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为生长、养我的上海地域,了解它的过去,闵行博物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闵行博物馆(闵行区博物馆)是位于中国上海市闵行区的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呈现地域历史、文化及器物艺术。走进闵行博物馆,现代化的建筑风格映入眼帘,入口处的蓝色横幅和装饰显得格外庄重,周围绿化的点缀让整个氛围更加和谐。晴朗的天气下,这里仿佛在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古上海曾属楚地,“楚风烈”是闵博短期展览,能够让我们了解一段楚国在安徽段的辉煌。步入展厅,一面墙上的金色汉字“楚风烈”格外醒目,下方的小字“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则进一步揭示了展览的主题。展厅内,中央的青铜器展品吸引了众多目光,两侧雕刻精美的青铜柱和背景墙上的云纹图案,共同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参观者们或拍照,或交谈,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这段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楚国,一个崛起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南方强国,又称荆、荆楚、楚蛮。其先祖在周成王时被封于江汉之间,历经八百年图治,人口众多,军力强盛,疆域广阔,横跨今湘、鄂、豫、皖、沪及苏、浙、鲁、赣、渝、蜀部分地区,是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安徽地处江淮腹地,方国林立,是楚文化东进的重要区域。春秋中叶起,楚与域内外方国在江淮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国早中期终统一江淮。楚考烈王元年,封春申君黄歇于寿春,领辖“淮北十二县”。至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日“郢””。寿春成为楚国晚期政治中心,为都十九年,历幽王悍、哀王犹、负刍三王,至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所灭。楚国在江淮的经营长达四百余年。寿春为楚都19年,作为楚国晚期政治中心,凝聚了楚国文化发展八百年之精华,其遗留下来的异彩纷呈、浪漫飘逸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楚国大事记【楚地风云】江汉汤汤、楚祚绵长。西周初立,楚君熊绎以荆山为屏,筚路蓝缕,始开荒服之地;至春秋战国,拓疆五千里,北慑中原,南抚百越,成就一方雄邦。庄王陈兵洛水问鼎轻重,昭王一度失国却终能克复,屈子投江殉楚而《离骚》泣血,八百年刚烈风骨至今犹存。一部楚史,半部南中国史诗。在华夏与蛮夷的碰撞中,淬炼出独耀天地的荆楚精魂。一面墙上的楚国大事记时间线,从商末到楚考烈王二十二年,时间跨度大,旁边有游客在观看和讨论,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这段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兵器:剑。古剑的局部特写,剑柄上装饰有精美的铜环,环上镶嵌有蓝色的宝石,剑身部分有复杂的花纹雕刻,显示出古代工艺的精湛。展柜内有蓝色背景,剑身清晰可见,展柜前有金色的汉字“越王者旨于赐剑”,仿佛在向每一位参观者诉说着这段历史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楚国以中原青铜文化结合地方民族文化,形成了一套富有自身特色的礼器制度。在器物类型组合上,与中原由春秋至战国依次为鼎、簋、壶→鼎、豆、壶→鼎、敦、壶的演变次序不同,楚国礼器的组合呈现为鼎、簠、壶一鼎、敦、壶一鼎、盒、壶的演变次序。在纹饰上,相较于中原重兽面纹、夔龙纹,楚国青铜器则多见蟠螭、蟠虺、凤鸟和云气纹,线条灵动诡谲。在用途上,楚人将其巫祝信仰融入了礼器设计中,常见具象动物形装饰和龙蛇元素,礼器可能也兼用作通神的媒介。楚人的审美与中原的差异在鼎的形制上尤为显著。在楚式列鼎制度中,常以平底束腰的升鼎为中心,盛放祭肉,配以羞鼎(又称陪鼎)和煮牲肉的镬鼎。春秋以后,中原各国鼎足逐渐变低,只有楚鼎依然高耸,极具特色。展板上展示了一件青铜人形饰物和几枚椭圆形金饰片,排列整齐,显示出楚国礼器的多样性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鄂君启金节是由楚怀王向鄂君启颁发的商业通行凭证,1957年和1960年分两次出土于安徽寿县,共发现5枚,其中车节3枚、舟节2枚,现分别藏于安徽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现存最早的“免税通行证”,金节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和成熟的商贸管理制度。铭文中关于货物查验、关税征收的具体规定,为研究古代关市税制、符节制度提供了实物证据。