开场!由于飞机航班的限制,等我们租车一路急行到达展馆已是下午四点有余,只见博物馆的造型平坦无奇,可里面藏着的宝贝却让人有着无尽的期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导引·三星堆</b></p><p class="ql-block"> (钦定词谱·无名氏格)</p><p class="ql-block"> 王齐杭</p><p class="ql-block">三星藏宝,惊艳四方容。</p><p class="ql-block">古蜀大不同。</p><p class="ql-block">青铜突眼擎天树,金面是何龙。</p><p class="ql-block">中华史记数千功,或见有它踪。</p><p class="ql-block">精雕细刻繁花落,一夜闪成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三星堆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  三星堆博物馆,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是一座专题性遗址博物馆,主要展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三星堆遗址被誉为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距今约有3000至5000年历史,是古蜀文明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 三星堆的发现改写了中国上古文明史,若对神秘古蜀文化感兴趣,这里绝对是不可错过的地方!一进入博物馆大厅,就被眼前的镜像所震惊,恍恍惚惚的就如同进入了神话世界:那夸张的造型,精湛的工艺,超凡的想象,,,这哪是五千年前的人类文明,也许就是远古外星文明的遗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青铜神树(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 馆内最著名的文物之一,高达3.96米,象征古蜀人的“通天之树”,可能与神话中的扶桑树有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商金杖(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 商金杖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重463克,堪称中国迄今发现的商代金器中的佼佼者。它不仅体积庞大,更承载着王权与神权的象征意义,堪称稀世珍宝。因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商金杖在2013年8月19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商陶盉(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 为商代的陶器,器顶有一半圆形口,一侧有一管状短流。器身宽胖,一侧有一宽鋬。有三个中空的袋状足与器身相通,这既可以增加容量,又方便生火加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商陶三足器(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 商陶三足炊器被认为是古蜀人用于蒸煮食物的炊具,具备烧水、烙饼、烤肉等复合功能‌。这种炊器的独特造型和功能反映了古蜀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于研究古代烹饪技术和饮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商金面罩(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 2021年新发现的黄金面具残片,经修复后展现精湛的金器工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青铜纵目面具(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 造型夸张,眼睛突出,耳朵巨大,据推测可能与古蜀国的“蚕丛氏”崇拜有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青铜立人像(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 高约1.8米,双手呈握物状,可能是古蜀国的大祭司或统治者形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商青铜太阳轮(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 形似方向盘,可能象征太阳崇拜,反映古蜀人对天文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戴金罩青铜人面像(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 这件金面罩人头铜像和同期出土的青铜器风格一致,五官夸张,神情肃穆,渗透出浓郁的宗教气氛。铜像历经三千年的浸蚀,锈迹斑驳,形成色调不一的绿色,与光洁耀目的金黄色相互映衬,两种材质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衬托出神秘文化的诱人魅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二·安岳石窟</b></p><p class="ql-block"> 距离成都和重庆仅2小时车程的安岳县,隐藏着一个国宝级的小众景点——安岳石窟!</p><p class="ql-block"> 安岳石窟始凿于公元521年,鼎盛于公元8世纪初至12世纪初的唐宋时期,延续至明清直到民国。现有石窟寺及石刻类不可移动文物230余处,历代石窟造像368处,大小造像10万余尊,石刻佛经15窟,40余万字。</p><p class="ql-block"> 石窟以佛教石窟为主,也有部分道教造像,三教合一的造像也不在少数,还有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描写。