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麻回忆录(四)

林先生

<p class="ql-block">  白天厂里上班,下班后厂里的教室上初级技工的培训课,到了晚上又去厂外的文化补习班上课。这是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近十年,年轻的我的基本生活轨迹。</p><p class="ql-block"> 先说说厂内的技工培训课。</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当年南织的张姓女技术员是我们的老师。不记得一些细节了,但还记得她是一张瓜子脸,头发总是带卷的,喜欢穿一套蓝色的衣服,不荀言笑。这是一个要求很严的老师,不但上课要求严,还要求课外练习。跟着她我们学了基础机械,学了初级制图,又学习了织布机的工作原理。正是有了这些基础知识,我后来被厂里派去杭二棉参加市棉纺织系统的中级技工培训,很轻松就拿到了结业证书和中级技工的证书。(这是杭州市文革后出爐的第一批中级技工,如果我后来没有走上管理岗位,我必定会参加后续的高技培训,去争取高技技工的证书。当然,历史没有如果。)</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厂内除了给职工进行技术培训,还有进行初中文化补习。虽然我也是高中毕业,但文革期间的学业,总是大打折扣的,我知道这点,所以还是自觉参加初中文化课的初习,一丝不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作业。厂内初中文化补习结束以后,我又报班参加社会高中文化补习,先后完成了高中的数理化和英语的全面补习。尤其是英语,学完了许国璋教材的整四集,基本掌握了英语常规语法。不过,当年学英语说到底还是茫然的,并无目的,但世事难料,想不到新世纪二千年以后,我从事了外贸业务,这时曾经学习的英语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直至今天,我微信上还有外国朋友时不时一起聊上几句天。更想不到的是,现在的我又成了小外孙英语学习辅导和监督人,小家伙从四岁开始英语启蒙,现在是四年级但已经轻松地在新东方上初中的英语课了,尤其是听与说的能力,连我都自叹不如了。</p><p class="ql-block"> 在浙麻二十五年,前半时间我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仅仅是技术途径,争取在技工领域成为对社会对浙麻有用之材,所以我虽然参加厂内外各类培训,却从来不追求文凭。但后半段时间,随着浙麻的气势回落,我开始意识到危机。尤其是从工人岗位转为管理岗位以后,我开始走上了谋求文凭之路。九十年代初,我开始了杭州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并获得杭大的毕业证书。当然,自考之路艰难曲折,尤其是对当年已近四十岁的人来说,记忆和学习能力过了高峰期,能坚持下来,今天看来,还真的多亏了当年的一股子韧劲。</p><p class="ql-block"> 回首浙麻往事,深切体会到正是浙麻的固有的整体向上的优秀氛围,才使我和很多今天卓有成效的浙麻人培养起了勤奋学习的习惯,继而自觉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途径。也正是在浙麻多年的奋斗,使自己和很多前同事们最终能找到人生正确途径,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p><p class="ql-block"> 感谢浙麻!</p> <p class="ql-block">网络素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