其错金铭文工艺精湛,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堪称研究楚文化、古代经济史和文字演变的重要物证。</p> <p class="ql-block">在闵行博物馆的【国乐风华】展览中,分传统乐器、少数民族乐器、乐器制作技艺等四大板块,涵盖大同乐会等近代音乐组织史料。展厅入口处,墙面中央有圆形灯光装饰,上方悬挂着“国乐风华”四个大字,下方是展览的前言介绍,两侧有小灯箱展示其他乐器。整个展览区光线柔和,环境安静,展示了传统乐器的多样性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金石庞隆】宫廷音乐中的打击乐器展览中,多组古代编钟排列整齐,下方有黑色的展台,旁边有一个信息台,一位游客正在观看。整个展览区光线柔和,环境安静,展示了传统乐器的多样性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锣音绕梁】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锣展览中,锣被广泛应用于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地方戏曲、民间音乐、节庆活动的乐队演奏中。其音色风格反差巨大对比强烈且丰富多彩,或低沉悠长,或高亢洪亮。锣的品种繁多,按照形制和音色的不同分为大锣、小锣、铓锣、云锣、十面锣等。整个展览区光线柔和,环境安静,展示了传统乐器的多样性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四海潮音】上海潮州国乐团的打击乐器展览中,潮州音乐是流传于广东省潮汕地区各类民间音乐的总称,于清末民初在上海迅速发展。1951年11月,中国著名古筝艺术家郭鹰先生和旅沪潮籍音乐爱好者共同创建上海潮州国乐团,旨在传承和弘扬如今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州音乐。整个展览区光线柔和,环境安静,展示了传统乐器的多样性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吹奏乐器】展览中,中国吹奏乐器发端于上古时期,新石器时期的骨笛、骨哨已具备吹奏六声、七声音阶的乐器性能。汉唐时期,以笛、笙、簧、管、笳、角为代表的吹奏乐器,与弹拨乐器平分秋色,成为宫廷音乐的重要构成。唐宋至明清时期,吹奏乐器快速发展,成为歌舞、戏曲、曲艺等民间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整个展览区光线柔和,环境安静,展示了传统乐器的多样性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弹拨乐器】展览中,出现于周代,春秋战国已有琴、瑟、筝等乐器。魏晋时期古琴的崛起使弹拨乐器的发展步入盛世。隋唐时期,随着国内外文化的频繁交流及琵琶的传入和普遍使用,弹拨乐器的影响达到鼎盛。宋元明清时期,古琴、古筝、琵琶等弹拨乐器的演奏技法、曲目风格更加丰富。整个展览区光线柔和,环境安静,展示了传统乐器的多样性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拉弦乐器】展览中,隋唐时期出现了拉弦乐器的雏形,宋元时期产生了以马尾为弦的胡琴,明清时期,随着戏曲、曲艺、器乐合奏的蓬勃发展,拉弦乐器种类大增,民国时期,音乐家刘天华奠定了二胡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时至今日,拉弦乐器家族凭借其在音</p> <p class="ql-block">在《上海县七百年》展区,把1292年至1992年的时间跨度,通过全息投影及六大展区(序厅、东南壮县、江海通津等),展示上海县从建县到撤县的历史演变,包含300余件文物,还原了近代行政区划变迁,如上海县从江苏省划归上海市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上海旧名华亭海,又称上洋或海上,北宋时已有上海务。南宋以后生齿日繁,蕃商云集,始设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立县。自此以后,承江海之利,人烟万井,商贾辐辏,民物繁庶,号称东南壮县。</p><p class="ql-block">1843年上海开埠,国门初开,西风东渐,科技、制度、思想、文化陆续传来;工厂、银行、学校、书局纷纷涌现,更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繁华与绚烂,并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基地。</p><p class="ql-block">1928年县市分治,上海特别市成立,上海县成为郊县,功能发生转变,乡村面貌初步改观。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县发展成为上海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与工业卫星城,贡献卓著。1992年,上海县与原闵行区合并,成立新的闵行区,700年上海县历史宣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离开闵行博物馆,漫步到闵行文化公园,可以享受到天空、湖景与艺术融合的宁静之地,感受到现代城市的松弛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