</p><p class="ql-block"> 安岳石窟除少数遭受自然人为破坏妆彩外,大部分保存完好,特别是宋代造型更是达到中国石窟艺术的巅峰,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安岳,你能感受到北宋石刻艺术家们的高超技艺和对石刻艺术的极致追求。每一尊石刻造像都栩栩如生,仿佛有了生命。漫步在数万尊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石刻塑像之间,你会觉得和他们的距离是那么的近,似乎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和中国其他十大石窟相比,</span>安岳石窟上承敦煌、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石刻,兼具宗教、艺术与工程价值,<span style="font-size:18px;">她更有中国文化风味,更接地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1.园觉洞​</b></p> <p class="ql-block">  圆觉洞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城东南1公里的云居山上,始建于唐代,历经五代至宋持续开凿400余年,因宋代雕刻的十二圆觉菩萨得名。196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它以唐宋时期精美的石刻艺术闻名,现存103个窟龛、1933尊造像,核心景观包括释迦牟尼、净瓶观音、莲花手观音三尊大像及十二圆觉菩萨群雕。‌其独特之处在于分龛雕刻的西方三圣像和五代地狱变龛,展现了安岳石窟‘古、多、精、美’的特点,被誉为‘中国古代石刻又一伟大宝库’。</p><p class="ql-block"> 主要精品包括:</p><p class="ql-block"> 1. 北岩以高6米的释迦牟尼站像(北宋)、6.8米的净瓶观音(南宋)及莲花手观音(北宋)三尊大像为主,其中释迦像以‘拈花微笑’姿态与弟子迦叶对视,观音像则展现宋代镂空花冠与持净瓶的独特手法。‌‌</p><p class="ql-block">‌ 2.西方三圣分龛雕刻‌:不同于其他地区合龛形式,圆觉洞将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菩萨分龛雕刻,此为安岳石窟独创。‌‌</p><p class="ql-block"> 3.十二圆觉菩萨群雕‌:洞内十二菩萨姿态各异,源于《圆觉经》中轮流问法的场景,设计理念融合了‘光影舞台’效果,通过天窗光束聚焦问法菩萨,增强宗教氛围。‌‌</p><p class="ql-block"> 4.五代造像‌:南岩保留国内最早的地藏菩萨与地狱变龛,题材涵盖罗汉、天王等27种,生活化场景丰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净瓶观音窟(宋)</b></p><p class="ql-block"> 净瓶观音,高6.2米,面圆,头戴宝冠,贯中一立佛,左手提净瓶,,右手执杨柳枝。跣足于莲台上;左右壁顶各一飞天,中左壁为龙女,中右壁为善财,下壁左右为供养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释迦摩尼石窟(宋)</b></p><p class="ql-block"> 释迦摩尼造像,高6.8米,螺发高肉鬓。左手仰掌置胸腹间,右手施说法印;左右壁各顶一飞天;下壁右为弟子,左为供养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莲花手观音窟(宋)</b></p><p class="ql-block"> 莲花手观音,高6.8米,头戴宝冠,冠中一坐佛,双手交腹执一莲蕾,跣足立于莲台上,左右壁顶各一飞天,左壁中央为献宝龙女,下为供养人。</p> <h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2.千佛寨​</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千佛寨位于安岳县城西北2.5公里的大云山上,因崖壁上雕刻有大小佛像3千余尊而得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千佛寨计有文物编号105个,大小石刻佛像3061尊,分布在南北两岩,整个造像区长达705米。现有石刻题记有"开元"</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天宝"</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绍熙"等,历时600余年。现存的主要造像多为盛唐时期和唐刻宋宋改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千佛寨还刻有众多的菩萨</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罗汉</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金刚</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力士</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护法神</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飞天</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供养人以及各种"经变"故事造像,内容十分丰富,雕刻技艺精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药师经变龛(唐)</b></p><p class="ql-block"> 是中国有关药师佛行化故事题材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摩崖造像龛。为唐代密宗题材,龛高4米,宽5.1米,深2.2米。内测药师佛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身侧刻菩提树,头上设有华盖,左右雕有药师八大菩萨立像,佛座下并排站立药师十二神将,此龛的左右两侧分别刻有数幅浅浮雕小像,以斗殴、诉讼、爬杆、耍蛇、乐伎、杂耍等反应药师"十二誓愿"和"九横死"的经变故事内容,充分表现出千百年前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是石窟造像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西方三圣龛</b></p><p class="ql-block"> 始刻于唐,部分造像经宋代改刻。