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麦的记忆

勿忘我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麦收时节,看着金黄色的田野里,收割机快速地在麦浪间穿梭,一会功夫就秸秆归田麦粒归仓,心里不由生出感叹。以前十天半个月还结束不了的麦收,现在两三天的时间就已经颗粒归仓。机械化真好!嘴里默念着,心却已经穿越时空回到了八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只要是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怕听见布谷鸟叫,看见麦子黄,心里就开始发慌害怕。在收割麦子全靠人力的时代,每到麦子发黄,家家户户收麦的准备工作就紧锣密鼓的开始了。</p><p class="ql-block">父亲先将家中原有的收麦农具都搜集出来,经过仔细检查。哪些需要添置新的,哪些需要维修,父亲让我给他记个清单,到我们这里的小麦会那几天去购置。小麦会是专门为麦收准备的农资交流大会,各种农资农具一应俱全,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人们去赶大会,进行买卖交易。而且每年的小麦会都会唱两台大戏,请的都是市级以上的戏剧团 ,小麦会又是收麦前的最后一个会,急农民之需,小麦会热闹程度不亚于县城里的物资交流会。</p><p class="ql-block">到割麦的前两天,家家户户都会赶集,买些新鲜蔬菜,再割上几斤肉。父亲还忘不了给我和妹妹买几瓶汽水。</p> <p class="ql-block">开始割麦了,早上三点父母就起床,母亲做饭,<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亲把所有镰刀全部磨好放架子车上,把架子车打足气,仔细检查一遍,看每一个接口有没有松动,父亲就拿起锤子钉子,叮叮当当一阵敲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理完毕,母亲饭也做好了 ,父亲就把贪睡的我们叫起来,</span>吃过饭四点多,一切准备就绪,天还没有大亮,我们就下地,村子里很多人家也走出家门。</p><p class="ql-block">东方天边刚刚出现鱼肚白,布谷鸟欢快的歌唱响彻黎明前的夜空,带着露水的空气里散发着浓浓的麦香,金色的麦浪铺满了大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路上,田野里人们如潮涌动,大人小孩齐上阵。丰收的景象带给我们无限的喜悦,刚开始的新鲜劲和父母承诺的奖励,让刚步入麦收队伍的孩子们也鼓足了劲。</p><p class="ql-block">到了地里找好地边,父亲让我打头阵,妹妹紧跟其后,我们弯着腰挥舞着镰刀,“嚓嚓嚓!”割的飞快。老年人说年轻人有冲劲没有长劲,是有道理的。割第一趟和第二趟我俩遥遥领先父母。</p> <p class="ql-block">第三趟割到一半父母的速度依旧不紧不慢,我和妹妹的速度就慢了下来,割第四趟时,太阳已高高升起,早晨的湿润已经消失,随即而来的热浪将我们紧紧包围,一个个热得汗流浃背,一会功夫就感觉口干舌燥,又累又渴,没有了刚来时的冲劲,虽然没有停下来,但速度明显慢下来许多,父母已经远远把我俩丢在后面。</p><p class="ql-block">父亲看我们累了,就叫妹妹去地头把水和干粮拿过来,馍就着水每人都吃了一些。路上传来买冰棍的叫卖声,父亲掏出些钱来,让妹妹去买几个冰棍吃,冰棍入嘴即化,一股凉甜化入嘴里,一下子感觉浑身舒爽。</p><p class="ql-block">不知道是水和食物起了作用,或是冰棍的功劳,一下子就感觉精神倍增。又一阵子紧锣密鼓的割了两趟,太阳已经来到头上,母亲回去做饭,我们和父亲开始装车。</p><p class="ql-block">别看是粗活,装车也是有技巧的,只见父亲从左到右,一叉压一叉,一圈压一圈层层都压着茬,一般都是麦穗朝里面,这样不会因为拉刹车绳而揉碎麦粒。看着装的差不多了开始一层层缩小,到最后竖茬一压,刹车绳刹紧就好了。</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就停止割麦,开始装车,车装好后,我驾辕,父亲和妹妹在后面推,母亲一个人就在地里捡拾装车时掉落的麦子。我们就这样一车车装好,拉到场里一车车卸下来。来回几趟都很顺利,没想到最后一车走到桥头下坡的地方,和一辆去地里的空车会车,不小心一个轮子掉进雨水冲刷的路沟里,沟不深,可车子失去了平衡,轻飘飘的车就侧翻了,好在我躲得及时,没有把我拉倒。</p><p class="ql-block">路上来来往往车流不断,看我们翻车了,都停下了,帮忙把车扶起来。我们麦车装得周正刹绳又刹的紧,麦子还没有散架只是多少有点歪,几个帮忙扶车的叔叔,用叉子顶着麦子一齐用力推,看问题不大,又帮父亲把刹绳紧了紧。</p><p class="ql-block">地里割的麦子全部拉场里,天已经不早了,母亲回家做饭,父亲和我们还要把拉场里的麦子摊开,晚上还要碾出来。不然第二天割的麦子就没有地方卸。</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实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从公有制到私有制,队里的农具牲口机器都要分割,农户多,公共财产少,队里就把农户合并成组,关系好的自由组合,我们组六家,抓阄抓了个手扶拖拉机。</p><p class="ql-block">平时干活还是各干各的互不干扰,犁地和碾场是联合在一起。一般情况都是白天干地里活,晚上摊场碾场,一家接着一家循环着碾,车不停人不闲。打过头一边的麦秸垛场边,碾出来的余子就推到地势高的地方拢成堆。父亲晚上就抱着铺盖卷睡场里看场了,如果晚上起风了,父亲就一个人把麦粒扬出来。麦忙那些天父亲每天的睡觉时间不足两小时。扬场的话,有时一晚上都没有合眼。</p><p class="ql-block">麦子割完,碾完头遍麦粒全收回家,开始碾第二遍垛麦秸垛,垛麦秸垛是我们年轻人和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每一家都会买冰棍和汽水,让我们吃了个够喝了个够。</p><p class="ql-block">三夏生产结束,一场麦收下来,每个人都是又黑又瘦,有身体差的,麦忙过后就会生一场病,低烧不退,浑身没有力气吃药又不退烧,会持续一两个月。</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机械化落后的时代,三夏时节全靠人力抢收抢种,其忙碌和辛苦的程度无法言说。为了不误农时,我们白天黑夜连轴转不停地劳作。每天晚上都是十一点多结束,一天下来是又累又困。</p><p class="ql-block">往事不堪回首,如今的麦收早已不用镰刀。国家的繁荣,带动了经济、科技与机械化同步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的活力,提升了我们的生活水平,农耕机械化,减轻了我们的劳动强度,让种地不再那么辛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