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蠡园

王伟华

无锡市蠡园公园,简称蠡园或者蠡园公园,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青祁村70号,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之一 。蠡园总面积82000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35000平方米,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 蠡园地处蠡湖(五里湖)之滨,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偕美人西施泛舟于此,故蠡湖因范蠡而得名蠡湖,蠡园又因蠡湖而取名蠡园。蠡园是国家重点名胜区“太湖”的主要景点之一,被誉为无锡的“世外桃源”。 民国初年,青祁村人虞循真在湖畔建青祁八景,号称“山明水秀之区”。1927年至1936年,同村人王禹卿父子在虞的帮助下,利用原有基础,建蠡园;1930年王的亲戚陈梅芳在其西侧再建“渔庄”,又名“赛蠡园”。建国后,于1952年扩建蠡园长廊,与渔庄相连;1980年前后又拓建“层波叠影”新区。 园门原为渔庄大门,经过多次改建而成。双坡小青瓦屋顶,方砖贴墙,下立金山石石裙,上镌砖刻“蠡园”二字。入门后,有宽3间,进深9架的敞厅过道,由此入暗廊、月洞,穿假山屏障,进入园中。<div> 门的上方是两个中等大小的金色行书“蠡园”,字体圆润古朴,显示出书法者深厚的文字功底。</div> 百花山房位于蠡园公园入口处西侧,有湖石、假山、修竹、土岗,自成一坞。坞内有平屋5间,名百花山房,原属渔庄,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山房弯橡飞檐,3明2暗,中间3楹,前后均有6扇古式落地长窗,四周花窗栏杆,精细雕饰;厅堂内正中悬“百花山房”匾额。房后有湖山石叠成的假山坞,植有芭蕉、棕榈,颇具南国风光。房前土岗,立一湖石,瘦露皱透。岗下有仿古石台石座,可以在此闲坐。出山房沿堤前行,有新建的濯锦楼。濯锦楼位于西部湖畔,三开间二层内设茶座。 每年三四月桃花盛开时节,游人络绎不绝。待到夏末秋初,荷香四溢,更显园中风韵。<div> 园内种植的是观赏性更强的碧桃,更增添了诱人的色彩。</div> 由江苏省原政协主席孙晗题字的匾额“蠡湖烟绿”,当时孙先生进入蠡园题字之际也应是春光摇曳、柳丝飘拂吧!<div> ‌蠡湖烟绿‌是中国无锡蠡湖风景区的一种独特自然景观,形容蠡湖在雾气朦胧中呈现的如烟似雾的绿色湖光山色,兼具诗意与仙境感。这一表述源自蠡园内石碑题刻,融合了蠡湖的地理特征与人文传说。‌‌</div><br> 桃花坞之名取自明代“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的《桃花庵歌》,无锡桃花坞地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环湖路青祁村70号蠡园内,世外桃源般的赏花地,栽种着大片的“品虹桃树”。 南堤位于四季亭方塘之外,绕园半圈,植桃400余株,柳300余株。南堤春晓是20世纪30年代初,虞循真为陈梅芳建渔庄时所筑湖堤,长200多米,原为“青祁八景”之首。今已纳入蠡园范围。南堤西南角建有仙鹤亭,六角形。1958年整修时,亭顶仙鹤立像被拆,改成葫芦攒尖;斗拱层叠,雕有60只凤凰,每5只由一龙率领,正中绘以双龙戏珠,故又名龙凤亭。1981年6月,无锡市园林局把龙凤亭改名为“月波平眺”,由倪小迂书额。 龙凤亭屹立于长堤西南角,临湖,六角,绿瓦红柱,亭内12根楞木上雕有60只金凤凰,每5只凤凰由一条龙率领。正中绘以双龙戏珠,故俗呼“龙风亭”。亭上悬“月波平眺”额。 该亭濒临蠡湖,在月上柳梢时色更美,所以请元代无锡籍大画家倪云林的后裔倪小迂先生,题匾“月波平眺”悬挂在亭正中央,点明了这里的良辰美景。站在亭中可以眺望五里湖,领略湖光山色。 柳堤花雨是无锡著名的花堤。春天漫步在蠡园外侧的柳堤上,绿柳含翠,桃花吐艳,桃柳相间,桃红柳绿。这时,才真正体会到春风熏暖的意境。蠡园的精妙之处在于水域面积占比高,因而纵有繁花满目,却不觉得有任何冗余。 随着春风的脚步,蠡园迎来了四月的盛景。