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烙印丨曹欢书法篆刻作品入藏四川郭沫若故居

懷川融媒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沿着习主席的足迹<br></b><b style="color: inherit;">走好新时代长征路</b></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b>  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定舵把航,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b></h5> <h5>  <b>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强调: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人民军队,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b></h5> <h5>  <b>1949年6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郭沫若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b></h5> <h5>  <b>2013年5月,焦作市政协原副主席王天顺同志(中)与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者、焦作市城乡建设局原局长高登云同志(左一)在中国实力派馆藏篆刻名家曹欢老师的陪同下一起参观焦作奔牛中国印艺术馆!</b></h5><h5><b>  王天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b></h5> <h5><b>  为纪念郭沫若同志诞辰133周年,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缅怀一代文豪,凝聚前行力量,近日,中国实力派馆藏篆刻名家曹欢,向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创作了书法篆刻作品《孺子牛、老黄牛、拓荒牛,三牛精神》,以此来缅怀一代文豪。此次捐赠活动,对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文化名市”建设、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b></h5> <h5><b>  1942年8月,郭沫若又赞颂水牛“身上皮肤似铁,胸中胆量无涯。由来锻炼不争差,哪怕风吹雨打!”《牧童与水牛唱和》1944年12月,他为龚孟贤画册作诗《题水牛画册》:“任劳兼任怨,努力事耕耘。谁解牺牲意,还当问此君。”</b></h5><h5><b> 在郭沫若的眼中,水牛是中国的“国兽”,凝聚了中国人民的一切优良品质,意志坚强,坚韧不拔,不畏牺牲。中华民族似牛的精神。<br> 这不禁使人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31日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提出的“三牛”精神,号召大家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赋予藏家一种仪式感</b></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乐山郭沫若故居<br></b><b>颁发的收藏证书</b></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 中国实力派馆藏篆刻名家曹欢先生在奔牛中国印艺术馆创作</b></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 自郭沫若以金石之笔融文史哲思入印,开近代篆刻新境;今曹欢承其文脉,以刀为笔、以石为纸,于朱白虚实间别创一格,堪称当代篆刻一绝,续千年印学之风华。</b><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乐山郭沫若故居大门 </b></h5><h5><b> 乐山郭沫若故居是郭沫若诞生和少年时代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是一座由四进三个天井和一个后花园组成的穿斗木结构小青瓦平房。郭沫若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占地面积3525平方米,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有大小房间36间,集居室、商铺、家塾、园林于一体,至今保留着古朴风貌,后花园中,有郭沫若四岁半时接受启蒙教育的“绥山山馆”家塾。</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郭沫若诞生室</b></h5><h5> <b> 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自幼聪慧,4岁半上私壑,7岁能背《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等,显露出过人的才华。<br></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绥山山馆</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传家处事联</b></h5><h5><b> 二进、三进陪房为郭沫若诞生之处所及与张琼华结婚时的洞房,其父母居室及厨房酒房亦在此。后院为绥山山馆及花园,是郭沫若幼年启蒙的地方。</b></h5> <h5><b>  故居的正门楣上“贞寿之门”大匾,于1980年恢复时由罗孟汀手书。临街商业店铺,取字“郭鸣兴达”号,寓兴旺发达之意。二进横匾“汾阳世第”,意郭氏为唐汾阳王郭子仪后裔。</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郭沫若纪念馆大门</b></h5><h5><b> 郭沫若纪念馆建成于2012年10月。工程建设布展总投资3863万元,占地面积2344㎡,建筑面积3698㎡,陈列布展面积2200㎡。郭沫若纪念馆以抽象传意表达传统川西民间的建筑意象氛围为设计理念,以场景雕塑、多媒体、动漫等展陈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郭沫若在文学艺术、历史考古、思想文化、科学教育、社会活动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及其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郭沫若书法碑廊</b></h5> <h5>   <b>郭沫若故居1980年修复并对外开放,同年7月,郭沫若故居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和1995年,郭沫若故居先后被列为四川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命名为四川省省级科普教育基地,7月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8月被授予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11月被命名为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7年5月被命名为第二批“四川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2018年9月被命名为四川省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11月被命名为四川省廉洁文化基地。