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黎平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县;全县辖3个街道、14个镇、9个乡;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57.72万人。</p> <p class="ql-block">黎平会议会址,位于黎平县德凤镇二郎坡52号,是一座清代的古代建筑物。1934年12月18日,红军长征途中,在黎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全会,全会决定了红军战略转变,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开启红军走向胜利的序幕;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黎平中央红军驻地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兑换处旧址。</p> <p class="ql-block">黎平中央红军驻地旧址;黎平博古住处。</p> <p class="ql-block">天生桥,位于黎平县高屯镇境内,距黎平县城16公里。该桥雄伟壮观,构造精致,其拱孤之浑圆,拱面之光洁,拱顶岩层之规整,皆若机械所为。据实测,桥宽118米,拱跨138米,拱高36.6米,拱顶岩层厚40米。</p> <p class="ql-block">桥顶及周边植被群落完整,生长着35种乔木,以及种类繁多的灌木、藤本及草本,或生于悬崖、桥顶及河畔,或攀干、树叶之间。林间崖畔,栖息八哥、画眉等数十种珍禽。</p> <p class="ql-block">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境内,全寨共有1468户,6000余人,其中原住居民的99.5%都是苗族,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被号称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p> <p class="ql-block">每日上、下午各一场欢迎贵宾入寨,欢迎会。</p> <p class="ql-block">一号风雨桥,又叫哿嗡僦,因苗语中“嗡”为“龙”,故有“头桥”,即第一座桥的含义,汉译名为“龙潭桥”。</p> <p class="ql-block">二号风雨桥“嘎铥僦”,苗语中意为“螃蟹”。这座桥不仅是连接苗寨内外的便捷通道,也是游客们的集合点。</p> <p class="ql-block">三号风雨桥“僦哟妃”,又被称为“游方桥”或“情人桥”。游方在苗语中意为青年男女用情歌对唱的方式进行感情交流,这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镇远古城,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境内,占地3.1平方千米,古城有八大会馆、四洞、八祠、九庙、十二码头与府卫古城垣,吴王洞、四宫殿,古井、古戏楼等名胜古迹近200多处;2020年被评为国家5A景区。</p> <p class="ql-block"> 祝圣桥,原名㵲溪桥,又名老大桥,横跨㵲阳河,是滇黔古驿道上的重要通道;它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始建,经历多次坍塌重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复建完工,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增建魁星楼,于20世纪80年代停止通车运营;</p><p class="ql-block"> 祝圣桥东起峡街,西至顺城街,长135米,宽8.5米,高14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龙洞,位于镇远县中和山上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集佛教、道教、儒家文化和会馆建筑于一体,被誉为“南方悬空寺”和“世界贴崖古建筑园林”。其建筑依山傍水,融合多种工艺,是中国宗教和谐共存的典范,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镇远博物馆,位于镇远古镇中,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展厅面积3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镇远,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生活。五千年前,两支苗族先民从中原徙居至此,与本土民族逐步融为一体。先秦时期,镇远属夜郎故地,楚将庄豪循沅江伐夜郎,夜郎及苗族部落归附,镇远被列为楚国黔中部郡的范畴。从此,镇远逐渐被纳入了历代王朝的行政管理。曾经一度在“树其酋长,使之镇抚”的“羁縻”政策下接受朝廷的统治。</p> <p class="ql-block">镇远古城历史久远,是古代中原连接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通道和水陆要冲,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设建置,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属武陵郡无阳县地,至今已22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剑齿象牙化石</p><p class="ql-block">剑齿象动物,广义上为“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主要代表种。</p> <p class="ql-block">镇远,宋、元以前,虽有州、府、县,但地属蕃部,仅以名号相羁縻。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镇远从湖广改隶贵州,并成为贵州建“省”之初的八府之一,作为“滇楚锁钥”的镇远,在贵州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清代镇远县城图。