正壁为宋代改刻的西方三圣立像,主像阿弥陀佛高4.8米,左侧刻观音菩萨,右侧刻大势至菩萨,像高均3.1米。两侧壁刻有部分唐,宋时期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释迦、弥勒双龛(唐)</b></p><p class="ql-block"> 龛内均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左右壁上方刻天龙八部,龛口左右均各刻有一力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3.木门寺​</b></p> <p class="ql-block">  木门寺,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卧佛镇木门村,为临济宗禅院,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占地面积约600平米。</p><p class="ql-block"> 木门寺为亭内修塔,亭外建殿的古建筑群,由无际禅师亭、大雄宝殿和祖师殿等建筑组成。木门寺仿木结构的石建筑,是现代建筑学者和雕刻艺术家研究、鉴赏不可多得的历史实物。</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5日,木门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h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4.卧佛院​</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卧佛院位于安岳县卧佛镇卧佛村卧佛沟,距县城40公里。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归并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卧佛院始于盛唐,最早造像题记为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大规模造像刻经在唐开元年间,至南宋后逐渐衰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卧佛院在长约一公里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米的崖壁上,存留着大批刻造于唐代,五代,宋代的摩崖石刻造像和石刻佛经,现有文物编号126个,摩崖造像1613尊,石刻佛经15窟,现可辨清40余万字。碑刻</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题记</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经幢</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珍禽异兽数十处。造像题材多大57种。主要有:释迦说法图</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涅槃经变</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三身佛</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弥勒佛</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千佛</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石刻佛经等。卧佛院尢以构图奇特,立意新颖,雕工精绝的"左侧卧佛"闻名于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卧佛院石窟和刻经,是研究我国唐宋时期经济,文化,宗教以及书法文字史的珍贵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5.毗卢洞</b></p> <p class="ql-block">  毗卢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的石羊镇油坪村龙归山上,距县城50公里。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计有文物标号20个,造像区长达118米,现存摩崖石刻造像465尊,分别集中于毗卢洞、幽居洞、千佛洞、观音堂和玉皇阁中。</p><p class="ql-block"> 毗卢洞石刻造像主要开凿于宋代,之后历代都进行过培修和补刻。尤其是观音堂内雕刻的"水月观音"十分精美,也称"紫竹观音",著名英籍华人作家韩素英把她誉为"东方维纳斯",是全国少有的宋代石刻艺术精品。</p><p class="ql-block"> 另外,十炼窟、幽居窟雕刻的四川密宗第五代祖师柳本尊造像也别具特色。特别是十炼窟中雕刻的柳本尊的"十炼修行图",构图严谨,造像生动,通俗易懂,堪称精品。是研究四川密宗和考证柳本尊生平的珍贵文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柳本尊十炼龛(宋)</b></p><p class="ql-block"> 龛宽14.1米,高6.6米,分上中下及顶壁四层。正中主像为毗卢佛,结跏趺坐在莲台上,莲台由两个现半身的力士托着。毗卢佛左右的上中层岩壁面上各刻武幅图,上三下二,合为"十炼"。顶壁上开有五个小圆龛,内刻小坐佛像。五佛的左右边的岩壁上有题刻。下层岩壁面上雕,刻一排男女弟子、官吏、武士像。此龛是"川密"师祖的行化图,体现了四川独特的地方特色,艺术的再现了柳本尊教祖的生平、行化、成佛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幽居洞(宋)</b></p><p class="ql-block"> 平顶型窟,窟高4.9米,宽4.3米,深3.3米。主尊为柳本尊三身像,即居士像(左)、菩萨像(中)、成佛像(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紫竹观音(水月观音)龛(宋)</b></p><p class="ql-block"> 高3米,悬坐于一张3米长的弧形荷叶上,上身稍左侧,左手扶撑叶面,右手放在膝上,五指呈兰花手,赤脚,左脚置于莲台,轻轻踏着花芯,右腿弯曲上翘,脚踏莲叶,故又称为"翘脚观音"。