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杯”大合唱

巧克力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激昂的旋律在胜利会场礼堂内响起,当数千名石油工人同声高歌,那震颤人心的声浪,仿佛是黄河在咆哮,诉说着一代石油人的热血与情怀。这就是“黄河杯”大合唱,一场持续十年的文化盛宴,一首镌刻在胜利人记忆中的精神史诗。</p><p class="ql-block"> 作为“黄河杯”大合唱的组织者之一,原胜利油田文工团团长张建东为我们回忆了那段往事。</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建东(原胜利油田文工团团长):“1987年,当时我在胜利油田工会文宣部,和油田文联副主席王忆惠商量着,怎么能把油田的文化艺术工作再往前推一推,能引起油田领导和职工的兴趣,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想,小活动肯定不行,就要搞大一点,就想起了大合唱。大合唱规定人数大概是 30~60人,每个二级单位都可以报名参加。因为是第一次搞,心里没数到底能够发动到什么程度?记得参与最多的一次大概是41家单位参加。合唱有必唱歌曲,有选唱歌曲,大多数内容都是歌颂党、歌颂油田、赞美石油的。”</p><p class="ql-block"> 这个以大合唱为载体的创意,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成为凝聚40万石油工人精神的纽带。1987年十月,首届“黄河杯”惊艳登场,豪情满怀的歌曲在礼堂中激荡,唱响胜利人对党和国家的忠诚。</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建东:“大单位比较厉害,像胜采、集输、钻井、供应这几个单位特别重视,人也比较多。各单位一般会邀请音乐艺术上有造诣、合唱指挥方面有造诣的专家、顶尖人物来指导。合唱的评委都是专家一类的,我们负责邀请和组织。”</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份演唱者收藏的珍贵资料——“黄河杯”合唱歌曲10首,由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宣传部、胜利石油管理局工会印发,其中有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学习雷锋好榜样》《歌唱祖国》《我为祖国献石油》《党啊亲爱的妈妈》《我的祖国》《踏着铁人脚步走》《咱们工人有力量》《石油工人硬骨头》。据张建东回忆,实际比赛中的曲目更丰富。</p><p class="ql-block"> 1987年10月16日,油田工会组织的胜利油田首届“黄河杯”职工歌咏大赛圆满闭幕。胜采指挥部力战群雄,捧走“黄河杯”。石油部副部长、油田指挥李敬,山东省副省长、油田党委书记李晔观看了比赛。文化部原副部长、著名表演艺术家吴雪为比赛特邀评委,著名画家李琦挥笔写就了“黄河在咆哮”五个大字,赠送给歌咏大会。</p><p class="ql-block"> “黄河杯”的舞台上,永不落幕的是震撼人心的故事,至今让张建东感慨万千。职工们对集体荣誉的执著追求,正是“黄河杯”精神的生动写照。大合唱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优良传统的生动课堂。</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建东:“比赛一届比一届好。我记得有一次,集输公司书记李铁林,住着院。本来不让他来了,他为了比赛,拔掉针头坚持上台演出。台阶很高,他不小心掉下来又爬上去唱,大家都被感动了。”</p><p class="ql-block"> 各单位职工的演绎百花齐放、各有高招、难分胜负。胜采工会于思玉那声震全场的号子,成为合唱中的点睛之笔,连电影《创业》演员张连文来油田演出时都自叹弗如。这些来自基层的艺术火花,让“黄河杯”的舞台绽放出别样光彩。</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建东:“胜采工会的于思玉喊号子,电影《创业》里的演员张连文都喊不过他,模仿不了,那种石油工人的感情必须到位。像这样的表演就很给合唱添彩,艺术的火花不知道何时就从哪里冒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有领唱、合唱乃至多声部混声合唱、舞蹈伴唱等,表现形式很丰富。”</p><p class="ql-block"> 领导干部的深度参与,促进了“黄河杯”干群同心、共唱心声,也繁荣了基层文娱活动。