桃花烂漫,绵延不绝,仿佛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粉红的锦缎。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动人的春日画卷之中,让人流连忘返。 千步廊又称千步长廊,原属旧蠡园,民国十六年(1927年)建。位于原蠡园与渔庄交界处,长289米。1952年两园(旧蠡园和渔庄)合并时,长廊延伸,并架桥使两园连接。长廊临湖,曲岸枕水。廊的北侧筑墙,上开漏窗89个(现存80个)。漏窗用小青瓦砌成,图案各异。廊的南侧,临水敞开,置朱栏坐槛,中架两座跨水廊桥,廊内设月洞七处,使长廊显得深邃多变。游人漫步廊内,透过花窗,可见东园亭台楼阁,山水桥廊。长廊东端墙上镌有名人砖刻38方,每方长7米,宽0.3米,其中有宋苏轼所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18方;米芾所书10方;丹徒王文治临魏钟太傅《宣示帖》和明王阳明等所书10方,均为刻石师邵晋康所刻。 沿湖一座小巧玲珑的宝塔一下子吸引了游客的目光。这就是“凝春塔”,是著名的“湖滨八景”之一。建于1936年的凝春塔,八角五层、俏立波心。<br>“凝春塔”,高约数米,小塔五层八角,红砖青瓦,小巧玲珑,水榭映塔,中西结合,点醒了一湖春水,勾勒出蠡湖边最美的轮廓线,是蠡园中的著名一景。 此时,以塔为前景,较近地看见东边蠡湖公园的摩天轮,较远地看到雄伟的蠡湖大桥、无锡大剧院,拍出的照片既文艺又现代。 园内的树枝也修剪成龙飞凤舞的姿态,仿佛是要腾飞的巨龙。 四季亭,又称四季秒亭,于1954年建成,分春亭、夏亭、秋亭、冬亭四座,位于百花山房以南,方塘的四边。亭方形,黄顶红柱,一面为照壁,其余三面置有坐槛。亭旁,根据亭名植季节花木作标志:春亭为溢红种梅花;夏亭为滴翠,种夹竹桃;秋亭为醉黄,种丹桂;冬亭为吟白,种蜡梅。四季鲜花,香不绝。1981年,分别请朱百里、冒亦诚、曾可述、钱玉麟书额。 春亭“溢红”赏梅、夏亭“滴翠”观荷、秋亭“醉黄”闻桂、冬亭“吟白”品雪,四季皆有风情。 四季亭是蠡园最具代表的景观,这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亭子,外观造型几乎一模一样,为了便于人们区分,每一座亭子的外面所栽种的植物,各不相同。 渔庄砖刻位于四季亭东北、四面环水的小岛敞亭旁。渔庄砖刻,高1.6米,宽1.8米,为清末进士常州人谢霈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8月所书。1952年渔庄、蠡园合并时,砖刻从渔庄大门上移至这里,故岛名渔庄。 涵虚亭的西北端,立着一块由两块巨大砖头组成的高约1.6米、宽约1.8米的照壁,上面有砖刻的“渔庄”两字,左手刻着题词的时间是“岁在丙子嘉平月胐”,即公元一九三六年的十二月初三日。右手的落款为“谢霈书”,为清末进士谢霈所书,谢先生是常州武进光绪甲辰科,即最后一次科考的进士,善楷书,如此巨大的楷书砖雕在无锡也应算是独占鳌头了。 涵虚亭本来在蠡园东部,建渔庄时迁到这里。原先亭子分成八面,有矮墙,上装花格长窗,1958年整修时,拆除了花窗和矮墙,成为现在开敞的样子。亭名取自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涵虚”的意思为水映天空。 亭为八角,名“涵虚”;斗拱尖顶,翘角处塑杂技雕像。亭内四周设坐槛,八面敞开。 蠡湖是蠡园的核心区域,湖水清澈见底,四周环绕着精美的园林建筑。游客们可以乘坐游船游览蠡湖,欣赏湖光山色的美景。沿着湖畔漫步,穿过细长的堤岸,踏上曲折的长廊。这园子三面环水,远处青山如黛,近处波涛拍岸。每到春日,南堤桃红柳绿;夏季时节,荷花绽放,宛若人间仙境。 蠡园有真水假山之说。真水指五里湖水,假山即指用湖石所垒的云字假山群。假山群,大都位于渔庄旧址。因为假山如云,故以云字命名,有云窝、云脚、穿云、朵云、盘云、归云、留云等。其中归云洞为假山群中最高的一峰,高12米。假山之侧,配以小亭、莲舫、池塘、小溪、曲桥、石笋;缀以青松翠竹及各种名贵花木,具有会稽兰亭风光。故假山石径旁石碑上刻《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假山群西侧,有老桂数十株,题名“桂林天香”,原为青祁八景之一,出自“天香云外飘,桂子月中落”之典。 潜鱼池 池在路北侧,以湖石筑砌驳岸。