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门峡市(Sanmenxia),河南省辖地级市,别称陕州、天鹅之城、上阳城,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总面积9935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三门峡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三门峡市辖区内河流河溪较多,全市共有大小河流3107条,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p><p class="ql-block">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豫晋陕三省交界处,东连洛阳,南接南阳,西南与陕西渭南和商洛接壤,北隔黄河与山西运城相望。相传上古时期,中原地区洪水泛滥,人民叫苦连天。大禹负责治水,他一改其父鲧“以堵为主”治水理念,变为“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治理方略,因势利导,在黄河中游凿龙门,开砥柱,用神斧将挡水大山劈成三道峡谷,还分别取了人门、神门、鬼门的名字,于是后人便将这里称为三门峡。</p><p class="ql-block"> 个人对三门峡的认知建立在三门峡水电站、三门峡大坝基础上。近期,通过马未都对虢国博物馆馆藏品的介绍,才对三门峡以及虢国博物馆和仰韶文化的起源有了新的认知。于是,和好友张晓霞老师开启了河南寻古之旅。</p><p class="ql-block"> 三门峡是此次河南之行的最后一站,收获满满的。</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以下图片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虢国博物馆是建立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周虢国墓地遗址上的一座专题性遗址类博物馆,占地10万平方米,是集文物陈列、遗址展示、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等多项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p><p class="ql-block"> 基本陈列《周风虢韵﹣﹣虢国历史文化陈列》分为虢旗猎猎、吉金灿灿、美玉灼灼、奇珍熠熠、车马辚辚、古墓秩秩六个部分。博物馆通过583件套文物依次展现了虢国跌宕起伏的历史、赫赫有名的人物故事、震惊世界的遗址考古发现,以及虢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宗法、礼仪、丧葬等社会生活多方面的文化特质。</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外型像一只倒放的庞大战车,古朴威猛。虢人尚武,博物馆墙体上的浮雕再现虢国车马出征的壮观场面,中间题刻着金文字体的“虢国博物馆”,一下子就把观众“您”拉回到了青铜时代。</p> <p class="ql-block"> 烈日炎炎下,冒着高温酷暑,我和张晓霞老师来到虢国博物馆,这里最大的优势是周一不闭馆,虢国博物馆太友好了~~~,为方便参观者,博物馆设置了滚梯,一直通向展厅,为博物馆的细节处理点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阳燧是古代人们利用太阳光取火的用具,阳燧原件现存国家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 虢国博物馆的这面阳燧是根据虢国太子墓出土的一件阳燧放大25倍制成的。阳燧背面中心图案是一对首尾相连的猛虎,四周是龙和鸟的图案,象征虢国崇尚武勇的世风。</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及以下图片均来自虢国博物馆官网介绍。</p> <p class="ql-block">虢国阳燧</p><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入口处的广场上,有一座大型阳燧雕塑,直径1.4米,是依照虢国太子墓中出土的凹面形铜镜,按照1:20的比例仿制而成的。</p><p class="ql-block"> 阳燧出土于1956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1052虢国太子墓,直径7.5厘米,原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据文献资料考证介绍,阳燧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利用太阳能取火的一种用具,用凹面形铜镜对准太阳,使光线聚集在一个点上,就可以引火。博物馆工作人员曾经演示过用阳燧三秒钟点燃一支烟。 阳燧原件现藏于国家博物馆,专家称,中华民族利用阳燧取火比西方制作火柴早1000多年。</p> <p class="ql-block"> 序厅壁画展示了虢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它直观地再现了虢国从陕西宝鸡迁徙至三门峡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壁画《虢国风云》是序厅的巨幅浮雕,生动地描绘了虢国的历史场景。</p><p class="ql-block"> 壁画极具视觉冲击力,进入序厅,立刻被它吸引,壁画里有博物馆藏中的人龙纹玉璋、虢仲铜钮编钟、列鼎、铜圆壶、战车等等“宝贝”,还有虢国王公大臣们身着朝服行礼、谈判、出行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虢国博物馆展厅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 虢国,一个2800年前的诸侯邦国,曾经是周王室的左膀右臂,肱股心腹,在周朝的兴起与发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由于文献记载有限,历史上先后出现五个虢国,与之相关的始封、世系、发展演变等问题迷雾重重,给后世造成了诸多困扰。