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儋州的版图上,中和镇七里村如一颗被岁月浸润的明珠,静静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既有玉蕊花绽放的浪漫诗意,又有红色历史铸就的热血风骨;既有古村落传承的人文底蕴,又有新时代发展的蓬勃脉动。走进七里村,如同翻开一部厚重的书卷,每一页都写满故事,每一行都饱含深情。 <b>一、缘起:岁月长河中的村落脉络</b><div><b><br></b>儋州,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海南古城,中和镇作为其古老的核心区域之一,见证了无数的兴衰更迭。七里村,便在中和镇的土地上,默默扎根生长。</div> 关于七里村的起源,可追溯至久远的移民浪潮。在儋州,众多从闽、粤、桂或中原等地迁徙而来的移民,为求生存聚族而居,形成单姓村落的格局。但七里村却格外不同,它以包容之姿,汇聚了何、吕、金、黎、梁五个姓氏。旧时,五姓分居在福安坊、吕坊、板桥坊、前桥坊、西边坊、金黎坊、盈坎坊和产边坊等八个坊间,虽有各自的坊门、宗祠与族约,但又在整体上相互融通。 福安坊、产边坊、板桥坊、前桥坊、西边坊均为何姓,按血缘远近聚居,演绎着家族的延续;吕坊为吕姓、盈坎坊为梁姓,各安其处;金黎坊则居住着金姓和黎姓,虽无血缘,却因祭祀同一庙堂,互不通婚,亲如一家,和睦相处近千年。这种独特的多姓共居模式,在岁月流转中,沉淀出七里村包容、和谐的村落文化根基,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民俗长卷,诉说着邻里互助、家族守望的温暖故事。 随着历史变迁,前桥坊、西边坊并入板桥坊,金黎坊分割成金坊和黎坊,1984年天堂村并入七里村委会,村落格局虽变,可五姓共和、和谐相处的初心,如同村边静静流淌的河水,从未改变。 <b>二、花事:玉蕊繁花的诗意浪漫</b><div><b><br>(一)玉蕊花的前世今生</b></div><div><b><br></b>在七里村,玉蕊花是当之无愧的“花中主角”。每年5至9月,当夏日的微风拂过村落,玉蕊花便悄然绽放。那长长的花蕊从花苞中探出,浅粉色花丝在阳光下闪烁,一朵朵花朵如流苏般轻盈摇曳,似在与时光诉说温柔的絮语。</div><div><br>玉蕊花并非七里村独有,却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千年,绽出独特风姿。回溯历史,古代文人墨客便对玉蕊花青睐有加。宋代华镇写下<b>“当年玉蕊冠京华,不独人间压万花”,</b>道尽玉蕊花曾经在京华之地的傲然姿态;刘跂的<b>“玉蕊花开动玉宸,唐昌观里夜逢真”,</b>赋予其神话般的浪漫想象;杨公远的<b>“玉蕊花开触处芳,甆瓶安顿细平章”,</b>描绘出对玉蕊花的珍视;刘敞的<b>“海内无双玉蕊花,异时来自八仙家”,</b>更将其超凡脱俗的气质渲染得淋漓尽致。这些诗词,跨越时空,为七里村的玉蕊花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每一次花开,都似与历史的诗意重逢。</div> <b>(二)“一树成林”与“连理含脉”</b><div><b><br></b>玉蕊树在七里村的生长,演绎着奇妙的自然奇迹。“一树成林”,是玉蕊树独特的生长景观。除主干外,玉蕊树枝干生出许多柱根插入水中,这些支柱根吸收水分和养分后,逐渐长成新的树,周而复始,历经岁月,形成树生树、根连根的壮观景象。站在这片“树林”中,看枝蔓纵横、根系交错,仿佛能看见时光在这里的沉淀与生长的力量,每一根新枝、每一条新根,都是生命延续与拓展的见证。</div><div><br>“连理含脉”则展现了自然共生的和谐之美。榕树与玉蕊在七里村河畔共生,它们吸天地灵气,集日月精华,相互包容、依偎共存。就像七里村的五姓村民,虽来源不同、习俗有别,却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将默契与和谐融入村落的每一寸土地。这一景观,不仅是自然生态的美妙呈现,更是村落文化的生动象征,诠释着包容与共生的深刻内涵。</div> <b>(三)玉蕊花与村落生活</b><div><b><br></b>玉蕊花早已融入七里村的生活肌理。花期一至,村民们的生活便多了几分浪漫与热闹。老人在树下乘凉,讲述着玉蕊花的古老传说;孩童在花丛边嬉戏,追逐着花间飞舞的蝴蝶;年轻人则用镜头记录花开的美好,分享给远方的亲友。</div><div><br>每到夜晚,柔和的月光洒在玉蕊花上,花朵的影子在地上斑驳摇曳,村民们漫步花丛,感受着夏日的清凉与花香的沉醉。玉蕊花也成为村落文化活动的“天然背景”,无论是传统节日的庆典,还是新时代的文艺表演,花开的地方,便有欢笑与温馨,它是七里村生活诗意的注脚,让平凡的日子也变得熠熠生辉。</div> <b>三、风骨:红色历史的热血印记</b><div><b><br>(一)抗日第一枪的烽火记忆</b></div><div><b><br></b>在七里村的历史篇章中,红色记忆如同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燃烧着热血与担当。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 8 月,中共儋县委成立“儋县武装委员会”,宣传抗日、组织武装。1939年4月16日,日本侵略军在白马井镇登陆,侵占儋县重镇,儋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div><div><br>1939年5月5日,成为七里村乃至儋县抗日历史中难忘的一天。在琼崖纵队政训员张兴的领导下,七里村村民迅速行动,将妇女、儿童和老人转移至玉蕊林带躲藏,随后组织琼崖抗日独立大队总队,在七里村打响了儋县抗日第一枪。40余名七里村热血青年参加支前战斗,战斗持续一昼夜,激烈异常,共击伤击毙10余名日军。至今,抗战现场周边的石头和榕树根上,仍留存着战时的弹孔,它们如同历史的眼睛,默默见证着当年的烽火硝烟。