2019年12月被命名为第八批“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20年11月被命名为第八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2021年4月被命名为四川省首批中小学红色研学实践基地。</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化苑大门 </b></h5><h5><b> 沫若文化苑建成于2012年10月,工程总投资1980万元,占地面积22266㎡,建筑面积1732㎡,是沫若文化主题公园,乐山郭沫若故居和郭沫若纪念馆内涵和外延的补充。</b></h5> <h5>  <b>沫若文化苑沫若文化主题公园,是郭沫若故居和郭沫若纪念馆内涵和外延的补充。</b></h5> <h5><p></p><p></p><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郭沫若文化苑</b></span></p><b> 沫若文化苑定位于市民公益性文化公园,园内点缀收集文物,展现地方乡土文化。植物配置以郭沫若生平不同时期所在地的典型植物为元素,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通过季相设计,营造四季有景、层次丰富、景致宜人的公园环境。</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郭沫若书法艺术馆</b></h5> <h5>  <b>沫若书法艺术馆主要展示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在二十世纪汉字写史方面的重大贡献,以及独树一帜的“郭体”书法艺术风格的萌芽、形成、确立的发展演变轨迹,突出郭沫若作为“二十世纪文人书法典范”的重要地位和艺术魅力。</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坛巨匠 蜀中人物</b></h5><h5> <b>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郭沫若与父母兄姐摄于沙湾旧居</b><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1910年,18岁上中学时的郭沫若 摄于乐山。</b></h5><h5><b>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b></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  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攻读五年,与师生合影,二排左二郭沫若 </b></span></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 1914年赴日本留学,进入九州帝国大学学习医学,期间还参加了京都帝国大学的文科课程。</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18年摄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b></h5> <h5>  <b>1919年“五四运动”时,郭沫若在日本与留日同学成立“夏社”,编写揭露日本扩张主义行径的文章,自费油印散发宣传,郭沫若(前中)与同学合影。 </b></h5><h5><b>  1918年,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卖国条约"二十一条";1919年5月,与留日学生响应"五四运动"。</b></h5> <h5>  <b>1921年6月,在日本成立《创造社》,由郭沫若(中)、郁达夫(右)、成仿吾(左)等人组成。图为1923年在上海合影。 </b></h5><h5><b>  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一起创办了文学社团"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等刊物,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也是第一位公开打出“无产阶级文学的革命旗帜”。</b></h5> <h5><b>  1926年,经瞿秋白推荐,郭沫若任广东大学文学院学长;应毛泽东邀请,郭沫若为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br>  </b><b> 经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推荐,1926年3月至7月任广东大学文学院学长。</b></h5> <h5>  <b>1926年春郭沫若与创造社同仁在广州合影,左起:王独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b></h5> <h5>  <b>广东大学东讲堂。郭沫若多次在此演讲,鼓励学生投身工农、组织工农、促进出师北伐。 </b></h5><h5><b>  应毛泽东邀请,为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b></h5> <h5>  <b>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郭沫若讲授文学革命。 </b></h5><h5><b>  北伐战争期间,郭沫若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宣传科长、总政治部少将副主任、中将副主任,与主任邓演达带领政治部成员从广州出发,经韶关、长沙、汨罗、湖北崇阳,参加了攻打武昌的血战。</b></h5> <h5><p></p><div><b> </b></div> </h5><h5><b> 1927年春,郭沫若(前左二)在南昌与第二军副党代表李富春(前右一)、第三军党代表朱克靖(前右二)、第六军副党代表林伯渠(后左三)、总政治部秘书李一氓(后左二)等人合影。<br></b><b> 1927年3月,蒋介石的反革命行径让郭沫若看到了国民党内部的危机,他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声讨“蒋介石背叛革命、背叛民族,背叛国家"的罪行。这篇一万余字的革命檄文,摆事实、讲道理,以无可辨驳的铁证,把蒋介石驳得体无完肤。</b></h5><p></p> <h5>  <b>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困居在市川须和田这所普通宅院中,为科学把握中国未来发展方向,对中国古代社会史进行具有开拓性的研究。