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液体动力的发轫之地——红光沟

张淳(August)

安河是秦岭深处一条自东向西流动的小河,在凤县县城东北约17公里的凤州镇汇入嘉陵江。安河干流经过的从河口镇下坝村到凤州镇磨湾村的一段山沟,长约17公里,加上西段沟外的一片区域,绵延达20公里有余。1965年及其之后的28年里,这里曾经分布着067基地的指挥部机关、设计所、生产厂、试验站、计量站、学校、医院等设施。067基地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简称:航天六院)的前身,一度采用“国营红光机械厂”作为对外名称,因此这条山沟也就有了“红光沟”这个名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河沟(红光沟)地图</h5> 1993年,在新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下,067基地走出大山,从红光沟调迁至西安南郊的航天城。2002年,067基地更名为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军工代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br>  斗转星移,60年过去了,红光沟及其周边的环境条件和交通状况远非当年可比。在067基地的旧址红光沟也开展了航天精神文化区的建设。6月14日是个星期六,我和太太驾车从宝鸡出发,取道银(川)昆(明)高速公路和眉(县)凤(县)高速公路,在河口收费站下来,向西进入红光沟。<br>  是日天气晴朗,沟侧的山上不时飘起阵阵云雾。驱车一路经过国安寺、马鞍山、邓家台等村庄,有一些路标指向当年067基地下属单位的旧址。165所当年就建在路边吧,我们在路上看到它的建筑以及带编号的营房大院和菜站,其中有的大院早已是人走地空,草木丰茂了。当年的红光人民公社驻地马鞍山村的村口收拾得很整洁漂亮,还竖立着航天员的雕塑和火箭的模型。<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光沟内</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65所旧址和营房大院</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昔日的营房大院</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光菜站</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鞍山村的村口</h5> 从红光沟的西口出来后,向北行驶3公里左右,进入凤州镇的街道;在凤州火车站对面,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街叫做团结路;当年067基地的指挥部机关就设在这条团结路的路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州火车站</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067基地指挥部旧址</h5> 指挥部旧址是一处两进大院子。头道门的门柱连同围墙都是用红砖垒成的。头进院子很开阔,被命名为“红光沟纪念广场”。头道门内左右两侧,摆放着几台旧机床,有车床、插床和钻床,都属于普通机床。二道门两旁,分别挂着“〇六七基地”的牌子和“航天精神文化区”的标记。两侧离门稍远处,有“大力协同 无私奉献”和“严谨求实 用于攀登”的大字标语。广场右侧的红砖平房大门上方悬挂着“红光商店”的牌匾,不知是当年的原物还是模仿那时风格的复制品。这间平房现在作为游客中心,同时也售卖一些旧时风格的老物件,如搪瓷碗、保温瓶等,还有几种与航天有关的书籍,其中有航天六院近年编写的《红光沟故事》,我买了一本。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光沟纪念广场</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场右侧的红光商店是游客中心</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光沟故事》的封面和封底</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场东侧摆放的普通机床</h5> 指挥部旧址的建筑大部分都在第二进院里,共有7排平房,1座大礼堂和1栋4层楼房,这些建筑全都是红砖砌成的。如今,平房和礼堂都做了展室,构成红光沟航天精神展览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道门内</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旧平房用作展室</h5> 展览馆按展室分为《三线伟业》、《志在青山》、《攻坚克难》、《科学管理》、《辉煌成就》、《抗洪壮歌》、《逐梦远行》和《精神高地》等8个单元,将红光沟时期积累的精神财富、文化成果、研制经验、管理案例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展陈。<br>  1965年,为加强战备、建立巩固的战略大后方,按照党中央做出了“搞好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的决策,国家在中西部开始了一场以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为主的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第七机械工业部把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列为最紧迫的任务,依据“进山、分散、隐蔽”的指导方针,把地处秦岭腹地,战略位置极其隐蔽的安河沟选定为集设计、生产、试验于一体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并于1969年建成。这是我国航天系统第一个建成投产的三线基地。<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展室入口内的浮雕</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067指挥部的组织结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067基地主要单位的分布</h5> 那么,什么是“三线”呢?所谓“三线”,是指1964~1980年期间国家从当时经济相对发达或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种地区。