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药王山(四)

海春居士

  二天门。门前楹联“巍巍药王山九洲景仰,堂堂孙思邈万世楷模”表达了对药王山的赞美以及对孙思邈的尊敬。   “洗药池”为双盆,直径两余米,一个成圆形,似太阳;一个楕圆形,似月亮。正是道教所讲究的“日月同辉”,也符合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   龙池洗手。龙池之水源自洗药池,根据民间传说,用洗药池的水洗手可以祛病强身,因此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洗手祈福。   土地庙,内供土地爷。   火神庙,内供火神爷。   西玄门是药王大殿的西角门。券门上有嘉靖丙寅岁(1566年)重修时题额“蓬莱真境”,这一题额赋予了该门一种仙幻、神秘的意境,仿佛进入此门就能踏入如蓬莱仙境般的地方,增添了药王山的神圣与神秘氛围。   药王大殿是一座亭式献殿,亦称献亭,雕梁画栋,金缕朱漆,玲珑壮丽。   亭后为药王祀殿。坐像右后方为太玄洞,又名龙穿洞。传说老龙患牙病,药王以针治癒,龙感其恩,穿洞让药王居之。洞深40里,民间有“前洞烧香,后洞冒烟”的之说,是古耀州八景之一。   正中有明代嘉靖年间所塑药王孙思邈坐像,高约三米,儒冠袍巾,温厚端祥,令人肃然起敬。药王像前左侧站像为蔚迟敬德,右侧为龙君,取材于《敬德追袍》和《坐虎针龙》传说。   医方碑亭。   碑亭内立置《千金宝要》和《海上方》等碑刻,是由明穆宗龙庆六年(1572年),秦王朱守忠所刊刻立石,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海上方》碑被传为龙王所献,所立病症都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千金宝要》碑是宋代郭思从孙思邈《千金方》中精选出的900多种重要药方汇编而成,二者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医药方剂碑刻。   钟亭。从唐代到今,对药王孙思邈的祭祀绵延不断,规模日盛,鸣钟便是祭祀形式之一。人们期待鸣钟可以将自己美好的祈愿传递给药王,从而得到药王的护佑。   药王祀殿斜对面之庑殿为十大名医殿。岐伯,黄帝时期人,上古名医。雷公,黄帝时期人,上古神医。   扁鹊,战国时著名医学家。仓公,汉初医学家。   张仲景,东汉时著名医学家。华佗,汉末医学家。   皇甫谧,晋时著名医学家。王叔和,晋时著名医学家。   葛洪,东晋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陶弘景,南朝时著名道士、医学家、炼丹家。   药王父母祀殿。原殿毁于“文革”,现殿为近年重建。   医德碑廊。药王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全面系统倡导医生道德的人,他所著的《大医精诚》被称为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   “孙思邈医德纪念碑”三通。孙思邈认为医者应精研医术,胆大心细,善待病人。他自己从立论到身行,皆为医家楷模。就连“人所恶见”的麻风病人也不嫌弃,亲手治疗麻风病人600多例。   “孙思邈医德纪念碑”三通。医德碑廊是1989年铜川市社会贤达人士集资捐助所立,共有医德纪念碑11通,记叙规范民祭药王的石碑两通。   孙思邈石刻浮雕像及“孙思邈医德纪念碑”两通。   “祭祀药王孙思邈碑记”两通。   墙壁上也镶嵌着不少碑石。如“神龙遗风”。   “仙风道骨”。   “龙德而隐”。   “题孙真人洞”。   台湾人纪念孙思邈的碑刻两通。   养心阁。   养心阁前立有“估我仲生”牌坊。   侧柏,树龄1200年,一级保护树木。   药王山登山台阶“福寿道”。   “福寿道”有141个台阶,因为民间有一种传说,药王孙思邈活了141岁,以此纪念他大医精诚的崇高医德和苍生大医的仁爱之情。   “福寿道”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寓意着增福增寿、益寿延年。栏杆上石人的脸和手已被过往香客和游人抚摸得油光乌黑。   “福寿道”起点处的“清虚之天”石牌坊。坊柱上楹联“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铜烧汞练点丹药一日回春”是对药王医德医术的高度赞赏。   大戏台。   吕祖道院是为纪念唐代吕洞宾(八仙之一)而建。吕洞宾在道教中地位崇高,被尊为纯阳祖师。传说他擅长医术,精通法术,曾在药王山修炼,拯救百姓于病痛之中,所以吕祖道院成为了道教文化与医学传承的重要场所。   木牌坊是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上有于佑任先生题额“云掩五台”,该坊于2006年抢救性修葺过。   药王山登山道旁以剪纸式浮雕描绘了一个个有关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药王故里。药王故里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孙原村,距城区5公里,毗邻药王山。这里有药王诞生地、药王幼读遗址、药王祠、药王墓等景点。每年农历二月二古庙会,方圆百里的人们纷纷来到这里赶庙会,祭拜药王,盛况空前,历代不衰。   槐荫苦读。孙思邈幼年读书的孙塬村私塾所在地,现存千年古槐一棵,命名为"药王古槐"。这棵古槐不仅象征着历史文化的沉积,还见证了孙思邈幼时的刻苦学习和他后来成就千秋伟业的辉煌人生。   将军赞圣童。孙思邈7岁时就能每日背诵千余字的文章,因此被誉为“圣童”。北周洛州总管独孤信曾高度称赞孙思邈,称他器局过于宏大,恐怕世俗难以让他施展身手。   博极医源。展现的是孙思邈对古代医学知识的广泛收集、整理和传承,以及他在医学研究上的深入探索和成就。   鹿衔草。鹿衔草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古代受伤或生病的鹿会寻找一种特殊的草药来自我疗愈,这种草药后来被人们称为鹿衔草,寓意深远。   太白掌参。描绘的是孙思邈在太白山采集掌参这类药材进行医药实践的场景。   赐封药王。孙思邈不仅在医学理论上贡献巨大,还因其高尚的医德和卓越的医疗实践受到广泛的尊敬。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对中国医学发展贡献极大,被后世尊奉为“药王”。   “洞天福地”牌坊。   此处原有一洞,洞内有池,池中存有一汪清水,传说用此洞中清泉沐手净脸,神清气爽。近年来,泉已枯竭,新修《法水井》亭一座,并勒石一方注明。   游耀州药王山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魅力,获得了心灵的启迪,也增强了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药王山的魅力,让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THE END—</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