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老】老物件/饭筛子

秋月寒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克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饭筛子,又名饭蒸子、饭甑子等,是过去农家灶间常用的器皿之一。它的形状像一个圆盆,又像一个高沿的盘子,一般上面开口直径30~40厘米,底的直径25厘米左右,高约10厘米。四周和底部全部是小手指粗细的圆孔,是加热食物的通气孔。它是用泥烧制出来的,属于土陶的一种,多为黑色、灰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平常日子里,农人家庭每天都要出门下地干活,需要吃些“硬饭”,黍米或小米饭在铁锅煮成七八分熟后,便要盛出来放在饭筛子里,再置于放了水的锅内,继续蒸熟。这样的米饭都是一粒一粒的,松软适度,不夹生,也不粘连,解上凉水,便成了“伶俐粥”。饭筛子因其为陶质,吸水又透气,天热气温高时,剩饭不易变质。饭筛子浑身散发着自然的原始基因和一股泥土的气息,每天用它盛饭,存贮的都是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五谷杂粮,吃起来就格外香甜可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能小看这黑黝黝的、仿佛历尽沧桑的饭筛子,它不仅关乎生者的一日三餐,还关系着死后大事。从古以来,农村人死亡后停尸期间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就是用这饭筛子,不过这时的名称叫阴阳盆、吉祥盆,老家俗称丧盆子,出殡前必须把它摔碎,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讲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