所幸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门峡虢国墓地及上阳城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揭开虢国的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排列有序的墓地、遗迹丰富的城址、端庄厚重的青铜器、瑰丽璀璨的玉器、震惊天下的铁剑、气势恢宏的车马坑……使得虢国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p><p class="ql-block"> 虢颂</p><p class="ql-block"> 虢颂是对虢国悠久灿烂文明古国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很客观,且系统,更全面,震人心。</p><p class="ql-block"> “立国时已久,安邦志恒常;良金铸重典,美玉琢华章;西望旆承周,东归韵变商;大礼藏诸器,赋形有巧匠;堂上列钟鼎,室中舞佩琅;纡金光照耀,执玉意藏昂;迹随长河去,心逐塞鸿翔;自此修文代,德风永徜徉。”</p> <p class="ql-block">周风虢韵</p><p class="ql-block"> 《周风虢韵﹣﹣虢国历史文化陈列》旨在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虢国墓地出土文物的展示,深入发掘文物背后蕴藏的内涵和故事,从而体现虢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借此陈列展览,让公众在领略虢国风采的同时,感受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自觉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博物馆展板介绍。</p> <p class="ql-block">一、虢旗猎猎</p><p class="ql-block"> 网友“千钧一发”对虢国历史以及成语“假图灭虢”、“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认知,值得一读。</p><p class="ql-block"> ~~~~吾人对于虢国之了解,大多来自于一句成语,曰 “假途灭虢”。这是《左传》上记载的一则文章,后被《古文观止》收录,名为《宫之奇谏假道》。宫之奇是周朝时期的虞国人,在虢国的北边。在地图上可以看到,虞国和北虢都在黄河北岸,现在应都是山西省平陆县境内,南虢则是现在的三门峡所在,位于黄河南岸。历史上的虢国先后有五个,先是东西虢,分别由周文王分封给自己的两位弟弟虢仲、虢叔;周厉王之后,西虢东迁至三门峡一带,即是南虢,在原地留下一小支系,就是小虢;东虢东迁至平陆一带,即是北虢。</p><p class="ql-block"> “假途灭虢”,说的就是公元前655年献公向虞国国君借道,去征伐虢国之奇谏国君不可,并说出“辅车相唇亡齿寒”之至理名言,虞国国君认为自己和晋献公关系不错,晋国不至于加害自己,没有采纳宫之奇的良言,“弗听,许晋使”。不听之奇的劝诫,同意了晋国借道虞国。宫之奇知大祸不远,急忙带领家族逃离虞国。结果完全验证了他的预言。晋国在灭亡了虢国后的回国途中,顺道把虞国在地图上抹去印迹。</p><p class="ql-block">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假途灭虢”这是虢国和虞国以生命的代价留给中华民族的金玉良言。</p><p class="ql-block"> 感谢网友“千钧一发”的解读。</p> <p class="ql-block">西周分封形势及五虢迁播图</p><p class="ql-block"> 对虢国,以前并不熟悉,前不久马未都介绍了虢国博物馆及其馆藏文物,才知道了虢国。</p><p class="ql-block"> 而对成语“假虞灭虢”、“唇亡齿寒”,大部分人都不会陌生,其实这两个成语典故就源自虢国。几千年来,虢国只是存在于史书记载,直到1956年虢国墓地遗址的发现,这个古老的诸侯国才最终揭开神秘的面纱,走向世人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虢国墓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时期的大型邦国公墓。</p><p class="ql-block"> 2001年,虢国墓地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在中国现代考古学迎来百年之际,虢国墓地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 走进虢国博物馆,领略虢国过去岁月的血雨腥风;细品虢国工匠精湛工艺背后的故事;阅读虢国王公贵族日常生活场景中的等级森严、礼仪文化、日常起居等等,成为此次参观的重点。</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南北虢国地域分布图</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灭商后,大规模分封诸侯。虢仲、虢叔分别被封在今陕西宝鸡和河南荥阳,史称“西虢”“东虢”。西周末年,西虢国东迁至今河南三门峡一带,因地跨黄河两岸,故黄河以北地区被称为“北虢”,黄河以南地区称为“南虢”。西虢东迁后,原陕西宝鸡带的国被称为“小虢”。</p><p class="ql-block"> 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战斗、战争、血拼”,从没停止过。曹植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如此形象、生动、深刻地剖析了权力之争的残酷与血腥。没有奋斗就没有牺牲,无数先辈、先烈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太平盛世。感谢祖先保佑,感谢先烈的流血牺牲,无私奉献。珍惜一切、珍惜所得、珍惜现在~~~~~。</p> <p class="ql-block"> 盗墓贼曾经两次光顾虢国古墓,他们的挖掘距离古墓只差30公分了,古墓险遭破坏,庆幸的是,盗墓贼早已被公安机关盯住,在他们下手之时,全被拿下。考古工作者接着进入挖掘程序。他们的工作间就在古墓上,一来工作方便,二来更好地保护古墓。他们夜以继日地挖掘、整理、辨认、修复古物。