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行走世间,有人困于得失计较,有人囿于眼前琐碎。但真正能让生活越过越敞亮的,永远是跳出方寸之地的眼界与胸襟。那些站得高、看得远的人,总能在风雨中寻到转机,于困境里开辟坦途。</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拓宽视野,破局而生</p><p class="ql-block">古人云:“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格局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主动拓宽视野的选择。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曾因领导一句批评整夜失眠,反复琢磨话里的“潜台词”,甚至萌生辞职的念头。直到遇见一位老同事,他被调任最艰苦的岗位后,不仅没抱怨,反而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技术,几年后竟成了行业内的专家。他说:“盯着巴掌大的地方,芝麻粒都能硌疼脚;可当你往远处看,那些烦心事不过是路边的小石子。”</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苏轼。“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换作常人早已一蹶不振。可他却在困境中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把贬谪之地的山水风物化作笔下豪情,在耕种、治学中体悟生活真味。现实中,许多人被职场挫折绊住脚步,因感情纠葛黯然神伤,却忘了:与其在烂事里内耗,不如把目光转向更值得追求的目标。就像登山者不会在意脚下的碎石,因为山顶的风光才是真正的向往。</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 放下执念,从容处世弘一法师说:“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瓦上霜。”格局大的人,懂得在执念与豁达间取舍。我有位邻居王叔,早年做生意赔得血本无归,债主堵门时,他没选择逃避,而是挨家挨户道歉,白天送快递晚上摆摊,用三年时间还清债务。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说:“背着包袱走,路只会越来越沉;把事扛起来,才能重新迈开步。”</p><p class="ql-block">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被贬龙场时,没有沉溺于仕途失意,而是放下对功名利禄的执念,在蛮荒之地悟道讲学,最终创立“心学”。真正的智者,从不纠结于无法改变的过去,也不焦虑尚未到来的未来。就像老茶人常说的:“泡茶时,水急了,茶就涩;心躁了,事就乱。”懂得适时放下,才能让内心腾出空间容纳更美好的事物。那些豁达的人,不是没有烦恼,而是选择不被烦恼困住——他们把对他人的指责,化作自我成长的反思;把对得失的在意,转为对过程的享受。</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 人心怀他人,终得圆满</p><p class="ql-block">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格局的高度,往往藏在对他人的善意里。老家镇上有位开面馆的陈阿姨,疫情期间生意惨淡,她却坚持每天给孤寡老人送饭。有人笑她“亏本赚吆喝”,她却说:“大家都难的时候,搭把手说不定能渡过去。”后来疫情缓解,她的面馆成了镇上最有人气的地方,老客新客都冲着这份情义来。</p><p class="ql-block">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虽屡遭贬谪,却因仁心善举被百姓铭记千年;乡村教师张桂梅倾尽毕生积蓄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上千名山区女孩走出大山。她说:“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这份超越个人命运的大爱,不仅改变了无数女孩的人生,也让她的生命绽放出璀璨光芒。生活中,那些愿意为他人搭把手、为集体出份力的人,看似付出了时间与精力,实则积累了信任与福报。</p><p class="ql-block">作家余秋雨曾说:“人的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生活琐碎里沉沦。”日子是否顺遂,从不由运气决定,而在于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心有山海,静而不争;胸有丘壑,步履从容。往后余生,愿你我都能以大格局为舟,在岁月长河中,驶向更辽阔的远方。</p><p class="ql-block">END图 I 更多精选文章 请关注“致君言”文 I 致君言 期待与您交流分享</p><p class="ql-block">您若喜欢,记得点个赞或在看哦 防止失联,点击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