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心脏与千年叹息 ——威尼斯游记(一)

无漏子

从威尼斯回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却迟迟未能动笔,理由很简单:千头万绪,却不知从何说起;情有独钟,却迟迟定不下主题。<div><br></div> 威尼斯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在不足8平方公里的范围里,有118个人工岛屿,117条纵横水道,401座各式桥梁,造就了威尼斯这个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独特风貌。在这座城市里,穿梭往来没有车,只有船。 <p class="ql-block">威尼斯早期的船叫“贡多拉”,马克·吐温说它“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现在许多贡多拉已经被游艇和快艇取代,仅留下400多条供游人使用。</p> <p class="ql-block">著名画家鲁本斯在他的油画里画过很多这样的小船。</p> <p class="ql-block">说起鲁本斯,我便想起,威尼斯是16世纪“威尼斯画派”的诞生地。大名鼎鼎的乔尔乔内、提香、丁托列托、委罗内塞、贝利尼等一大批画家云集威尼斯,用一幅幅光色交织、形式新颖、创意大胆的绘画,把文艺复兴“尊重人、解放人”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提香代表作《乌尔比诺的维纳斯》</p> 不知道是不是这种对光影追求的一脉相承,1932年8月6日的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br>之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与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号称“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影响波及全球。 <p class="ql-block">唉,与其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信马由缰,还不如删繁就简,围绕威尼斯的几个世界第一和我最想写的一些内容来展现威尼斯。不然,我的“威尼斯游记”真的要胎死腹中了。</p> <p class="ql-block">在来威尼斯之前,我和同行陈平就纠结过,要不要选择“黄金运河游船” 的自费项目,后来还是没有放弃。所以,到威尼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乘坐游艇,沿着S形的威尼斯黄金大运河观看两岸的建筑风光。</p> <p class="ql-block">这条运河是“威尼斯最长的街道”,沿岸林立的200栋教堂、宫殿与豪宅,让我们在短短30分钟的航行中,一下子就明白了威尼斯为什么是“欧洲建筑博物馆”。</p> 船的速度很快,两边建筑密集,我左顾右盼,一路上捕捉到的建筑有: <p class="ql-block">威尼斯拜占庭土耳其商馆,建于13世纪,曾是土耳其商人的贸易中心,现为威尼斯自然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巴洛克式佩沙罗宫,由隆盖纳设计,现为东方艺术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建筑文德拉明·卡莱尔吉宫,现为威尼斯赌场;</p> <p class="ql-block">哥特式建筑福斯卡里宫,曾是威尼斯总督住所,现在是威尼斯大学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哥特式巴尔巴罗宫,这里曾是艺术家和作家的聚集地;</p> <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背景地,威尼斯最古老的桥梁,文艺复兴式里亚托桥;</p> <p class="ql-block">新哥特式卡瓦利-弗兰凯蒂宫,现为威尼斯科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巴洛克雷佐尼可宫,现为18世纪威尼斯博物馆,展示洛可可艺术;</p> <p class="ql-block">新古典主义葛拉西宫,现为当代艺术展览中心,由法国富豪皮诺运营;</p> 威尼斯哥特式黄金宫,因镀金外墙得名,现为法兰盖提美术馆; <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科内尔·斯皮内利宫,曾是丝绸商人斯皮内利家族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哥特式莫琴尼戈宫,现为纺织品与香水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福斯卡里尼宫,曾是威尼斯贵族住所;</p> <p class="ql-block">哥特式圣索菲亚宫,现为私人住宅;</p> <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安缦威尼斯大运河酒店,现为豪华酒店,保留16世纪贵族装饰;</p> <p class="ql-block">未完成的新古典主义古根海姆博物馆,这是私人收藏馆,展示现代艺术;</p> <p class="ql-block">巴洛克安康圣母教堂,为纪念黑死病结束而建,是威尼斯地标之一;</p> 巴洛克海关大楼,现为当代艺术博物馆,曾是马克·波罗的起航点; 哥特式总督宫,威尼斯共和中心,现为博物馆等等,等等。 这些建筑,风格各异,有白色的、有黄色的、有蓝色的、有粉色的;有圆的、有方的;有凹的、有凸的;有疏的、有密的,它们参差错落,共同塑造出威尼斯独一无二的建筑韵味。 只恨这“007”坐过的游艇开得太快,只恨自己的眼睛顾不过来,只恨事前攻略做得太少,只恨许多漂亮的建筑叫不出名字…… 在这庞大的、露天的“威尼斯建筑博物馆”里穿行,我仿佛在时间隧道上穿越,从14世纪到16世纪,从远古到现代,千年一瞬,一瞬千年。 看着这一栋挨着一栋的建筑,我突然有些动容,为人类创造家园的热情和改天换地的智慧而感动。 谁能想到,1500年前,这里只是一个人们仓皇逃命的临时避难所。 <p class="ql-block">早在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匈奴人、伦巴第人等蛮族伺机入侵,意大利北部的居民,尤其是罗马人和早期的基督徒夺命而逃。</p> <p class="ql-block">稍有历史知识的人就会知道,远古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屠杀是何等凶残。在中国历史上轻描淡写的一句“五胡乱华”,北方的汉人从2000万被屠杀到只剩下400万,几近灭绝。</p> 那些被抓捕的汉族人,被称为“两脚羊”,是用来充饥果腹的食粮。年轻女子的遭遇更加悲惨,晚上是军妓,白天是军粮,连她们的头颅都还要用来嬉戏、玩耍。 <p class="ql-block">其实,何必追溯远古,想想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想想日本军国主义的南江大屠杀吧。</p> <p class="ql-block">人类的吞并和屠杀是何等丧心病狂。</p> 所以,这些夺慌而逃的意大利人只能选择那些没人愿去、没人敢去、没人能去的地方躲藏起来,不被蛮族发现,求得生存。 他们逃往亚德里亚海北部的潟湖群岛避难。 这里滩涂泥泞、海草丛生,地势隐蔽、易守难攻。难民们靠水吃水,以渔业和盐业为生,艰难度日。 他们本打算等蛮族退去就重返家园,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战火似乎从未停歇,争夺似乎永无止境。这些难民只好安顿下来,慢慢的经营这片面积不足8平方公里,却被海水切割成100多座小岛的七零八落的土地。 <p class="ql-block">随着生活日趋稳定,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然而,这里泥泞松软的沙滩根本不能建造房屋。</p> 于是威尼斯人匠心独运,取用欧洲常见的橡木、落叶松、松树等耐腐蚀木材,以平均每平方米9根木桩的密度,密密麻麻地将木桩打入地下,形成坚实的地基,再铺上厚厚的木板,最后厚厚的盖上一层伊斯特拉石头,再在上面修建房屋; 据记载,仅里亚托桥下面就有14000根木桩,圣马可大教堂的地基由10000根橡木桩支撑。 整个威尼斯地下可能埋藏着数百万根木桩,相当于将阿尔卑斯山麓的整片森林“倒插”水中。所以,人们形象的把威尼斯称为“倒立的森林”。 这种“石头在上,森林在下”的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是人类迄今独一无二的海洋城市。 <p class="ql-block">威尼斯,这个“欧洲建筑博物馆”是多么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