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随拍】城镇化领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路与重点(二)(转载)

秋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声明:此文为网络转载,以飨读者,特此声明!</span></p> <p class="ql-block">  (接上期)</p><p class="ql-block"> 三、我国城镇化领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举措</p><p class="ql-block"> (一)推进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和城市适老化改造</p><p class="ql-block"> 城市适老化改造既是适应老年人生活需求,也有助于拉动投资。要持续推进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中心,以生活场景的系统化改造提升为重要理念,推动多层次适老化改造,不断提高面向老年人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和技术水平。</p><p class="ql-block"> 一是城市层面的适老化改造。以老年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流动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养老设施和医疗资源的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设计,系统性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交通系统的适老化水平。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构建便捷、安全、舒适的城市养老环境,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适老化城市空间。</p><p class="ql-block"> 二是社区和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改造。坚持因地制宜,按照“小切口、小投入、灵动便捷、适用好用”的思路,推进适老化且无障碍的公共活动场所、通道及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文化、体育、娱乐等功能场所及就餐设施。近期重点实施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工程,提供集餐饮、娱乐、康复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同步推进老年活动中心、老年食堂等设施建设,切实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生活需求。</p><p class="ql-block"> 三是室内环境的适老化改造。统筹老旧小区改造和室内适老化改造,优化室内空间设计,融入信息化、智能化养老服务设施,通过智能设备与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实现老年人在家即可享受便捷的医疗诊断服务,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居家安全与健康。推进农村老人居家室内环境的适老化改造。</p><p class="ql-block"> (二)推动开展积极应对老龄化区域和城市试点</p><p class="ql-block"> 基于我国区域间老龄化进程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异,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的空间布局优化与政策供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路径。</p><p class="ql-block"> 一是建议在东北三省全域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改革试点。针对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深、速度快的特征,率先开展应对老龄化试点示范,重点探索建立延缓老龄化进程、提升老年生活质量的系统性政策框架,包括人口政策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等机制安排,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p><p class="ql-block"> 二是深化区域协同养老机制建设。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建立健全跨区域养老协同发展机制。重点推动中心城市与外围区域养老合作,完善异地养老医保结算、养老服务补贴衔接等配套政策,推动中心城市优质养老资源向周边地区梯度转移和延伸布局,构建区域养老资源共享网络。建立区域间养老服务标准互认机制,促进养老服务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p><p class="ql-block"> 三是完善候鸟式养老支持政策。针对季节性迁移养老群体,健全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关系的转移接续机制。探索建立“飞出地”与“飞入地”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完善候鸟式养老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促进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制定候鸟式养老服务规范,建立服务质量评估体系,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构建适应人口流动特征的跨区域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p><p class="ql-block"> (三)以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推动赋能养老服务</p><p class="ql-block"> 当前,我国老龄化进程与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历史性交汇的特征比较明显,这一独特国情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广泛应用,特别是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深度融合,正在深刻重塑传统养老模式,优化养老资源配置,显著提升我国应对老龄化的能力。因此,需系统谋划、进一步发挥数字化对老龄化的赋能效应。</p><p class="ql-block"> 一是加强智慧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等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健康养老领域的融合应用。构建智能养老大数据平台,集成智能监测终端、可穿戴设备、环境感知系统等技术模块,实现居家养老安全预警、健康监测等功能的智能化升级。同步推进智慧养老社区标准化建设,打造示范性应用场景。</p><p class="ql-block"> 二是构建智能照护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护理机器人、智能辅具等产品,重点解决失能老人家庭照护难题,降低养老服务成本。借鉴国际经验,开发适老化数字服务产品,拓展ICT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在居家安全监测、远程医疗、智能出行等场景应用,普及心率、睡眠监测等智慧穿戴设备等。建立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长效机制,缩小区域间数字鸿沟,提升养老服务可及性。</p><p class="ql-block"> 三是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建立智慧养老标准体系,实现服务流程的数字化重构。通过标准化管理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优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效率,构建全流程可追溯的智慧养老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同步完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确保智慧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 (四)补齐农村养老设施和服务短板</p><p class="ql-block"> 提升农村养老条件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当务之急,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p><p class="ql-block"> 一是完善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程。实施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行动,增加护理型床位供给。建设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在乡镇层面建设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在行政村设立养老服务站点。利用闲置校舍、集体用房等资源,改造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室等服务场所,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p><p class="ql-block"> 二是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发展居家上门服务,为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护理、助浴、助餐等服务。探索“集中居住+互助服务”的新型农村养老模式。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开发适合农村的智慧养老服务。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定期探访制度,实现关爱服务全覆盖。</p><p class="ql-block"> 三是健全保障支持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扩大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减轻失能老人家庭负担。鼓励发展农村养老产业,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培育农村养老志愿服务组织。</p><p class="ql-block"> 四是营造尊老敬老社会氛围。将孝亲敬老纳入村规民约,开展“好媳妇”“好儿女”评选。组织适合老年人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老年教育,开办老年大学教学点。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建立老年人权益保障机制。</p> 记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