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说不完的乡愁

姗姗来迟

<p class="ql-block">小学课本有篇经典文章《朱德的扁担》,至今记忆犹新。提起扁担,人们往往会想到:‘‘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扁担大的‘一’字都认不得’’等耳熟能详的民间俗语。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中,扁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们在劳动中必不可少的农具之一,可以说,农业劳动和生活都离不开扁担。</p> <p class="ql-block">扁担是圆扁长条形的,挑、抬物品的竹、木用具,扁担有木制的,也有竹子做的,其形状一般都是简朴、自然、直挺挺的,不枝不蔓,酷似一个简简单单的‘‘一’’字。扁担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时期,据考证:‘’汤人(商汤的祖先)因居天山,取水于天河,汤人旦部为减轻山地负重,发明了‘‘竹扁担’’,因而扁担成为旦人的专利‘’。老祖宗真聪明,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中,发明了扁担,从此一条扁担,‘’瘦骨伶仃绵性长,经风沐雨战寒霜‘’,日复一日,挑出了春的梦想,秋的硕果……</p> <p class="ql-block">南方的扁担用料多为竹子,截好需要的长度,剖开,稍作加工即成。北方扁担的用料多用桑木,榆木,柳木等木料,裁好用料,用斧子将木料修成扁形,再用刨子刨光即好。之所以选用竹子和桑木,榆木,柳木等用料,主要是这些材质有韧性,负重时颤颤悠悠,不仅可减轻压肩的重量,还有一种节奏感,如从艺术的角度欣赏,还有一种音乐感,舞蹈感,画面感。</p> <p class="ql-block">家乡还有一种竹子做的长度超过2米的扁担,它没有剖开,而是扁担的两头削得尖尖的(家乡人叫它鲁竹),便于插进稻捆,但这种扁担用得最多的是担柴草,把柴草捆得大大的,挑起来只看见两捆柴草在移动……</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那可是扁担的天下,挑水、挑粪、挑秧、挑稻谷、挑泥、挑公粮……扁担与农民形影不离。</p> <p class="ql-block">扁担长约一米五左右,中间稍宽,约八九厘米,两头稍窄,约六七厘米。太宽则压住了肩峰的骨头,太窄,则受力面小,会引起肩膀的不适。</p> <p class="ql-block">上次回家,在黑乎乎的老屋里,一条斜躺在那里落满厚厚灰尘的扁担,犹如吸铁石般拽住了我的目光,往事一下子像摁下了倒退键,映现在我心灵的银幕上……这条扁担不知有多少年了,竹子已微微泛黑,两头的铁环铁钩锈迹斑斑,原本直溜溜的身材已弯成了弓形,犹如父亲的驼背,我想父亲的驼背除了生活的重压而形成,与这条扁担常年的重压也是有着重要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那时,家乡没有自来水,只有到村外的小河去担,担水成了村民每天的必须课,天蒙蒙亮,村里就响起了扁担颤颤悠悠的哼唱,那声音不高,很细,仿佛是女子在男人怀抱中撒娇或欢愉发出的声音。中午或傍晚后,这哼唱便又重复响起,尤其是月夜,这哼唱持续得要长些。</p> <p class="ql-block">我家人口多,水缸特别大,能倒进十几桶水,所以担水也频繁,只要谁有空,就去担上两担。由于父母和哥姐们都要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后来只能我去担水了。我家住在山坡上,虽说坡度只有二三十度,但十岁左右的我担着两桶水上这种大坡,可想而知肩膀和腰需要承受多大的压力,整个身体需要保持多么坚韧的耐力。刚开始担水时,尽管小心翼翼,还是前后掌握不住平衡,歪歪扭扭,像电影《朝阳沟》的银环一样。但我只有咬牙坚持着,渐渐地掌握了要领。一是扁担不能放在肩膀中间,要微靠前,一只手按住扁担前面的力臂,这样才能受力均衡,也不会使后面的水桶碰脚后跟,二是不要迈太大的步,要像戏曲舞台上的演员走台步那样,避免因走大步的频率与扁担颤动的频率发生共振现象,使桶内的水洒出来。我发现,村里的姐姐们担水的姿势非常优美,那扭动的腰肢,配合着小碎步,还有那甩来甩去的胳膊和两条长辫子,无不展现着她们特有的劳动美。</p> <p class="ql-block">虽说掌握了要领,但我稚嫩的肩膀却受不了重压,走不了多远就要歇上一歇,一路要歇上好几次。随着不断的磨练,后来我也能像别人一样,边走边将重担换到另一肩上,让两肩轮流负重,一次不歇将水担回家。</p> <p class="ql-block">除了担水,还要往地里担粪,收获季节,还要担稻谷,担红薯,担冬瓜南瓜等各种蔬菜。对山里人来说,由于到处都是沟沟坎坎和上上下下的阶梯,扁担更是重要的劳动工具,吃的用的,什么都要靠扁担。特别是果树采摘季节,将采摘的果实担回家,挑选分类,再沿着羊汤小道担二三十里进城叫卖……可以说,一条扁担担起了乡村生活的艰难困苦,也担起了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p> <p class="ql-block">许多小商小贩也离不开扁担,俗话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那挑子就是扁担。走乡串村的货郎,担着风箱火炉补锅的小炉匠,卖菜的,卖小鸡小鸭的,他们无不靠着那条扁担去追寻微薄的收入,那窄窄的扁担上,不知担着多少辛苦,多少希翼。</p> <p class="ql-block">扁担除了担当重要的劳动工具外,在广西还有扁担舞,我在广西读书时看过,此时的扁担,既是舞蹈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表演时,十几人或几十人各持一条扁担,按一定的节奏或用扁担两端互相敲击,或用扁担敲击地面,敲击长凳或木箱,不同的节奏,不同的物体,敲击出不同的和谐悦耳的音响,同时再伴以原生态的歌和舞,将打谷,车水,插秧,舂米,织布,赶牛下地等劳动动作融入其中,活泼欢快,热情奔放,喜庆祥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还记得电影《李双双》的插曲,《小扁担三尺三》成了当时最流行的歌曲,后来由宋祖英传唱,后来还在大型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中演唱,甜美的歌声中,几位村姑打扮的演员,将那个年代热烈劳动的场面和旺盛的劳动热情,表现得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在相声界和播音界,扁担成了练习基本功的绕口令:扁担长,板凳宽,扁担没有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真是诙谐有趣,寓练于乐。</p> <p class="ql-block">扁担,承载着繁重的劳动,承载着家庭的希望,承载着社会的希望。农人以扁担为伴度过了几千年风风雨雨,扁担,沉淀着几千年的农耕文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扁担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它为农村农业农民及运输立下的汗马功劳,将永载史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