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241钻井队的日子

一片枫叶

<p class="ql-block">  69年10月,离初中毕业还有一年,华北油田到爸爸工作的天津地区去招石油工人,当时全国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父亲怕我毕业后也要去农村,就给我报了名,就这样,刚刚16岁初中还没毕业毕业的我,就当上了一名石油工人。</p><p class="ql-block"> 和我一批参加工作的有二百多人,分别来自河北天津、沧州、衡水等地区,在任丘参加了三个月的入厂培训后就分配到了各个钻井队。我和周鸿翔、马金英、司玉霞四个女同志分到了3241队当气测工,十六岁的我,离开了家门,走出了校门,走进了厂门,单纯幼稚,什么都不懂,自理能力也很差,性格又粗犷,像个男孩子,为此也闹出了不少笑话。</p><p class="ql-block"> 在文革那个年代,最新潮的服装就是绿军装,以部队发的最为正宗,包括军挎包,但那是极不容易弄到的。我曾把绿军装和蚊帐泡在一起洗,因为不是正宗的军装,所以掉色,结果蚊帐变成了迷彩色,也曾因吃饭狼吞虎咽,没有女孩儿应有的矜持,被班里喜欢调侃的王亚民戏称,两个窝头从值班房不等上气测车(我工作的地方)就吃完了(值班房与气测房相距不到十米);还有一次,工作中不小心砸伤了脚,班长和师傅要来看我,为我能不能让他们看砸伤的脚,他们两人还打了赌。师傅说:“小何是个假小子,保证能让你看”班长说:“那可是十七八的大姑娘,能随便脱鞋让你看?我不信”!当师傅和班长问我脚伤得怎样,我把鞋一脱,脚一伸,让他们看说:“不要紧,过两天就能上班了”,班长和师傅哈哈大笑地走了,弄得我莫名其妙,事后才知道是怎么回事。</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上夜班,到后半夜就挺不住了,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队里是有严格规定的,上夜班不准睡觉 ,有人要叫醒我,师傅说,别喊她,让她睡一会吧 ,别看师傅平时对我很严厉,我从心里有些惧怕,但有时他又像慈父,毕竟在他眼里我还是个只有16岁的孩子啊。</p><p class="ql-block"> 在河北廊坊的安次县打“葛一井”时,那时农村不让养狗,村村都在开展打狗运动,老百姓不舍得把自家的狗杀了,就卖给我们钻井队的人,几乎每个夜班都会炖狗肉吃,看到男同志吃得那么津津有味,问我们女同志吃不吃,还没等我回答,就有人抢着说不吃, 害得我也没吃着,现在想想就有些后悔。</p><p class="ql-block"> 至今不能忘记,七一年有一次我独立当班,上钻台去挂引绳不小心让引绳销子打掉了半颗门牙,本来就不漂亮的我真的变成了丑小鸭,让我好伤心、好难过、好无奈,曾有同志半开玩笑的说,这简直就是毁容嘛,应该给你算工伤。多年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生活质量的提高,审美的意识的提升,我的半颗门牙才变成了仿真的烤瓷牙。</p><p class="ql-block"> 虽然钻井队工作艰苦,可我并不怕吃苦,每次起下钻,气测工作没事了,我就上钻台帮忙拉钻杆,每次固井,一百斤一袋的水泥,我和男同志一样手提肩扛,不甘落后,就是在女同志那几天特殊的日子里也一样干,也许就是因那时的不注意,腰部才得了严重骨质增生,至今说疼就疼,始终不能治愈。</p> <p class="ql-block">  忘不了70年3月我们队从华北转战到辽河会战时的情景。初到下辽河,人生地不熟,天气也好像格外的冷,这块被称作盘锦垦区的盐碱地上只能种水稻,劳改监狱就在这里,经常见到的人就是劳改犯,老百姓很少见,衣食住行很不方便。但是,初出茅庐的我们,怀着一腔热血,满腔热忱,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发扬大庆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仅用九天时间,就达到了大型钻机长途搬迁安装开钻的水平,创造了石油勘探史上的新纪录。3月22日,我们队与32145队同时开钻,标志着辽河会战从此拉开了序幕,身为一名辽河会战的创业人,我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73年10月13日,是我参加工作整整四周年的日子。那天队里正在做“前四井”开钻准备工作。风特别大,天气特别冷,甘子土飞得满身满脸全是,大家一边淌眼泪,一边擦眼睛,一边坚持工作,钻工牛二起看到配泥浆的管线掉到泥浆池里去了,他毫不犹豫,脱了衣服跳进齐胸深的泥浆池里就把管线捞上来了,上来之后人冻得直打哆嗦,他的行动,让我仿佛看到了活着的铁人,让我感动。