1961.10.8.周总理、陈毅副总理来到三门峡视察虢国墓地车马坑及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二、吉金灿灿</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是物质文明的象征,虢国墓地不仅出土有威严庄重的庙堂彝器,而且还有纷繁多样的兵器、车马器和生产工具等,其品类众多,纹饰精美,带铭器物多,且制作精细。</p> <p class="ql-block">虢仲铜簠(fu)</p><p class="ql-block"> 铜簠是西周中晚期出现的青铜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和宴飨场合盛装黍、稷、稻、粱等谷物。其典型形制为长方盒状,盖与器身对称扣合,可分置为两个器皿使用,西周中期器体低矮、直口浅盘,后期发展为折壁深腹结构。</p><p class="ql-block"> 器表多饰重环纹、窃曲纹、波带纹等西周典型纹样,西周晚期开始出现镂空圈足与兽首耳装饰。</p><p class="ql-block"> 根据虢仲铜簠出土铭文与文献记载,铜簠自命名为祭祀礼器,至西周晚期被纳入礼器组合,春秋早期地位显著提升。</p><p class="ql-block"> 器物演变呈现器腹加深、纹饰从具象动物纹向几何纹转变的趋势,战国时期逐渐被铜敦、铜盒等新兴食器取代。</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百度百科。</p> <p class="ql-block">虢仲铜盨(xu)</p><p class="ql-block"> 虢仲盨出土于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9号国君墓,墓主虢仲为西周晚期虢国国君,曾任周厉王卿士。</p><p class="ql-block"> 器身铸有“虢中(仲)以(与)王南征,伐南淮尸(夷),才(在)成周,乍(作)旅盔。兹盨友(有)十又二”铭文,记录了虢仲随周王南征淮夷的军事行动及器物制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为椭方形青铜食器,器身与盖均饰窃曲纹、夔龙纹等典型西周晚期纹样,盖底铸有“虢中(仲)乍(作)虢妀(妃)宝盨”铭文,证实其为虢仲为妃姓妻子制作的媵器。墓中同出四件形制相同的盨,器铭内容显示其功能与周代礼器等级制度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铭文另记载虢仲随周王南征淮夷的史实,为研究西周晚期军事活动与青铜器断代提供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虢仲列簋、列鼎</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虢仲铜列鼎组,包括七鼎、六簋和六鬲,这一组合在出土时便展现了一种严谨的礼制秩序。这些铭文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因虢仲之名而显得格外珍贵,体现了周朝对于礼制的严格遵守。</p> <p class="ql-block">虢仲铜圆壶</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凤鸟纹铜方壶与铜方彝</p><p class="ql-block"> 凤鸟纹铜方壶, 通高48.6厘米,盖高13.8厘米,口长边16.2厘米,口短边11.4厘米,腹宽27.4厘米,底长边23.2厘米,短边18厘米,重10.3千克。高盖,盖上有椭方形握手。椭方体,口微敛,长颈,垂腹,龙首衔环双耳,大圈足。盖顶握手内饰 S 形凸目窃曲纹,握手周围饰波曲纹,盖表四周与颈下部饰垂冠相对凤鸟纹,颈上部饰 C 形卷云纹,腹部以“+”字形宽带凸饰为界,将腹部分成八块,每块内饰垂冠大凤鸟纹。圈足、耳环上饰角 C 形云纹。</p><p class="ql-block"> 铜方彝是一种长方形盛酒器,带盖、直口,四壁作弧线状,腹鼓出,圈足,盖及器身的四角与中部各有一条凸起的扉棱相对,盖正脊中间立一钮,呈四面坡屋顶样式,通体铭纹丰富,并以夔纹为主题纹饰,精美绝伦 。</p> <p class="ql-block">虢仲爵杯与虢仲盉</p><p class="ql-block"> 虢仲爵杯前部有流,后部设尾,流处竖菌形双柱,腹部外表面装饰兽面铭纹,铸造工艺精致,造型流畅优美,爵杯既是古代饮酒器皿,同时也作为我国最早的青铜礼器,是拥有者权利与身份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虢仲爵杯(1990年虢国墓地</p><p class="ql-block">M200虢仲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盉是礼器之一,盉字上部为禾,意为五谷,下部为皿是容器,用来盛放五谷酿成酒的容器就为盉。虢国墓地出土的虢仲铜盉,通高24.2cm、长32cm。外形与我们今天使用的酒壶十分相似,不同的是,盉可用来盛酒的同时也兼具调酒的功能。这件铜盉的亮眼之处在于其造型更为独特,纹饰也更为精美。在铜盉器盖上方盘旋着一条龙,龙头部有犄角,昂首前视,双爪着地,耳、目、鼻俱全。壶的底部有四个蹲坐的人形,面目清秀,双手背后托起盉身,形象生动。器身纹饰也十分精致,壶的正背两面均饰有一对凤鸟纹,蕴含着“有凤来仪,凤鸣虢国”的吉祥寓意。</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虢姜铜鼎</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2008年征集</p><p class="ql-block"> 虢姜鼎共有六件,为一组列鼎,通高25.5-37.3厘米、口径24.1-38.1厘米、腹径23.8-6.6厘米、深12.7-17.3厘米。形制相同,纹样相近,大小依次减小。铭文内容、格式相同。口稍敛,窄沿微上折,方唇,立耳,半球状腹略鼓,底较平,蹄足中段较细,下端逐渐外展而扩大,内侧有一道纵向凹槽,槽内留有范土。外底部的三角形范线尚存。口沿下饰一周 C 形平目或无目窃曲纹,下有一周凸弦纹,腹部素面,耳外侧饰有珠或无珠重环纹。器壁内侧铸竖款铭文两行八字:从右至左为:虢姜乍旅鼎永宝用。“虢姜”是姜姓女子嫁到虢国后的自称,这组器物是虢姜的自作用器。</p><p class="ql-block"> 姬姓与姜姓通婚历史悠久,是西周两个互为婚姻的政治集团,许多周王都娶姜姓女子为妻,也有学者指出周王每隔一代就娶一名姜姓女子为王后。