</div><div><br>七里村之战,拉开了儋县6年抗战的帷幕。此后,琼崖纵队马白山、符志行、潘江汉等人领导的黑岭伏击战、攻克那大、水井岭伏击战、白楠岭战斗、调南战斗等重大抗日战斗,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在这场民族保卫战中,七里村村民展现出的英勇顽强、同仇敌忾,成为儋州红色历史中壮丽的一页,他们用热血捍卫家园,用生命诠释对祖国的忠诚,这份风骨,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div> <b>(二)“七里红”色精神的传承</b><div><b><br></b>“七里红”色精神,是七里村红色历史的灵魂结晶。它承载着七里村村民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更体现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div><div><br>如今,七里村抗战遗址成为了解儋县抗战历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遗址上,战时留下的弹孔、被日军炮弹击中却仍茁壮成长的大树,以直观的物质形态,诉说着那段浴血岁月。对遗址的修缮保护与开放,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举措。</div><div><br>在青少年教育中,“七里红”色精神成为生动教材。孩子们聆听抗日故事,参观抗战遗址,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学习优秀革命传统,红色种子在幼小的心灵中扎根,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继承革命祖先的优良传统,为建设美好儋州、报效祖国而努力。</div><div><br>对于当代党员干部,“七里红”色精神是信念的灯塔。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方面,它发挥着重要作用,助力党员干部坚定信念、明辨是非、明确使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事业中,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div> <b>四、人文:古村传承的多元融合</b><div><b><br>(一)冼夫人庙与排球情结</b></div><div><b><br></b>冼夫人,这位海南的开岛元勋,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人民安居乐业建立卓越功勋,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在七里村,冼夫人庙承载着村民对她的热爱与敬重。<br>清代进士王云清在光绪末年为七里村的郡主夫人庙撰写庙联:<b>“懿德赞乾坤玉树琪花蒙发育;美恩含雨露衔环结草切称酬”,</b>后来吕先生又撰一联:<b>“懿德播人寰施化育促和谐五姓庶民歌大有;美名传世代平蛮夷安社稷八坊信子焕中孚”,</b>两副庙联均以“懿美”二字牵头,歌颂冼夫人功绩。庙里古老的牌位,虽历经岁月,“郡主夫人神位”字样仍清晰可辨,神桌香炉中堆积的香骨,凝聚着村民的虔诚与膜拜。</div><div><br>农历八月初一是冼夫人生日,这一天,七里村村民齐聚庙前,烧香拜祭,同时举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纪念。自 2010 年起,每年此时,全市乃至全省排球友谊赛都会在七里村举办。排球赛场上,选手们奋力拼搏,观众们热情呐喊,以这种快乐健康的方式,传承对冼夫人的纪念,也展现着七里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如今,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七里村规划打造长期常态的排球体育旅游赛事项目,让冼夫人文化与体育精神深度融合,走出独特的文化传承之路。</div> <b>(二)东坡遗韵与诗词之乡</b><div><b><br></b>儋州,素有“中华诗词之乡”的美誉,这份文化底蕴,在七里村也有着深刻体现。唐初名儒王义方谪儋,倡导儒学开蒙,为儋州文化播下种子;两宋时期,莅任官员、谪官、旅寓人等诗词名家荟萃,苏轼(东坡)居儋播扬文教,成为儋州的“天赐名师”。</div><div><br>在七里村,东坡遗韵悠悠流淌。苏轼谪居儋州时,留下诸多与当地风土人情交融的故事与诗作。那首《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词中所提“杨花”,便是七里村的野生玉蕊花。当年,苏轼在春和景明时来到七里村,见万亩田里春耕景象与玉蕊花红滩地如梦如幻,触发创作灵感。玉蕊花自唐朝中叶后逐渐少见,而七里村的玉蕊树却千年传承,得以保护,让后人能领略这“人间胜景”,也让东坡诗词的意境,在现实中找到鲜活注脚。</div><div><br>漫步七里村,诗词文化融入角落。“中华诗词之乡”的简介牌,诉说着儋州诗词传承的脉络;路边及屋墙上的诗词展示牌,历代文人咏玉蕊花的佳作一一呈现,仿佛能听见千年前文人墨客的吟诵。村民们受此熏陶,把吟诗作对当作执着的浪漫与情怀,田间地头、庭院屋舍,不时有诗词创作的灵感闪现,让古老的诗词文化在新时代的村落中,焕发出勃勃生机。</div> <b>(三)村规民约与文明实践</b><div><b><br></b>为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树立良好民风村风,七里村经全体村民讨论通过,制定村规民约。从遵纪守法、道德修养,到团结友爱、脱贫攻坚,再到美丽家园建设、禁止赌博、耕地保护等方面,都做出明确规定。