她仿佛就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妙龄女郎。既具少女的妩媚,又具女神的仪容,世俗风味极浓,又有称是"风流观音",其美丽程度远超美国纳尔逊博物馆的辽代水月观音,静静地守候了近千年,历经风雨,依旧完好无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6.华严洞</b></p> <p class="ql-block">  华岩洞位于安岳县石羊镇华岩洞村箱盖山上,距安岳县城50公里。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始造于宋代,有华岩洞和大般若洞两大洞窟。内有宋代造像159尊,历代碑刻题记24处。</p><p class="ql-block"> 华岩洞,因内刻主尊“华严三圣”而得名。其布局严谨,造型奇妙,静动结合,虚实得体。石窟殿堂富丽辉煌,人物刻画精美绝伦,是目前中国雕刻艺术最精,保存最完好的宋代石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华严洞窟(宋)</b></p><p class="ql-block"> 方形平顶,窟宽11.1米,高6.2米。窟后壁正中刻有“华严三圣”,三尊佛像高为5.2米,中为毗卢遮那佛,左普贤,右文殊,分别结跏趺坐于白象,青狮背上。左右两侧各刻有通高4.1米的菩萨各五身,左右壁上方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左右壁前端各刻有一只下山吼。在窟沿内测左右两壁上端凿有两小龛,左龛内刻不空羂索观音,右龛内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大般若洞(宋)</b></p><p class="ql-block"> 窟高4.2米,深4.8米,为儒、释、道三教合龛。正面主像为释迦佛,高2.3米,左右刻有老君、孔子、韦陀、文殊、佛门十大闻法弟子。洞左右壁上层刻站立的弟子像十身,中层刻二十四诸天,下层列十八罗汉。洞顶刻有一个直径为2.2米的“x"字,现该字尚无令人信服的注音和释义。全窟构思巧妙,布局严谨,堪称石刻艺术珍品。</p> <h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7.茗山寺</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茗山寺,位于安岳县顶新乡民乐村的虎头山颠.距安岳县城60公里。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唐道佛骨禅宗更播于名山”得名,该寺现存摩崖造像计有文物编号13个,63尊,主要开凿于宋代。造像倚绝壁雕刻,像下仅一条小道,依山取势,各具特色,经过千百年的风吹雨淋,雕像上遍布风蚀条纹,更具年代风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造像题材主要有毗卢遮那佛</span>、观音、大势至、文殊师利、十二护法神将等。各造像多慈眉善目,神态安详,衣冠装饰无一雷同。此处造像数目虽不很多,但造型高大,艺术精湛,加之雕刻于顶峰绝壁之上,显得十分壮观。是极有价值的宋代摩崖石刻精品。</p> <h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8.孔雀洞</b></h1><p class="ql-block">​ 孔雀洞位于安岳县双龙街乡孔雀村孔雀山崖壁上,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茗山寺相邻。孔雀洞依岩而凿,窟高7.4米,宽4.3米进深2.7米。计有文物编号8个,造像75尊,碑刻题记6处,z集中刻于孔雀洞、三佛洞、阿弥陀佛洞、观音经变龛和地狱变相龛内。此处造像主要开凿于宋代,最引人瞩目的是孔雀明王经变造像龛。</p><p class="ql-block"> 孔雀山山顶上,有一宋代经目石塔,高15米,8方3层,每层有亮柱8根,共刻佛名经目144部。该塔古朴秀丽,至今保存完好,是全国罕见的砌石泾明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三.大足石刻</b></p> <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大足区境内141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其中,国家级有宝顶山、北山(含多宝塔)、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妙高山、舒成岩;市级有尖山子、千佛岩、峰山寺、圣水寺、陈家岩、普圣庙;区级有板昌沟等61处。造像约5万余尊,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雕刻类别主要是高、浅浮雕,少数圆雕,极个别阴线刻。石窟造像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相齐名, 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p><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明清时期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以集释(佛教)、道(道教)、儒(儒教)“三教”为一体,世所罕见;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从唐末至宋代中国石窟艺术的风格以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以空前的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实物例证,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石窟艺术及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丰碑。</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起被国务院先后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1.