细加揣摩它的形状,像条跳龙门的鲤鱼。它头在前,尾在后,正在积蓄力量,准备奋力一搏,所以题名“潜鱼”。人生难得几回搏,俗话说:跳出龙门交好运,一个人还是需要有点拼搏精神的。由于潜鱼池的北岸,即为十二生肖石,它们可以对应每一位游客的属相。 层波叠影为蠡园公园东部新区,总面积3公顷,其中水面1.1公顷。1978年开始建造,1982年建成开放,使蠡园游览面积扩大1/3以上。总投资100多万元。由李正设计,命名为层波叠影。新区以水景为主,它紧靠千步长廊,西侧沿原假山,用湖石、黄石,叠成假山余脉,筑石径以通鱼矶。鱼矶和长廊中间,建有邀鱼轩。轩中悬朱屺瞻题书“邀鱼轩”匾额。轩前置平台,临水而筑。 <!----><div class="cps-upload-file param-img"><!----><div data-v-c8e22186="" contenteditable="false" class="cps-img-container media-container editor-img-container"><img data-v-c8e22186="" src="http://private-ss.meipian.me/users/1646477/9f4d37e0-4ca8-11f0-bd3b-9783540a43ff.jpg?e=1750303344&token=_c-zYrsESvrJbRu6tvNzSlZHm4noQSRy9d0n_oPD:9j6nCg8-CtWUXnMFqMiINHwK48k=" data-src="http://private-ss.meipian.me/users/1646477/9f4d37e0-4ca8-11f0-bd3b-9783540a43ff.jpg?e=1750303344&token=_c-zYrsESvrJbRu6tvNzSlZHm4noQSRy9d0n_oPD:9j6nCg8-CtWUXnMFqMiINHwK48k=" alt="" class="img lazyloaded" style="height: 309.67px;"></div><div contenteditable="true"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 蠡园公园东北部,巍然矗立着一座承载着春秋战国时期浪漫传奇的春秋阁,其名恰如其分地镌刻着范蠡与西施的绮丽故事。此阁高耸三层,飞檐如翼,翘角朝天,傲然成为蠡园建筑群中的翘楚。阁前,一块由刘海粟大师亲笔题写的匾额悬于半空,匾额两侧,一副对联翩然展开,从这字里行间,仿佛能看见西施那或浓或淡、皆成绝色的容颜。步入阁内,底层一尊铜像映入眼帘,范蠡凝神静气,凝视着那不变的湖山,西施则手提竹篮,似乎正欲步入那浣纱的溪畔,一颦一笑间尽显风华绝代。<br><br></div></div><!----> 春秋阁的西面,池中有堤,上有拱桥,名“映月”。 莲舫 这是座建于1930年的船形建筑,前舱装有落地长窗,中舱有矮墙花窗,尾舱隔粉墙栏杆和进出舱的小门。园林中摹仿舟船的建筑,较为确切的称呼应该是:临水者称旱船,不临水者称船厅,筑水中者呼石舫。莲舫三面在水中,一面在岸上,所以称作旱船亦可。<br><br> 在其船舱的柱子上,挂着无垢撰句、铁平书写的对联:<br>锦缆常系衿香薄, 舡窗暂启雨声稀。<br>意思是说:这条船经常停泊在这里,使夏天船中人薄薄的衣衫上,染上了满池荷花的清香;等到天上的雨渐渐小下来时,不妨暂时打开船窗,听雨打荷叶,不就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妙意境吗? 看似是座园林,实则是部历史;看似是处景点,实则是首诗词;看似只是一隅,实则包容天地。<br> 蠡园,一座承载着千年传说的园林,在江南水乡的烟雨中静静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它不仅是范蠡与西施爱情的见证,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水榭亭台间,藏着匠人的智慧;假山曲径里,蕴含着文人的雅趣。这里,是人文与自然的完美交融,是历史与现实的优雅对话,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留给世人的一份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