姬姓虢国与姜姓国联姻通婚的事实在许多传世青铜器铭中都有反映。如现藏上海博物馆的齐侯匜铭文云:“齐侯作虢孟姬良母宝匜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这是齐国国君齐侯其妻虢孟姬作器。其妻是虢国之长女,故称虢孟姬,良母是其字。</p><p class="ql-block"> 这些铜鼎曾被盗,后因盗墓贼内部分赃不均,其中一人自首,公安机关抓获全部犯罪分子,缴获大批珍贵文物;铜鼎等等才重现人间。</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友。</p> <p class="ql-block">梁姬铜罐</p><p class="ql-block"> 梁姬罐是1991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2012虢季夫人墓的青铜器 。该器物通高11.8厘米,重0.75千克,器身饰有人龙缠体纹及夔龙纹,盖顶设人首形扁钮。盖内铸有2行5字反书铭文“梁姬作口口”,为墓中唯一带铭青铜器,成为判定墓主为虢季夫人的关键证据 。</p><p class="ql-block"> 梁姬罐由器盖与罐身组成,通体呈球形,圈足设计稳固,双贯耳便于提携。器盖顶部铸有人首形扁钮,面部轮廓清晰可见,发髻纹路雕刻细腻,罐腹装饰两组人龙缠体纹,龙身卷曲缠绕人形图案,云雷纹衬地增强了立体感。器耳处铸有兽首造型,双目圆睁,獠牙外露,展现出春秋早期青铜器典型的兽面装饰风格 。</p> <p class="ql-block">兽叔铜盨</p><p class="ql-block"> 兽叔铜盨是西周晚期单叔奂父为长女孟姞铸造的青铜媵器,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上村岭虢国贵族墓地M2006号墓。器身呈椭方形,通体光亮无锈,饰重环纹、夔龙纹及垂鳞纹,器盖与器身对铭33字,记载其用于盛放稻糯等粮食宴飨宾客,并寄寓子孙康寿永宝之愿。铭文提及的单国为姑姓诸侯国,印证姬姓虢国与姑姓贵族联姻的政治关系。单县在山东,虢国在河南,单县的女儿远嫁到河南,父亲陪嫁的青铜器相当于</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作为西周晚期青铜铸造工艺的代表,保存完整、纹饰典型、铭文清晰,为研究贵族礼制、诸侯国通婚及青铜器断代提供了实证。</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虢季铜方壶</p><p class="ql-block"> 2025.6.5.参观河南博物馆拍摄</p><p class="ql-block"> 1990年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出土</p> <p class="ql-block">蟠龙纹铜盉</p><p class="ql-block">2025.6.5.参观河南博物馆拍摄</p><p class="ql-block">1990年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出土</p> <p class="ql-block">2025.6.5.参观河南博物馆拍摄</p><p class="ql-block">马车上的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2025.6.5.参观河南博物馆拍摄</p><p class="ql-block">马车上的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2025.6.5.参观河南博物馆拍摄</p><p class="ql-block">棺饰品</p> <p class="ql-block">三:美玉灼灼</p><p class="ql-block"> “玉,石之美者。”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尚玉传统。玉器是我国古代与巫术信仰、审美观念、等级礼制、伦理道德紧密相关的宝物,也是虢国物质文明的载体。当时的贵族在礼聘、佩饰、殓葬时广泛使用玉器。</p><p class="ql-block"> 虢国玉器的丰富类别和美质良工,谱写出中国古代玉器史的华美篇章。</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玉器种类繁多、题材广泛,玉质非常“透”,多来自新疆和田,有白玉、黄玉、碧玉等多个品种,从制作工艺来看,多为精绝之作。</p> <p class="ql-block">组合玉发饰</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国墓地2009虢仲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珠管与煤精珠组合串饰</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国墓地M2012虢季夫人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圆雕青玉人</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蚕身背鸟玉龙</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 这是个有残缺的玉器,它表现的是一条飞龙载着可爱的小鸟在空中悠然翱翔的景象,其形制非常奇妙:龙作为上天神灵,却拥有一个蚕形的身体和身体上站立的小鸟。玉蚕龙庞大的头部雕琢商代古玉标志性的臣字眼、蘑菇角和大张的龙口,充分展现了龙蚕的健硕雄壮;小鸟则立于背之上,昂首挺胸、目光炯炯,一副神气活现、悠然自得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这件玉佩表达了和谐、温馨的生态意境,显示出原始古朴的艺术魅力。但是毕竟残件,缺失的蚕尾巴让本来昂扬的龙首倒伏无力,顿失威猛霸气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友“一夫之”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双人纹玉兽</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国M2006孟姞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 该玉佩饰缠体双人纹,人首蛇身,人首分居两端,人面上仰,细丝长发,蛇身交缠。