北山摩岩造像</b></p><p class="ql-block">​ 北山,古名龙岗山,其摩崖造像为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韦君靖开凿于唐景福元年(892年),后经五代至南宋绍兴年间,历时250余年。北山造像以佛湾为中心,包括观音坡、佛耳岩、营盘坡等处,为中国晚期石窟重要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 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这些造像题材都是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页(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p><p class="ql-block"> 北山摩崖造像中,现存碑碣7通,题刻、诗词17件,造像记77件,对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断代分期、历史人物等的研究皆具较高价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千手观音龛(唐)</b></p><p class="ql-block"> 龛高3.2米,宽2.9米,深1.4米,刻像44尊。正壁刻千手观音宝冠天衣,趺坐于须弥座上,左右对称刻十佛,文殊、普贤、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像。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普观世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弥勒下生经变相(北宋)</b></p><p class="ql-block"> 龛高2.7米,宽1.9米,深2.2米。刻像173尊。正壁刻弥勒坐像,左右壁经变中的菩萨、文成武将,男女居士及各式人物,内容丰富,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观无量寿佛经变像(唐)</b></p><p class="ql-block"> 龛高4.7米,宽3.6米,深0.4米,刻像578尊,经幢和楼阁等建筑42座。以中部“西方三圣”为中心,上部刻“净土”盛景,下部雕“三品九生”及“来生怨”故事,左右沿凿“十六观”。刻工精湛,被誉为“晚唐最为精美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孔雀明王窟(北宋)</b></p><p class="ql-block"> 窟高3.5米,宽3.2米,深6米,刻像950尊。窟中孔雀直立,明王趺坐于孔雀背负之莲台上。两壁遍刻千佛,与孔雀雄姿辉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窟(南宋)</b></p><p class="ql-block"> 窟高4.2米,宽3.9米,深3.4米,刻像48尊。正壁刻如意轮菩萨、观音等像。左右壁浮雕诸天神像。全窟造像精雕细刻,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柯利谛母龛(宋)</b></p><p class="ql-block"> 龛高1.6米,宽1.1米,深1.2米。龛内刻柯利谛母、侍者和童子像等13身。柯利谛母育有五百子,却偷窃人子为食,后经佛陀教化,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守护神。民间信仰俗称”送子娘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摩利支天女龛(宋)</b></p><p class="ql-block"> 龛高2.2米,宽1.1米,深1米。龛正壁刻摩利支天女,左右壁刻八大护法金刚。摩利支天女作三头八,手持诸般兵器,立于战车上,为佛教神通广大的护法神。</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毗沙门天王龛(唐)</b></p><p class="ql-block"> 龛高4.3米,宽2.9米,深1.8米。正壁刻毗沙门天王,头戴大鹏冠,饰牛角形顶光,身着甲贯,脚踏二夜叉,身躯硕壮,怒目圆睁,壁刻卫士侍从等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释迦说法龛(唐)</b></p><p class="ql-block"> 龛高3.6米宽3.7米,深1.9米,刻像27尊。正壁刻释迦佛坐像,左右侍立大势至、观音、天王、护法等像。其中两菩萨像端庄丰满,薄衣贴体,颇具盛唐遗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水月观音龛(南宋)</b></p><p class="ql-block"> 龛高3.9米,宽2.7米,深3.1米。正刻观音遍体的璎珞珠串繁简疏密有致。左侧善财立像长眉隆颊,满面皱纹,形象夸张生动,左右壁四大金刚粗犷豪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观音地藏龛(五代)</b></p><p class="ql-block"> 龛高1.6米,宽1.2米,深1米,刻像48尊。正壁并立观音、地藏,左右壁祥云内浮雕十王、两司。造像画面如唐貌,身似宋刻,反应了五代造像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2.宝顶山摩岩造像</b></p> <p class="ql-block">  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宝顶镇。以大佛湾为主,包括小佛湾、广大山、龙潭、松林坡等处,凿于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1179~1249年),历70余载。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崖壁上,共有31幅巨型雕像,碑刻17则,造像崖面约3600平方米,其中除毗卢洞及圆觉洞外,均为摩崖群雕。</p><p class="ql-block"> 造像有“护法神”“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释迦涅槃圣迹”“释迦降生”“孔雀明王经变”“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观无量寿经变”“六耗图”“地狱变”“柳本尊行化道场”“十大明王”“圆觉道场”“牧牛道场”等。