</div><div><br>村规民约如同一把标尺,规范着村民的行为,也凝聚着大家对建设文明卫生新农村的共识。在脱贫攻坚中,村民们心怀感恩,自力更生;在美丽家园建设中,积极投工投劳,让村落环境愈发整洁美观;对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户的管理规定,既保障困难群体权益,又激励他们积极向上。</div><div><br>中和镇七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传承文化、践行文明的重要平台。依托实践站,各类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开展得如火如荼。村民们在这里学习新知识、参与文化传承,让玉蕊花文化、红色文化、东坡文化等,通过实践活动,走进更多人心中,也让文明新风在村落中处处吹拂,滋养着七里村的人文沃土。</div> <b>五、新貌:乡村振兴的时代脉动</b><div><b><br>(一)美丽乡村建设的蝶变</b></div><div><b><br></b>2017 年起,儋州市政府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七里村美丽乡村。曾经的村落,在规划与建设中,悄然蝶变。</div><div><br>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和镇七里村委会吕坊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有效处理生活污水,改善人居环境;村内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工程推进,让村民出行更便捷,生活环境更舒适。玉蕊花公园的打造,“香约七里 邂逅玉蕊”的宣传,吸引着八方游客。公园内,景观小品、游览步道与玉蕊花林相得益彰,人们漫步其中,赏繁花、品文化、忆历史,感受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div><div><br>七里村还积极探索农旅融合的乡村旅游之路,引入社会资本,将玉蕊古树群打造成特色旅游产品。依托玉蕊花花期、红色抗战遗址、冼夫人文化、东坡遗韵等资源,推出一日游、文化体验游等线路,吸引大批游客参观游览,带动村民吃上 “旅游饭”。农家乐、民宿等业态逐渐兴起,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生活品质大幅提升。</div> <b>(二)生态治理与幸福河湖</b><div><b><br></b>茅坡涝,作为北门江下游一级支流,流经七里村,见证着村落的生态变迁。它发源于儋州市中和镇横山村东侧 600m处林地,流经多个村委会,总长7.3km,流域面积 33.3km²。如今,茅坡涝右岸已治理为美丽乡村湿地,左岸为自然边坡,两岸植被覆盖良好,成为生态景观的一部分。</div><div><br>在生态治理中,七里村借助茅坡涝的生态优势,打造亲水平台、滨水休憩点、亲水栈道等生态设施。村民们在河畔散步、休憩,欣赏湿地风光,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茅坡涝流经的6个村庄,4.46万人口,因这一汪清水,增添了生态福祉。七里村作为海南省第一批三星级美丽乡村,在生态建设中先行示范,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成为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div> <b>(三)未来展望:传承与创新并行</b><div><b><br></b>展望未来,七里村将继续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在文化传承上,深入挖掘玉蕊花文化、红色文化、冼夫人文化、东坡文化内涵,打造更具特色的文化 IP。通过举办诗词大会、红色故事分享会、冼夫人文化节、玉蕊花旅游节等活动,让文化“活”起来,吸引更多人了解七里村、爱上七里村。</div><div><br>在产业发展上,进一步深化农旅融合,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将玉蕊花相关文创产品、儋州特色农产品与旅游结合,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同时,借助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机遇,探索智慧旅游、生态旅游新模式,让七里村的旅游名片更加闪亮。</div><div><br>在生态保护上,持续加强茅坡涝等水域生态治理,守护好村落的绿水青山。推进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工作常态化,让美丽乡村的环境底色更加鲜亮,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div> 儋州七里村,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下厚重的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它是玉蕊繁花的诗意栖息地,是红色风骨的热血传承地,是人文底蕴的多元融合地,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地。未来,它将继续以花为媒、以史为魂、以文为脉、以新为翼,在海南的土地上,书写更加精彩的乡村故事,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诗与远方”,让古老村落的光芒,照亮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