张建东回忆道,获得过优秀指挥奖的处级以上干部达数十个。</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建东:“那时表演大合唱,要求单位必须有一位领导干部用3分钟把整个单位两年来的成绩、进步讲出来。每一个合唱团如果有领导当指挥就加分。领导班子起码有5人以上要参加,这样能带领、支持大家搞好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领导们也是很刻苦地回家对着镜子练指挥。我们还设立了单项奖,有优秀指挥奖、优秀演唱奖好多种。</p><p class="ql-block"> 1997年香港回归,牟书令自己作词写了一首《回归》,这基本上是必唱歌曲。陆人杰写的《井架屹立黄河口》直到现在还有人唱。”</p><p class="ql-block"> “黄河杯”深入人心、影响巨大。每到决赛之夜,胜利油田的家属区万人空巷。潍坊、淄博的观众也能通过电视同步感受现场的热烈氛围。家家户户的电视机前,挤满了跟着节奏哼唱的胜利人。这种全民参与的盛况,让“黄河杯”成为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 张建东记得,当年康世恩副总理也亲临过决赛现场。李双江、韩红、金铁霖、王铁锤等艺术家的参与评审,更让“黄河杯”的艺术水准达到了专业高度。在第二届“黄河杯”结束后,歌唱家马玉涛说:“在我40年歌唱生涯中,这是很难忘的一次!” </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建东:“当时会场很热闹,礼堂里头满满的。参加合唱比赛的单位可以来一部分人,其他的人就往里进。看不住门,根本把不住。不光是礼堂里是这样,那时候家家户户到比赛那天晚上全在家里看决赛,咱们电视台直播,覆盖率很厉害,潍坊、淄博也能收到。每个人都关心这个事情。决赛的时候就是从下午开始比一直到凌晨,大家也都坚持到最后,观众没有走的,等着出结果。现场掌声不断。李双江、马玉涛、韩红都来当过评委。评价都很高,说全国都很少有这么大声势、水平这么高的合唱。”</p><p class="ql-block"> “黄河杯”赛出了胜利人的真与爱,赛出了团结、求实、开拓、奋斗的精神。催人奋进、昂扬向上的歌曲,唱出石油工人的心声。职工们喜爱这种形式、风格和内容的“文化”。集体荣誉感也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建东:“挺有意义的,起码集体荣誉感增强,让大家增强凝聚力了。每次比赛后,欢迎队伍欢迎参赛者载誉归来。鞭炮准备好了,圆桌饭准备好了,锣鼓敲着,真感人。</p><p class="ql-block"> 黄河杯大合唱影响力那么大,跟那个时代大家都很支持,都是积极努力向上的氛围是分不开的。对生产有利,集体主义精神,爱岗敬业、爱单位的凝聚力这些都体现出来了,这种精神力量很重要。黄河杯当时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好多单位都来学习怎么组织的。”</p><p class="ql-block"> 1997年6月21日晚,胜利油田第六届“黄河杯”职工歌咏大赛在胜利会场落下帷幕,这也是两年一次的“黄河杯”职工歌咏大赛的最后一届,主题是“庆七一、迎回归”。40万胜利人群情振奋,大赛规模空前,把胜利人的喜悦和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届大赛参赛队员超过2600人,涉及33个二级单位,是一次有相当高艺术水准的合唱比赛。评委称赞胜利油田职工政治素质好,演唱水平高,精神面貌蓬勃向上。当晚的决赛进行到深夜12点,为“黄河杯”画上了圆满句号。最后一届有11家单位的合唱团一等奖,有12家单位获得二等奖,每位参与者都沉浸在自豪和幸福的旋律里。</p><p class="ql-block"> 黄河滔滔,奔涌不息。“黄河杯”大合唱虽已成为历史,但那些激昂的旋律、热烈的场景、感人的故事,永远回荡在大家心中。歌声中传递的团结向上、积极阳光的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了油田人的血脉。如今,张建东依然活跃在油田退休职工的合唱团中,他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合奏《油田春潮》正是对美好岁月的深情续写。</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在今天重温那些熟悉的红色旋律,仿佛又看到了万紫千红的礼堂内外,黄河在咆哮、在歌唱、在激励着一代代胜利人奋勇前行、谱写新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