在每幅作品中,多数刻有经文、偈语和颂词等。</p><p class="ql-block"> 宝顶山石窟造像表现出有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点:</p><p class="ql-block">第一,宝顶山石窟造像是中国罕见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场,把中国密教史往后延续了近四百年。</p><p class="ql-block">第二,宝顶山石窟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大佛湾数千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颇似一幅气势恢弘的历史长卷画。全部造像图文并茂,配刻经文大多与藏经有异,多为历代藏经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献,对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第三,造像注重阐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博采兼收,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p><p class="ql-block">第四,宝顶山石窟造像从内容到形式都堪称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对儒家孝道思想的尊崇,对世俗市井生活的渲染,使之成为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艺术宝库,标志着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至此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p><p class="ql-block">第五,宝顶山石窟造像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诸多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它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并将科学原理融于艺术造型之中,其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龛主体造像群(南宋)</b></p><p class="ql-block"> 龛内正中雕刻释迦佛说法像,佛像下方壁面嵌有《三圣御制佛牙赞》碑,四周环绕六师外道谤佛不孝群像及孝养故事场景。龛左右壁分刻十二组修行行孝雕像,通过连环画式构图展现《大方便佛报恩经》核心教义。龛窟内现存吹笛女等乐舞造像,其中吹笛女以50厘米高度呈现双手横持弓笛的演奏姿态,其沉静神情与细腻衣纹展现了南宋石刻技艺的巅峰水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毗卢洞(宋)</b></p><p class="ql-block"> 洞高6.9米,宽8米,深5米。除左壁因旱年崩塌像毁外,洞内现存像287尊。塔厅内刻大日如来说法像,其余诸像或坐、或立、或跪,似在静听佛音。此窟雕刻精美,技艺娴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孔雀明王经变相(宋)</b></p><p class="ql-block"> 龛高6米,宽9.5米,深3.2米。正中刻孔雀明王坐于孔雀背负之莲台上,其左右壁刻帝释天战阿修罗的场面。左侧壁上刻莎底比丘破新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释迦涅槃圣迹图(宋)</b></p><p class="ql-block"> 全长31米,龛高7米,宽32米,深5米‌。</p><p class="ql-block"> 卧佛为半身像,右胁侧卧,下半身隐入崖壁,体现“意到笔伏、画外有画”的传统绘画手法,象征佛陀的无限宏大‌。弟子、天王等像均为半身雕刻,另一半隐入地下,布局罕见且富有创意‌。</p><p class="ql-block"> 弟子群像中包含四川密宗祖师赵智凤及其师柳本尊,融合地方宗教特色‌。</p><p class="ql-block"> 供桌上方刻有释迦母亲摩耶夫人、姨母及发妻,周围天女持花献果,展现世俗与宗教题材的结合‌。</p><p class="ql-block"> 卧佛慧眼微闭,神态安详,表现佛教最高理想——超脱生死烦恼的涅槃状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地狱变相龛(南宋)</b></p><p class="ql-block"> 龛长12.7米,宽19.95米,深2.44米。刻像133尊。上部正中刻地藏,其顶上并列坐十佛,左右并列坐十王两司。下部分上下层刻刀山、截膝等十八地狱,为佛教艺术同类题材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柳本尊行化事迹图(南宋)</b></p><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中的瑰宝。它坐落于 宝顶山大佛湾的南崖之上,由九尊生动逼真的石刻像精心组成,每一尊都仿佛在娓娓道来柳本尊的传奇生涯。</p><p class="ql-block"> 在画面中,柳本尊时而趺坐于地,时而立于云端之上,周围佛菩萨的形象环绕,火焰与香烛等元素则象征着他坚定的苦行与修行之路。这些石刻不仅展示了宋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更在每一个细节中都流淌着神秘而庄重的宗教氛围。无论是柳本尊深邃的眼神,还是身旁菩萨优雅的姿态,亦或是火焰的跃动与香烛的静穆,都让观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宗教世界之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华严三圣像</b></p><p class="ql-block"> 位于宝顶大佛湾南岩东端,有三尊擎天柱般的立像。