该图案表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类始祖伏羲和女的形象,是考古发现的最早表现此题材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玉鹅</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国M2009g虢仲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近距离观察,该玉鹅高2.3厘米,长3.5厘米,厚0.9厘米,质地为青玉,浅冰青色,曲颈垂首,双翅收敛,嘴微张,圆目微凸,呈站立状,两面以阴刻线勾勒出鹅的羽毛,胸部有一圆形穿孔。</p><p class="ql-block">“玉,石之美者。在周代,玉器被视为美好品德的象征,佩戴玉器成为贵族阶级的风尚。”</p><p class="ql-block"> 据志愿者介绍:西周时期的玉器多选用透闪石软玉,包括和田玉、岫岩玉等。从玉器上出现的钻孔、雕刻等工艺看,西周时期的玉器制作技术已相当成熟。</p><p class="ql-block"> 天鹅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寓意优雅、忠诚、勇敢,“鸿鹄之志”里的“鹄”,《诗经》中“白鸟洁白肥泽”的“白鸟”,以及古语中的“鹤”,皆为天鹅。据虢国博物馆馆长张菁华介绍,这只玉鹅是虢仲的佩戴物,这表明虢仲志存高远,也直观证明当时的三门峡地区就有天鹅存在。</p><p class="ql-block"> 三门峡是天鹅的冬季栖息地,这件玉雕天鹅的存在为这片土地与天鹅的历史渊源提供了实证。如今,这玉鹅已成为三门峡市的吉祥物和标志。</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新闻报道。</p> <p class="ql-block">玉凤</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 </p><p class="ql-block"> 玉凤高12.9、宽3.8、厚0.5厘米。这是一件黄褐色玉凤,高大的冠,分作三支。修长的尾巴稍向上翘、圆眼、勾嘴,就象一个身穿燕尾服的绅士,昂然挺立,充满生机,精美绝伦。整个器体呈黄褐色,凤头上有巨大的冠,且分为三支;修长的尾巴向上翘起;眼夸张作“臣”字形,长长的勾喙,就象一个身穿燕尾服的绅士昂然挺立,充满活力。</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百度百科。</p> <p class="ql-block">玉虎</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 </p><p class="ql-block"> 玉虎长9.3厘米,高4厘米,厚0.5厘米。青玉,全部受沁呈黄白色,局部有墨斑。玉质较细,微透明。片雕。正、背面纹样相同。虎作奔跑状,张口,臣字目,云纹双耳贴于头部,凹背,虎爪着地,粗尾上卷,身饰虎斑纹。此玉虎造型生动,形象逼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蜘蛛</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 </p><p class="ql-block"> 玉蜘蛛通长5厘米、宽3.8厘米、高3.7厘米。和田白玉。圆雕。凸肚上举,双眼位于面上,长吻开口前端,八只步足粗壮有力。器身有裂纹,足部有沁痕。</p> <p class="ql-block">玉鸽</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人龙纹玉璋</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国M2009号虢仲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人龙纹玉璋其形状如同圆头铲,长3公分、宽9公分,厚度则约为7公分。该玉石为新疆的“和田青玉”,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人龙纹玉璋的设计精妙绝伦,玉璋上的花纹图案展现了一场激烈的人龙搏斗场面。上半部分描绘了一个威武的男人头部和上身,而下半部分则精细地雕刻了一条龙在人的身下,另一条龙则压在人的腿下,正反两面纹样如出一辙。纹路雕刻得细腻光滑,分布均匀流畅,彰显了精湛的工艺水平。这件玉璋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蕴含了虢国人“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龙'斗其乐无穷”的豪迈精神。</p><p class="ql-block"> 周天子、郭仞堂与人龙纹玉璋 </p><p class="ql-block"> 在古老的虢国,有一位杰出的国君郭仞堂。他不仅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领导力闻名于世,更与一件珍贵的玉璋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件玉璋,即人龙纹玉璋,是周天子赐予他的珍贵信物,象征着虢国的“国之重器”。在祭祀活动中,它被用于祭天、祭神、祭祖,成为郭仞堂彰显权威的重要工具。在各种盛大宴会上以及朝拜天子时,这件玉璋更是他不可或缺的“必备礼器”,彰显着其“周王朝卿士”的崇高地位。郭仞堂与这件玉璋相互辉映,共同书写了虢国的辉煌篇章。</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友“知识的拾荒者”的文章介绍。</p> <p class="ql-block">六璜联珠组玉佩</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 “六璜联珠组玉佩”是虢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组玉佩由六件玉璜和玉管、玉佩、玛瑙珠及料珠等联缀而成,分为项饰和胸饰两部分。其中的两件玉璜形状、质地、玉色相同,纹样连接相合成一玉壁,推测是先制成壁形,后施纹样于壁上,最后对剖成两璜,印证了文献记载的“半壁为璜”之说。 