</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郭沫若在日本时拍的全家福</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郭沫若从日本秘密归国前的全家合影</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37年冬摄于广 州</b></h5> <h5>  <b>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沫若当月回国参加抗日战争。</b></h5> <h5>  <b>1937年8月,郭沫若(中)、田汉、夏衍与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合影。 <br>  他与党组织接上关系,主办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时报》,组织战地服务团赴前线慰问部队。</b><br></h5> <h5><b>  1938年郭沫若与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在汉口火车站。</b><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1938年郭沫若、于立群在婚礼上宣读誓言。</b></h5> <h5>  <b>  1938年4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正式成立,郭沫若(右三)与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右二)等合影。 <br>  为了统一战线工作,郭沫若以无党派人士参政,而以化名交纳党费,一直到1958年国泰民安,毛主席、周总理才同意郭沫若以重新入党的方式,公开了郭沫若的中共党员身份。因此可以说,郭沫若是我党隐蔽战线一位对党忠诚、意志坚定的战士。 <br>  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成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席团成员。</b><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郭沫若与于立群生育六个子女</b></h5> <h5>  <b>文化工作委员会和日本反战革命同盟朋友们庆祝郭沫若五十诞辰送给郭沫若(中)的巨笔</b></h5> <h5>  <b>1944年郭沫若写出《甲申三百年祭》,总结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夺取政权后,因腐败失去政权的教训。毛主席写信给郭沫若以高度赞扬,把此文列入全党学习文件。 </b></h5><h5><b>  发表《甲申三百年祭》,全面总结了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夺取政权后由腐败而丢失政权的惨痛教训,毛主席亲自写信高度赞扬,并把此书列为全党学习整风文件。</b></h5> <h5>  <b>1945年,在重庆的一个秋日午后,毛泽东走下飞机,收到重庆各界的热烈欢迎。郭沫若此时感到,<span style="color: inherit;">毛泽东在重庆不能没有一块手表。</span></b><b style="color: inherit;">一块欧米茄手表从郭沫若手中转到了毛泽东的手中。</b></h5> <h5>  <b>1946年10月,郭沫若与周恩来、李维汉在上海中共办事处门前合影.</b></h5> <h5>  <b>这块看似普通的手表,却在此后的31年里,成为了毛泽东最为珍视的私人物品之一。即便表盘磨损、表带破旧,即便身边人多次劝说更换,即便有人赠送更为名贵的金表,毛泽东始终坚持戴着这块旧表。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手表的故事,更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见证。</b></h5> <h5><b>  重庆谈判期间,郭沫若送给毛泽东的“欧米茄”手表。</b></h5> <h5>  <b>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入北平。这是毛泽东同前来迎接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其他民主人士在西苑机场合影。左起:沈钧儒、朱德、董必武、李济深、陈其瑗、郭沫若、黄炎培、毛泽东、林伯渠、马叙伦。</b></h5> <h5>  <b>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委会成立,郭沫若任副主任,分工执笔起草宣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郭沫若(中排右三)等合影。</b></h5> <h5>  <b>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和郭沫若(右)在开国大典上。</b></h5> <h5><b>  1949年10月19日,毛泽东主席任命郭沫若为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br>  </b><b> 郭沫若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全国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等职。中国共产党九届、十届中央委员。</b></h5> <h5><b>  1950年6月1日,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在北京开幕,毛主席、周总理、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同代表合影。</b></h5><h5><b>   与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交往密切,毛主席有时请郭沫若为其润色诗词。</b></h5><p class="ql-block"><br></p> <h5>  <b>1953年2月1日,郭沫若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四次会议开幕式上作《关于世界人民和平大会的经过和成就报告》。图为周恩来、邓小平与郭沫若一起交换对这篇报告文本的意见。</b></h5> <h5>  <b>1954年9月和12月,郭沫若分别当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同郭沫若交谈。</b></h5> <h5>  <b>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建校,郭沫若任校长。图为1958年,校领导在开学典礼上。前坐者左起:郁文、郭沫若、华罗庚、严济慈。</b></h5> <h5>  <b>1962年深秋,郭沫若在福建泉州、厦门一带考察郑成功收复台湾史迹,写出电影剧本《郑成功》。 </b></h5><h5><b>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为曹操翻案,创作了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还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郑成功》等。