中为毗卢舍那佛,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菩萨。三尊像合称华严三圣。</p><p class="ql-block"> 华严三圣像高7米、肩宽2.9米、胸厚1.4米。头顶崖檐,脚踏莲台,袈裟皱褶如刀斧劈出,舒展自如。高大的圣像体朝前倾,气势庄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六道轮回图(宋)</b></p><p class="ql-block"> 此摩崖造像,顶部为平顶,顶高7.80米,像宽4.80米。龛中刻有一个直径为2.7米的圆形巨轮,名“六趣轮”。按照佛教的说法,此轮是载人于三界六道中生死运转的车轮。轮外即业力的主载者“无常死主”,头顶“三世佛”,面目丑怪,蓬头獠牙,脚踏鳌头,口衔轮沿,双臂环抱巨轮,以此表示人生之“业力”不可逆转。</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千手观音(南宋)</b></p><p class="ql-block"> 龛高7.7米,宽12.5米,刻像72尊。各种器物126件。正中观音像有1007只手、眼,均刻于88平方米的崖面上,形若孔雀开屏,斑斓夺目,被誉为“天下奇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四.安仁古镇</b></p><p class="ql-block"> 安仁古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规划面积4.1平方千米,主要包含公馆老街、刘氏庄园博物馆、建川博物馆三大核心资源。号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蜀中公馆王国,再现清末明初生活场景,川西民居建筑的典范</span> </p><p class="ql-block"> 安仁古镇历史悠久,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拥有全国最大保存完好中西合璧的老公馆群落27座、现代博物馆场馆48座、文保单位16处、藏品1000余万件、国家一级文物3655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刘氏庄园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刘氏庄园由刘氏家族祖居和刘文彩兄弟陆续修建的五所公馆构成,占地面积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多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刘氏庄园为一组中西结合式建筑群,既有中国封建豪门府邸的遗风,集中体现了封建社会封闭型的社会特点,反映了封建秩序及尊卑高下的等级关系,又吸收了西方城堡和教堂建筑的特色,这些特色在新公馆建筑上较为显著。庄园建筑的主体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取向,在细节上又融入了西方的审美特征。这座中西合璧的庄园建筑群以砖木结构为主,反映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西部近代民居建筑的发展过程,既是近代四川地主庄园建筑形式和风貌的典型,又是吸收西方建筑文明,并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组具有典型川西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群,有着较高的历史、艺术、文物和科学技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真正给我们这一代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儿时的~《收租院》,恶霸地主刘文彩的水牢和雇农的卖身契。当时的雕塑只剩下这两尊,孤零零的散落在高墙外,也许逐渐的会被人遗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五.峨眉山古建筑群</b></p><p class="ql-block"> 峨眉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万年寺·砖殿、报国寺·圣积铜钟、伏虎寺·圣积寺铜塔、清音阁、洪椿坪共五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2008年3月28日,峨眉山古建筑群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合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1.峨眉山~金顶</b></p><p class="ql-block"> ‌‌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以“雄、秀、奇、险、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佛教文化闻名,1996年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峨眉山的山巅海拔3077米,因为建有华藏寺的金色大殿,故又称为金顶。</p><p class="ql-block"> 昨日的山脚下还是小雨淅沥,今日的山顶却是白雪皑皑。我们下了专车,踏上厚厚的雪路,真是惊喜若狂!站在寒风凛冽的金象边,看着远方乌云漂浮,期待着一缕佛光的降临,虽然久等未能如愿,却别有一番体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2.观音寺</b></p><p class="ql-block"> 峨眉山观音寺 ‌位于峨眉山景区内,是峨眉山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址之一。