据志愿者介绍,这组玉佩重达六斤,真要戴在脖子上,也够“累”的,庆幸它是一件随葬品。 </p> <p class="ql-block">形态各异的小玉鹿,④来自虢国博物馆的官方海报。</p> <p class="ql-block">龙凤纹玉戈</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p><p class="ql-block">虢国墓地2009号虢仲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件玉戈通长37.0厘米,最宽7.1厘米,厚0.7厘米,采用青白玉制成。玉质细腻,微透明,呈现出青白色的基调,部分地方受沁后变为棕黄色或黄褐色。</p><p class="ql-block"> 玉戈的形状为柳叶形偏锋,钝刃,援有脊与边刃。本、内部结合处有一个圆形穿孔,内末端有锯齿状装饰。正面用阴线雕出龙凤纹饰,正背面尚残留有红色丝织物痕迹。</p><p class="ql-block"> 该玉戈不仅是三门峡虢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研究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2025.6.5.参观河南省博物馆时,拍摄的该馆收藏的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一组玉器。</p> <p class="ql-block">2025.6.5.河南博物馆收藏的三门峡虢国博物馆馆藏的玉项饰、玉头饰。</p> <p class="ql-block">葬玉一组</p><p class="ql-block">2025.6.5.河南博物馆拍摄</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国墓地M2001出土</p> <p class="ql-block">四、奇珍熠熠</p><p class="ql-block"> 虢国墓地出土的文物除了青铜器和玉器之外,还有铁器、骨角牙器、纺织品等多种质地的文物。体现了多种多样的工艺技巧,特别是人工冶铁制品的出现,体现出虢国人高超的冶炼技术。</p> <p class="ql-block">虢国墓地出土的典型陶器图示</p> <p class="ql-block"> 陶器古代生活中最常用的生活用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p> <p class="ql-block">绳纹灰陶鬲与灰陶鬲</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左:1990年虢国M2006孟姞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右:1998年虢国墓地M2016出土</p> <p class="ql-block">锯齿纹灰陶豆</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89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灰陶罐</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9年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双耳灰陶罐</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8年虢国墓地M2016出土</p> <p class="ql-block">虢国墓地出土铁器鉴定表</p> <p class="ql-block">玉柄铁剑原件,2025.6.5.摄于河南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玉柄铁剑(复制品)</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 以复制形式展示的玉柄铁剑,其剑柄是由和田青玉制成,仿佛一株破土而出的竹子,竹节分明,玉质细腻,温润光滑。剑柄中空,里面插有铜制的芯,连接剑身和剑柄。尽管是复制品,观者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三千多年前虢国社会生产力的发达。</p><p class="ql-block"> 该剑原件在郑州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铁刃铜削</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珠、石贝、铜鱼、铜铃</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国墓地虢仲墓出土</p><p class="ql-block">1991年虢国墓地M2011太子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海贝</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1年虢国墓地M2011太子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麻织短裤</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国墓地2009号虢仲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件带有印染工艺的麻织短裤,残长76厘、上宽81厘米、下宽130厘米。上部裤腰部分已经残损,但裆部相连,裤腿平齐,最为重要的是这件麻织短裤分为两层。外层为土黄色的较粗麻布,每平方厘米经线与纬线均12根,内层为红褐色较细麻布,每平方厘米经线与纬线均14根,实属罕见。经考证这件麻织短裤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麻织品成衣和中原地区年代最早的合裆裤。麻织短裤表面所呈现的红褐色的色彩,反映出虢国发达的印染技艺。</p><p class="ql-block"> 在这件短裤没被发现之前,考古工作者认为中原地区出现短裤最早的时间应该在战国时期,这件西周时期的短裤比战国早了300年至400年的时间,所以可以说是中原最早的合裆裤。