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里有篇文章<拒绝恭维>中有一个笑话触动了我的思绪:小时候,他以为自己就是耶稣基督。这是因为每次他一人在家时,都要像一切小鬼一样,把屋里闹得一团糟。他妈回家时,站在门口,看到家里像发过一场大水,难免要目瞪口呆,从嘴角滚出一句来:啊呀,我的耶稣基督……他以为是说他呢。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他的这种想法也越来越牢固,以至于后来到了教堂里,听到大家热情地赞美基督,他总以为是在夸他,心里难免麻酥酥的,摇头晃脑暗自臭美一番。人家高叫“赞美耶稣我们的救主”,他就禁不住要答应出来。再以后,他爹妈发现这个小鬼头不正常,除了给他两个大耳光,还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他终于不胜痛苦地了解到,原来他不是耶稣,也不是救世主﹣﹣当然,这个故事讲到这个地步,就一点都不逗了。</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个笑话,我的脑子里闪现出一个念头,为什么这个孩子会认为自己是耶稣基督呢?不是父母一次叫耶稣基督,而是在孩子不停地做了父母不认同的事,多次重复给孩子留下了记忆,认为自己就是耶稣基督。当大伙去赞美时,孩子得到成就感,而敲下了烙印---我就是你们说的和想要的那位。此刻,让我联想起前不久一位朋友问我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一个朋友突然问我,要帮她找一个厉害点的心理医生,说她朋友的孩子需要看心理医生,然后她把前因后果说了个大概,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这孩子我认识,年龄在七岁左右,清秀文雅,只不过认生一点,混熟了,都能很好地交流。怕生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和平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是孩子的正常反应。在这么小的年纪,只要平时多让孩子和同伴之间交流,学会和人交往,学会自我做主,在涂涂画画、说说笑笑、唱唱跳跳中不断鼓励,不断释放压力,就能在成长中长大。然而要是去看心理医生,那么在看心理医生的过程中,无疑会让孩子觉得我有问题我有问题,我有问题多了,就变成了真的有问题了。所以,不要轻易地给某一个人下心理有问题的判断,有时候他们是缺什么,想要什么,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问题。</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儿,又勾起了我一直想了解的一件事儿,我的一位兄弟每个周末都去用户外拓展的模式去辅导一批孩子,但不争气的是这些孩子的来源---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在我心中是一件感觉很大的问题。一个偶然的周末让我偶遇到了这批孩子,寒风中的孩子三三两两,有和父母聊天的、有在边上逛逛看看江景的、也有孩子认真的和父母搭建着今天的任务---椅子。因为知道朋友在做什么,所以我用目光把所有的孩子扫视一圈,没发现有孩子独自待着、目光发呆、自言自语、焦躁不安,何来心理问题?所以,很想和兄弟探讨一下这些孩子有那些看不见的“心理问题”,谁来给他们烙上这个印?烙印的依据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也亲身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就因为一句话---你去看看心理医生吧,让孩子错觉自己有心理问题,当孩子告诉我时,我回答她的是一句---你不可能有心理问题,只是你想要的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让你感到失去了自信。后来在孩子的强烈要求下,还是去做了几次心理辅导,但每次辅导回来,我都会和她聊天,分析她的想法,她想要什么,她纠结的点在哪儿。唯独反对她说自己有心理问题。坚定告诉她,心理没问题,只是对自己高要求无法实现产生的焦虑罢了。多年后,现在谈起这事,她会说当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在人们眼中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提心理这个词也越来越平凡了,医院开心理咨询科,学校开心理咨询室,教师心理学拿证上岗,无处不把调皮捣蛋和心理问题进行挂钩,无<span>异</span>于天天给孩子敲一个烙印,敲多了,孩子接受了,那这标签就贴上了,一旦贴上,估计一辈子都很难揭掉了。</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在孩子当中,家庭环境、学业水平、家长期盼、网络诱惑等等,都会给孩子带来心态上的落差,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里活动,焦虑不安、自信缺失现象越来越多,但千万要切记,别用心理问题这个大词来统一定义这些情况,否则无疑会给孩子带来多重烙印,而认为自己就是有心理问题,当最终刺破这个气球时,心态的崩塌将会走向无法收拾。</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