</b></h5> <h5>   <b>1957年11月,郭沫若(左一)和宋庆龄(右二)、邓小平(左二)、乌兰夫(右一),参加毛主席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参加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b></h5> <h5>  <b>1958年春,郭沫若(左二)陪同毛主席参观中国科学院的科研成果展览。</b></h5> <h5><b>  1961年春,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及子女在海口市留影。</b></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b>  1964年8月,北京科学讨论会期间郭沫若与毛泽东交谈。</b><br></h5><h5> <b> 协助周总理开展外交活动。仅七十年代就接见外宾600多次。他出访多个国家,被多国授予科学院院士或名誉院士。<br></b></h5> <h5>  <b>领导考古。六十年代现场指导河北满城汉墓挖掘,出土金缕玉衣等,列为考古界大事件。七十年代,指导研究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后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b></h5> <h5><b>  1971年10月5日,周总理、郭沫若接见来京访问的美国朋友。(照片局部)</b></h5> <h5>  <b>1972年9月28日,郭沫若陪同日本首相田中参观北京故宫。为中日建交作出了突出贡献。</b></h5> <h5><b> 1976年初夏,邓颖超到家看望郭沫若。</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会场</b></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1978年3月18日,86岁的郭沫若抱病参加全国科学大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在开幕式上,华国锋主席走到郭沫若院长身边,提醒他可以退席,早点回去休息,3个月后病逝北京医院。</b></p> <h5>  <b>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处处透射出一种“文”的气息,宠万端于胸中,幻化出千种思绪,从笔端涓涓流出,生成与他诗、文、史种种学问修养相融合的化境,以书法的外化形式展现给读者。</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郭沫若题写的“中国银行”</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郭沫若部分著译作品</b></h5> <h5>  <b>郭沫若这一生为新中国奉献了太多,付出了太多,在五四运动之后,郭沫若在文学,诗歌,古籍等其他的方面取得非常多的成就。邓小平曾经这样评价郭沫若先生: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创作的历史剧,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b></h5> <h5>  <b>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因患肺炎医治无效逝世。天安门广场、新华门、外交部全天下半旗致哀。中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追悼大会,邓小平致悼词。</b></h5><h5> <b> 6月18日天安门广场、新华门、外交部全天降半旗致哀。中央高规格悼念郭沫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追悼大会,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词,高度评价:"郭沫若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是全国人民,特别是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b></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1978年6月的一个炎炎夏日,北京城仿佛被置于巨大的火炉之中,热浪滚滚。正是在这滚烫的日子里,一场庄重而肃穆的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为的是送别文学巨匠郭沫若先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画面中,他安详地躺在由鲜花与绿叶编织的“自然之床”上,仿佛是大自然本身在给予他最后的拥抱与慰藉。那覆盖其身的洁白被褥,犹如其一生纯洁无瑕的象征,静静诉说着他的高尚情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他身着一套经典的黑色中山装,尽管生前的疾病已悄然夺走了他的丰腴与浓密的发丝,但此刻的他面容却出奇地平和,仿佛已然超脱尘世,抵达了心灵的宁静彼岸。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华老和叶老等人的手臂上缠着黑纱,他们的神情肃穆,步伐沉重,从郭沫若先生的遗体旁缓缓走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这一年,郭沫若先生整整86岁,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年龄已经算是高寿了,然而对郭沫若来说,他原本可以活到九十多岁的。</b></p>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郭沫若骨灰飞洒任务的飞行任务书</b></h5><div><b> </b></div><h5> <b>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6岁,生前曾将15万元捐赠国家,中央决定在中国科技大学设立"郭沫若奖学金”,根据郭沫若的生前遗愿,病逝后他的遗体进行了病理解剖,火化后骨灰撒山西大寨农田。</b></h5> <h5>  <b>1978年6月12日,现代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古文字学家、翻译家郭沫若与世长辞。他是诗人、是学者,更是战士。他把一生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祖国和人民,人们称他为天幕中一颗光芒四射的“文曲星”。</b></h5> <h5>  <b>我倒有点喜欢一零一这个数字,因为它似乎象征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里有“既济、未济”的味道,完了又没有完。 </b></h5><h5><b> ——郭沫若《百花齐放·后记》</b></h5> <h5><b>主 编:刘 超<br></b><b>责 编:王 扬<br></b><b>顾 问:王 磊<br></b><b>统 筹:侯金龙<br></b><b>策 划:许来伟<br></b><b>校 对:赵文培<br></b><b>审 核:王晓明<br></b><b>编 辑:范蓉芳<br></b><b>单 位:怀川融媒体中心</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