我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在铁人精神的激励下,苦着,累着,干着,苦中有乐 ,累得心甘,干得有劲。</p> <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后,爸爸一直关心我的思想和政治成长,经常给我寄学习材料和政治参考书,还给我寄鲁迅的杂文选等,鼓励我认真学马列和毛主席著作。爸爸说,鲁迅的著作思想性很强,在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同时,抽时间看一些鲁迅的著作,对于了解旧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增加社会知识面是有好处的。爸爸还要我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以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为主,也要注意学习业务知识和看一些文学作品,对于增加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有好处。爸爸说:要坚持下去,巩固下去,不要怕讽刺,不要怕冷嘲热讽,按照毛主席教导的,“坚持数年,必有好处”。爸爸的教诲在我一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我终身受益。</p><p class="ql-block"> 由于常年工作在野外,当时也没有电视,文化生活很单调,看书看报都是一种奢望,为了满足大家的求知欲望活跃队里的文化生活,七四年元旦,在领导的支持下,队里办起了图书室,并让我担任了图书管理员。图书室自开放以来,得到了全队广大职工的热烈欢迎和支持,有些同志还写了热情洋溢、文采飞扬的借书有感。至今印象颇深的是常可传的《借书有感》:“借书之余,有所感触,愿谈与大家,以引共鸣。伴着新年的开始,我队的图书室开馆了,虽然书籍不多,但借阅之踊跃,读者之用心,足见大家对此举已是盼望已久了。列宁曾说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主席也教导说;“青年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又见学习于青年人更是重要之重要了。长久以来,很有些人,借书四处奔波,读书如饥似渴,求知心急切,只苦于没有广泛的书源,若凭个人购买,终非长久之计。图书室的成立,基本解决了这个矛盾,适应了形势的需要,举队上下,无不为之欢心,无不为之喝彩,实乃我队业余生活中之大事,感谢领导对我们的关怀。在书中革命理论指引下,在英雄人物鼓舞下,必将促使我们的思想进步,加强我们的团结,从而做好工作,完成国家任务,意义极其深远莫测……”。在同志们的热情鼓励下,我在做图书管理员期间,尽职尽责,并从书本里学到了很多社会科学知识,使自身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p> <p class="ql-block">  我们队共八十多人,有七名女同志。我和小周、小马、小姚在一个寝室住了近五年。小周和我同岁,我们一直是形影不离的闺密。那时井队的生活很单调,购物也不方便,想买点儿生活用品,要到离驻地十多里的盘山镇去买,那时也没有公共汽车,倒班轮休时,我就和小周步行去盘山。因为物资极度匮乏,黑色的大块儿饼干平时也很难买到,每次到盘山我都要买好几斤带回来。中午在盘山吃饭,小周喜欢吃米饭炒菜,我爱吃油条喝豆浆,虽然比不了天津的味道,已经习惯了家乡的口味的我,将就着解馋吧。</p><p class="ql-block"> 73年小周和我结伴回家探亲,她从泊镇给我家带的大鸭梨,一个就有一斤多。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岁月的沧桑改变了我们的容颜,但没有改变我们纯真年代结下的友情,至今我到小周家去串门,去吃饭,去聊天,还像当年一样无拘无束,无话不谈,就像在自己家一样随便。</p> <p class="ql-block">  3241钻井队是我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六年。这六年中,工作上,师傅手把手教技术学本领;生活上,以苦为乐,以队为家,以家为荣;政治上,在党团组织的关怀下迅速进步与成长,71年入了团,74年入了党,是我们3241钻井队第一名女党员。忘不了党员大会通过时的兴奋与激动,忘不了老党员对我的叮咛与教诲,忘不了领导对我的信任与重托,忘不了我是在3241钻井队这个摇篮里成长起来的石油人。</p><p class="ql-block"> 一片枫叶(何杏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