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期,武汉交警蒋仲超在执行酒驾查处任务时,为阻拦醉驾冲卡车辆,被顶行600多米后重伤牺牲,这一事件令人痛心不已。</p><p class="ql-block">这一悲剧让我们看到执法一线的危险与艰辛,也促使我们思考执法的尺度与温度。与此同时,那些令人唏嘘的案件也涌上心头:大学生因掏鸟蛋被判十年,农村老人因错挖野生植物被罚倾家荡产,家政妇女因出门匆忙忘戴头盔被罚20元而落泪,城管执法时砸烂摆摊人的摊位 ......这些场景无不冲击着人们的内心。</p><p class="ql-block">这些被执法的对象,并非罪大恶极之徒,大多是为生计奔波的普通百姓。大学生闫啸天或许只是出于年少无知,对所掏鸟的保护级别缺乏认知;农村老人在挖植物时,可能根本想不到自己触犯了法律红线;家政妇女为赶时间忘戴头盔,无端损失了2天生活费,那流下的眼泪饱含生活的无奈;摆摊人更是靠着微薄的生意维持生活,却在执法冲突中遭受损失。他们的行为,有的或许违反了规则或法律,但从主观恶意来讲,远称不上十恶不赦。</p>  <p class="ql-block">在“枪口抬高一寸”的典故中,法官的“士兵有不瞄准射击的权力”成为让人称颂的经典名句。在法律框架内,执法者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一定程度的宽容执法绝非对法律尊严的亵渎,而是在刻板律法框架下以悲悯之心注入了人性的暖流。当面对犯错的百姓,尤其是那些生活困苦、无心之失的人,执法者若能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强硬,往往能收获更好的社会效果。比如,对于初次轻微违法的小商贩,以教育警告代替罚款没收,既起到警示作用,又能保住他们的生计;对于因客观原因违规的民众,耐心解释法规,给予改正机会,而不是一味地处罚。这样的执法方式,既能维护法律的尊严,又能让百姓感受到法律的善意。</p><p class="ql-block">如果执法者仅仅满足于成为冰冷法条的传声筒,将人间的苦痛与无奈视若不见,那么所谓的“正义”便可能异化为一把无情之刃,割断的恰恰是法律本欲保护的社会纽带。</p><p class="ql-block">当然,强调执法温度,绝不是否定执法的严肃性。对于一些严重违法犯罪等行为,必须严格执法,毫不手软,因为这关系到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但在处理大量日常轻微违法事件时,多一份人文关怀,多一些灵活处理,不仅不会削弱法律权威,反而能提升民众对法律的认同感和敬畏感。这正是对“枪口抬高一寸”的现代诠释:罚单可以开出,但需给尊严留些余地;规则必须执行,但应给希望留一道窄门。</p><p class="ql-block">法律如药,适量则活人,过量则伤人。执法者手中之权,是守护秩序之剑,也应是体察苦难之烛。愿所有执法者铭记:在律令刻度之外,尚有温度可量;在规则执行之间,应有人性光芒——那抬高一寸的“枪口”,不是对原则的妥协,而是对生命尊严的至高礼敬。</p><p class="ql-block">当冰冷的法律条文与人间烟火相遇,那抬高一寸的“枪口”所划出的弧线,最终丈量的是文明本身的高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