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沿海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地带;三线地区指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长城雁门关以南和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地区,其中西北的陕、甘、宁、青和西南的川、黔称为“大三线”。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什么是“三线”?</h5> 从1965年下半年开始,一批又一批设计人员和建设工程管理人员告别条件优越的首都北京等大城市,来到没有办公室、没有绘图板、没有宿舍的秦岭山沟,开始现场设计和施工准备。早期的建设者在基本生活甚至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大山深沟里,搭建草棚、垒灶做饭,硬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条件开展工作。拓荒者们在宿舍兼设计室和会议室的草棚里,提出一个个方案,绘出一张张图纸,即保证了工程建设的正常进行,又经受了基地投产后半个多世纪型号研制的严苛考验,质量过得硬,水平不落伍。当年067基地创业者写在草棚外墙上的“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不仅早已成为现实,还被确立为航天六院的院魂。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展室里的雕塑</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创业者们当年使用过的物品</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的文件和信件</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h5> 基地建设期间,为便于工作,1966年3月,经凤县人民委员会报请宝鸡专员公署批准,将凤州公社的磨湾、园艺场、邓家台和河口公社的国安寺、杨家庄、王家岔、青崖沟、马鞍山等7个大队1个园艺场,共32个生产队划出,成立红光人民公社,国营红光机械厂政治部副主任和凤县的一名副县长分别担任公社党委书记和社长。当年3月15日在马鞍山召开红光人民公社成立庆祝大会,红光沟从此得名,成为067基地、火箭液体动力的代名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立红光人民公社的请示报告和批复文件(复印件)</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红光人民公社办理的“市镇居民粮油供应证”和</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第001号结婚证</h5> 上面这份结婚证的照片上,佩带中尉肩章的新郎和他的新娘来自北京,当时都是红光一号台的建设者。<br>  1969年,一号台四机并联考台试车圆满成功,我国第一台280吨推力的组合发动机诞生,标志着基地基本建成。转过年,第一台D-5发动机在067基地的7103厂总装完成。<br>  创业之初,职工们住的是帐篷、草棚;粮食、蔬菜和副食品供应甚至饮水都存在很大的困难;职工步行上下班,有的每天要往返十余里;供电和通讯不畅。在远程火箭姿态控制发动机的研制中,连试验室也没有。面对困境,科研人员将一个废弃的厕所改造成试验室,一试就是十多年。就在这样的厕所试验室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台姿控发动机。<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创业初期的住宿条件</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艰苦的生活条件</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厕所试验室</h5> <p class="ql-block">  1975年,刚刚复出就任国家科委主任的张爱萍上将来到红光沟。他用整整四天时间走遍067基地的各个科研生产单位,深入车间、处室和医院,听取汇报、了解情况,看望干部职工,并在7103厂工人俱乐部作了长达5个小时的形势任务报告,再三呼吁要抢时间、抢进度,保质量,为实现按期拿出远程洲际导弹这个宏伟目标而奋斗。张爱萍目睹山沟里艰苦的环境条件,干部职工生活困难,在视察后立即动员各方,提高干部职工的工资待遇,加大对红光沟的米、面、肉、油的供应,并与凤县县委协调,拨出70亩耕地专门种蔬菜,解决干部职工吃菜难的问题。这些措施使067基地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极大地鼓舞了干部职工的斗志。1980年5月18日,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腾空而起,射入南太平洋的预定海域中,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而067基地研制的一、二、三级发动机在试验中表现优秀。喜讯传到秦岭深山的红光沟,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当晚,张爱萍写下了一首《清平乐》:</p> <b>  东风怒放,烈火喷万丈。霹雳弦惊周天荡,声震大洋激浪。<br>  莫道生来多难,更喜险峰竞攀。今日雕弓满月,敢平寇骑狼烟。</b><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爱萍上将与两弹一星有关的词作</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爱萍词作《清平乐·赞我国洲际导弹发射成功》</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的贺电</h5> 1988年,美国休斯公司与中国长城公司签订了用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澳大利亚通讯卫星(简称“澳星”)的商业发射合同。按照合同要求,要18个月研制出新型的长征二号捆绑火箭(简称“长二捆”)。067基地接到了为“长二捆”提供助推发动机、一级发动机、二级发动机和调姿定向发动机共25台的研制生产任务,工期从1989年10月算起,到1991年2月交付产品,只有14个月。在这期间,067基地突破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并多方寻求协作,确保了按期交货。然而,1992年3月22日的澳星发射却遭到了挫折,067基地又承担起在两个月时间内交付了8台大发动机的艰巨任务。当年8月14日,“长二捆”终于托举着“澳星”飞上苍穹。