麻这种质地现在被称之为有机物,只能保存1000年,而这件合裆裤是2800年前的麻制品,历史价值非常丰富,对研究当时的服饰、纺织,甚至染色也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虢国博物馆网站。</p> <p class="ql-block">骨笄(ji)</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1年虢国墓地M2011太子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五、车马辚辚</p><p class="ql-block"> 虢国车马坑,坑内的战车和战马,虽然历经千年,但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肃杀之气。每一辆战车、每一匹战马,都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这些车马坑不仅展示了虢国贵族的生活方式和丧葬习俗,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西周时期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宝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虢国墓地车马坑不仅是全国最早的车马坑群,还是规模最大的,比秦兵马俑还要早六七百年呢!</p> <p class="ql-block">一号车马坑</p><p class="ql-block">虢季墓地的陪葬车马坑</p><p class="ql-block"> 一号车马坑:西周时期最大最完好的车马坑;一号车马坑是西周时期发现的最大车马坑,保存非常完好。坑内清理出了13辆车、64匹马和6只狗。这个车马坑与二号和三号车马坑紧密相连,形成了中国最大的车马坑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号车马坑与二号车马坑</p><p class="ql-block"> 二号车马坑,即M2012梁姬墓陪葬车马坑,平面呈长方形。坑内共埋有19辆木质结构的车子。</p><p class="ql-block"> 三号车马坑:虢国太子陪葬车马坑</p><p class="ql-block"> 三号车马坑是为虢国太子陪葬的,虽然规模稍小,但也展示了当时贵族的奢华生活。</p><p class="ql-block"> 虢国太子的三号车马坑,真是车辚马萧,气势非凡。古礼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等级分明,尊卑有序。</p><p class="ql-block"> 比如,《礼记·少仪》中提到:“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这种严格的等级区别在死后的随葬品中也得到了体现。</p><p class="ql-block"> 车马随葬制度这种丧葬习俗始于商代晚期,历经西周、春秋、战国后逐渐衰落。如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七星钱、黄玉元宝、铺金盖银等,这是礼的传承,也是下一代的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友。</p> <p class="ql-block">六:古墓秩秩</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虢季墓葬的原址保留,其椁室四层棺椁、缀玉面罩等殓玉组合,揭示了西周丧葬礼仪。多媒体投影重现考古发掘现场,让人身临其境。</p> <p class="ql-block"> 虢仲墓(编号M2009)发掘于1991年,是虢国墓地已发掘墓葬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随葬文物最丰富的一座,墓室南北长6米,东西宽4.62~4.92米,墓深距现地表19.3米,随葬品3600多件(套),44件青铜器铸有铭文,其中40件器物上铸“虢仲自作用器”铭文。因此,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虢仲墓的墓主是周厉王时期的虢厉公(虢公长父),至于他为何会与(西)虢国的始封君重名,原因并太不清楚,可能“仲”字并不需要)避讳。</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友“考古炖历史”,图片来自虢国博物馆官网。</p> <p class="ql-block"> 虢季墓为埋葬虢国国君虢季的一座大型竖穴土坑墓,南北长5.3米,东西宽3.55米,距现地表深11.5米。葬具为三重,即单椁重棺,并有一结构复杂的棺罩,随葬器物十分丰富,出土文物有铜、金、铁、玉、石、麻、丝帛、铜器和玉器为大宗。</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虢国博物馆官网。</p> <p class="ql-block">考古工作者在墓地工作现场</p> <p class="ql-block">六璜联珠组玉佩的挖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 偶遇志愿者小姐姐正在练习讲解中,征得同意,我们跟着她俩走了一遍、听了一路,感谢、感谢。</p> <p class="ql-block">小姐姐认真讲解中</p> <p class="ql-block"> 虢国博物馆因其地理位置、知名度等的影响,来参观的游客并不多,其实,这里真有“货”。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底蕴深厚;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故事,关乎战争、权力、政治联姻、传宗接代、礼仪规制、科技与艺术创作、生活起居、婚丧嫁娶等等。</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市文物陈列馆</p><p class="ql-block">午饭后,我们来到三门峡文物陈列馆,继续虢国文化探秘行程~~~。</p><p class="ql-block"> 虢国车马坑是1956年在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时,由国家黄河水库考古队发掘的。