</p> <p class="ql-block">黔东南第一任州长——王德安,为1980年版第四套人民币,壹角人民币左侧人物。</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镇远为水陆交通要冲,是连接中原与西南边陲的军事重镇,是历代政权入主云贵高原的黔东要塞、滇楚锁钥,为兵家必争之地。史书载:“欲通云贵,先守镇远”。到了明清朝,军旅浩荡已成为黔省一冠,曾经战旗云集,威镇远方。</p> <p class="ql-block">潘氏大刀(清)</p><p class="ql-block">大刀原为竹坪潘家祖传,习武之用。刀柄与刀刃连在一起铸造,通长240cm。刀柄长170cm,直径5cm。刀刃长70cm,刀宽24cm。</p> <p class="ql-block">铁剑</p><p class="ql-block">铁剑由剑柄、剑身组成,剑柄与剑身连接处为弧形护手。</p> <p class="ql-block">《明史》载:“贵州为内地,当自镇远始矣。”明清时期,镇远驻军的大量军需,使无数商人涌入镇远,舟车辐辏,会馆云集,文教兴盛,享有“西南一大都会”之誉,成为湘西和整个贵州的商品集散地,“万里梯航分道去”,描绘了一幅云贵高原上的“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上左:昔日的头牌河段,白帆常扬。</p><p class="ql-block">上右:始建于1944年的镇远新大桥。</p><p class="ql-block">下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㵲阳河畔的纤夫。</p><p class="ql-block">下右:人来人往的集市。</p> <p class="ql-block">四大商行印章</p><p class="ql-block">四大商行即泰昌鑫行,义盛隆行,裕盛老行,裕盛荣行。</p> <p class="ql-block">镇远,乃湘黔咽喉要道和水路交通要冲,成为一些重要历史人物通向大西南的必经之地。镇远,也是古代中原沟通东南亚国家的水路关卡,物埠地丰,人杰地灵,历史上涌出了不少在黔东、贵州乃至全国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这里所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也颇具影响,不乏世人叹为观止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古城镇远,沉积了众多历史文明痕迹。“武陵源中歌舞地”,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相辉映。两千多年以来,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仕这里按触碰撞、和谐交融;中原、江南、江西、两湖、巴蜀、闽粤等诸种地域文化“盆景式”移植这里;西方传教人士接踵而来,儒学大师、禅宗诸子、云游道人、神甫牧师,竞相在镇远营造殿堂,各路“神仙”汇聚于此,儒、释、道、俗四教共生共融。</p> <p class="ql-block">镇远古城夜景。</p> <p class="ql-block">铜仁市,全市辖2个市辖区、8个县;总面积18003平方千米;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21.37万人。</p> <p class="ql-block">梵净山,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572米,位于铜仁市的江囗、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是中国南方最早从海洋抬升为陆地的地方之一,距今约14亿年;国家5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因为风、水、生物等岩石的破坏提供了物质条件,也在不断改变着山岩表面的形态,最终形成蘑菇石,是梵净山标志性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万名洞得名的缘由有两种说法。一说:当年,数万善捐资建梵净佛山四方通道和古佛道场,碑刻于此,故称“万名洞”。另说:来金顶朝拜的信众,常将刻有自己名字的小石片投入万名洞中以求赐福,经年累月,积下万千姓名石片,遂得名“万名洞”。</p> <p class="ql-block">梵净山燃灯殿,是梵净山老金顶的古佛殿,供奉燃灯古佛(过去佛),与释迦殿(现在佛)、弥勒殿(未来佛)共同构成梵净山三世佛道场,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迹。</p> <p class="ql-block">睫毛萼杜鹃,属杜鹃花科;灌木,高1~2米。</p> <p class="ql-block"> 万卷经书</p><p class="ql-block"> 相传唐僧玄奘西天取经归来,曾专程到梵净山拜谒弥勒大佛。由于白龙马偶失前蹄,撒下一叠经书,经书落地生根,成就了今天的梵净山一绝:万卷经书。</p> <p class="ql-block">老鹰岩</p><p class="ql-block">山巅一方巨石矗立,形状像一只神情严视、展翅欲飞的天鹰,俨然是梵净山忠实而威严的卫土。</p> <p class="ql-block"> 翻天印</p><p class="ql-block"> 这处山崖的顶端平铺着一面石台,一块巨石恰如一方巨印倒置于平台之上,人称“翻天印”。自古便有仕途求官之人为祈如愿,在此叩拜。</p> <p class="ql-block">海拔2336米。山峰拔地而起,垂直高差达百米,山峰的上半部一分为二,由天桥连接。两边各建一庙,一边供奉释边佛,一边供奉弥勒佛。晨间红云瑞气常绕四周,人称红云金顶。</p> <p class="ql-block">承恩寺,俗名上茶殿,是梵净山弥勒道场的主寺庙。寺庙原名通明殿,供奉通体光明的弥勒菩萨而得名。后毁于战乱。明万历46年,神宗皇帝敕建时更名为报恩寺。明清初年,更名为承恩寺。明清两朝皇家都敕封它为“古佛道场”的“镇山之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