</p><p class="ql-block"> 观音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唐代,经过多次重建和修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寺庙建筑风格独特,寺内保存着精美的明代壁画和塑像,这些艺术品在中国现存的佛教造像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毗卢殿内的壁画绘制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采用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技法,色彩鲜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观音殿内的塑像包括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等,形态各异,充满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3.报国寺</b></p><p class="ql-block"> 报国寺 ‌,原名 会宗堂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由明光道人创建,取儒释道三教会宗之意。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从此更名为报国寺‌。</p><p class="ql-block"> 报国寺位于 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麓的凤凰坪 ,是峨眉山的第一大寺,占地约40000平方米,坐西向东,前有凤凰堡,后倚凤凰坪,左濒凤凰湖,右挽来风亭。寺院布局规整,气势恢宏,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藏经阁等,依山而建,层层升高‌。</p><p class="ql-block"> 报国寺不仅是峨眉山的入山门户和游览起点,也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寺内藏有明代大瓷佛像、华严铜塔、嘉靖铜钟等珍贵文物,其中华严铜塔通高7米,塔身分上下两部分,每部铸有七层楼阁‌。</p><p class="ql-block"> 报国寺的建筑风格独特,红墙围绕,庭院式布局,建筑风格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寺内的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从山门到藏经阁,逐层升高,气势磅礴。山门上的“报国寺”匾额为康熙皇帝御笔亲书,大臣王藩手书,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4.万年寺</b></p><p class="ql-block"> 1960年3月4日,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位于狮子峰下的圣寿万年寺初名普贤寺。创建于东晋隆安年间(397-401年),原殿宇七重,现存二重,系1953年重建。内有无梁砖殿,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通高16米,为穹隆顶方形无梁殿,内有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铸造的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铜铸像,通高7.3米,重62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5.大庙飞来寺</b></p><p class="ql-block"> 大庙飞来殿,俗称“大庙”,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绥山镇北2千米的飞来岗上,占地总面积19880平方米,建筑面积194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道教建筑。</p><p class="ql-block"> 大庙飞来殿始建年代无考,宋淳化四年(993年)重修,称东岳庙。</p><p class="ql-block"> 大庙飞来殿,是一组中国西南地区保存较完好的宋、元、明、清木质结构斗拱建筑群,大庙飞来殿依山而建,在中轴线上,按山门、飞来殿主殿、五岳殿、九蟒殿、香殿、飞来殿、西坡寺大殿、清虚园等,逐渐抬升,一殿高过一殿。</p><p class="ql-block"> 大庙飞来殿古建筑群作为社会的缩影和时代的见证,也是宋元明清以来宗教发展的见证,体现了各时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特色。由于深藏山野,早无烟火,当我们冒着蒙蒙细雨,相似穿越时空的沿着当年梁思成夫妇考察足迹找到它时,院墙内确是空无一人,但古朴的石狮,精湛的雕塑依然是那样的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13日,大庙飞来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六.乐山大佛</b></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全称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讨论。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头高14.7米、宽10米,发髻1051个,7米,依山凿成临江危坐,神势肃穆,大气磅礴。大佛左右两侧沿江的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像。</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1982年2月23日,乐山大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灵宝塔</b></p><p class="ql-block"> 灵宝塔位于乐山市市中区凌云山九峰之一的灵宝山巅,始建于唐,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培修。塔身墩厚挺拔、巍峨灵秀,与递延黛九峰和三江水相映衬,为乐山标志性古建筑之一。塔为正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通高29.29米。须弥座以上的一级塔身,高5.1米,宽7.7米,四周均有券龛,每层皆有通光小窗,以供登临眺望。塔四面设有券门,西券门通内室,有石阶可盘旋达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