后经郭沫若建议,在原地原址上保护并建成了这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1963年6月20日,这座车马坑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四次改建,建成了三门峡虢国车马坑文物陈列馆,并对外开放。这是当时三门峡唯一对外开放的文化单位,先后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客人。</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陈毅、习仲勋等国家领导人和钱学森、郭沫若等著名学者都到过该陈列馆,这座小小的陈列馆一时名声大噪,不仅承担起了国际间历史文化交流的重任,而且对提升三门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起到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部分来自网友“东篱菊下谈酒君”。</p> <p class="ql-block">虢国车马坑</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车马文化展</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友“东篱菊下谈酒君”。</p> <p class="ql-block">“车、马、虢”等文字写法的历史发展变化~~~。</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友“东篱菊下谈酒君”。</p> <p class="ql-block">排列有序的车马军阵</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友“东篱菊下谈酒君”</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角</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友“东篱菊下谈酒君”。</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角,</p><p class="ql-block"> 大大的展厅只有我俩和门卫,我俩走到哪儿,门卫跟到哪儿,随手关灯,整个展厅冷清清的,几乎无人光顾~~~。</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友“东篱菊下谈酒君”。</p> <p class="ql-block">周召分陕石柱</p><p class="ql-block"> 西周初年,周、召二公共同辅佐成王,分陕而治。二公约定,石柱以东周公管理,石柱以西召公管理。分陕石以西被称作陕西,“陕西”之名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分陕石“原立于陕塬之上,也就是现在的张汴塬上,后来被移到了陕州城北城墙上,现原件保存在三门峡市文物陈列馆。它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一块界碑石,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古籍所称“陕西”,均指今河南省陕州区以西的地区。元、明两朝之后,陕西省之得名亦源于此。</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友“拉拉呱儿”。</p> <p class="ql-block"> 分陕石的历史渊源</p> <p class="ql-block"> 文物陈列馆的部分石刻</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天时间里走马观花,打卡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和车马坑文物陈列馆,收获满满的。</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西周虢国的短暂存在,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的博物馆之行都是一次心灵净化过程,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沧海一粟。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着无尽的沧桑过往。在博物馆我们与虢国战车列阵对望,感受它们的雄伟壮观;凝望精美的青铜器,与古代工匠精湛的制作工艺对话,感叹青铜岁月的辉煌;与虢国版图交流,感受古代虢国的疆域辽阔,了解虢姓的演变过程;虢国遗址的发现,揭开了西周尘封已久的历史,是对虢国历史的重新解读。它不仅是虢国墓地遗址,更是虢国历史的见证,还是虢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宗法、礼仪、丧葬等社会生活多方面文化特质的折射。</p><p class="ql-block"> 走进虢国博物馆与历史对话、与虢姓先祖对话、与诸多周王及王公贵族对话、与自己对话,更加激发个人的爱国之心,我们的祖先聪明、智慧、勇敢,有担当,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作,为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文化传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流转中,时间偷走了初衷,只留下了苦衷。命运偷走了如果,只留下了结果。三门峡,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衰败。</p><p class="ql-block"> 本篇借鉴了众多专家、学者以及网友们的研究成果,也有部分图片来自虢国博物馆官网,在此一并感谢、感谢 。</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不在家,就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逛博物馆已成为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