“长二捆”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有了真正的大推力运载火箭,进入了竞争激烈的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也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结构图</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人民日报》关于“澳星”发射成功的报道</h5> 1987年,120吨高压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被列入国家“863计划”。这种绿色环保新动力以其推力大、无污染、成本低、可靠性高和可重复使用等五大优势,于2018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而项目最艰难的攻关阶段是在红光沟里进行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图片</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h5> 就在这条红光沟里,067基地研制出数十种发动机产品,直接用于弹、箭、星、船、器等五大领域,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年磨一剑”</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发动机研制任务记录</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产品组件</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火箭模型</h5> 1980年、1981年和1990年,红光沟遭受了三次特大洪水、泥石流的袭击。尤其是1981年那次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067基地的道路桥梁、部分厂房设施和大部分生活区,以及与外界联系的宝成铁路和川陕公路,都被洪水和泥石流冲毁,致使交通、通讯和水电完全中断,科研、生产全面瘫痪,上万名职工、家属被围困,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在这场特大灾害面前,067人没有被困难吓到,他们无所畏惧,团结一心,在上级机关、部队、地方和兄弟单位的支援下,展开了一场抗洪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英勇战斗,谱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洪壮歌。在这三次巨大的灾难中,宋承河、李宝良、李秉钧和杨小林四位同志英勇献身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洪抢险</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英勇献身的四位烈士</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秉钧烈士的遗物</h5> 建成于1973年的指挥部大礼堂目前用作第八展室。大礼堂内高大宽敞,可容纳千人集会。1990年底,航空航天工业部在这里召开了全国航天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号召全系统向067基地学习,特别授予067基地一面“艰苦奋斗的楷模 无私奉献的榜样”的锦旗。大礼堂里还张挂着24幅人物照片,他们是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以及曾任067基地主任的张贵田院士。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指挥部大礼堂</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指挥部大礼堂内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航空航天工业部授予的锦旗</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弹一星元勋等中国航天事业功勋人物</h5> 第二进院里的那栋4层红砖楼房建成于1980年,是067基地计量测试研究所管理机关所在地。这个研究所承担省内国防军工单位计量校准(检定)和测试业务。基地搬迁至西安后,这栋楼房作为指挥部旧址招待所使用,主要用于内部参试人员和外部来访人员住宿。后续将作为航天干部培训基地学习教育和住宿使用。另外,这里还是筹建中的“中国航天事业功勋人物馆”的馆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指挥部招待所</h5> 在邓家台村附近的一条岔沟的山洞里,隐藏着当年067基地泵水力研究试验室。这是红光沟建设时期第二工区的第一项工程,故称之为“201洞”。据洞口处的牌子上介绍,201洞的总建筑面积为6052平方米,内有8个洞,分为3层。在指挥部旧址的第二展室的红光沟全景沙盘上,也可看到201洞的位置和结构。只是我们去的那天,201洞没有开放,只好照了几张洞外的照片。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往201洞的路标</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洞</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洞结构示意图</h5> 我小时候家住宝鸡。记得1970年春天,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人们欢欣鼓舞,情绪高涨。收音机里播出从卫星上发回的《东方红》乐曲,还间隔预报卫星经过国内乃至世界各大城市上空的时间,大人小孩们都在预报的时间仰望天空,指点星辰。我从小近视,跟着人们一起看,尽管很多人兴奋地指着某个方向大喊着“在那儿在那儿”,但我却什么都没看出来。听有的大人说,卫星是从凤县的山里发射上天的。55年过去了,发射卫星在我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大家也都知道当年的东方红卫星不是从凤县发射的。不过参观过红光沟,我倒觉得当年的误传(我不愿意用“谣传”二字)并非空穴来风。正是有了红光沟人和所有航天人的默默奉献,遨游太空的卫星和宇宙飞船才得以直上九天;正是他们的无私拼搏,捍卫祖国的倚天长剑才能获得强大的动力!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知是不是当年的宣传画</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指挥部旧址的一组宣传牌</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