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雅韵之家”京剧社演唱会 合唱:甘洒热血写春秋

吉利高

<p class="ql-block">京剧:智取威虎山</p><p class="ql-block">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p><p class="ql-block">演唱:王富强 佟景会</p><p class="ql-block"> 宋展英 杨再春</p><p class="ql-block"> 周桂兰 董淑华</p><p class="ql-block"> 王晓昕</p><p class="ql-block"> </p> 唱词<br>今日痛饮庆功酒,<br>壮志未酬誓不休。<br>来日方长显身手,<br>甘洒热血写春秋。<br><br> <p class="ql-block">这几句唱词出自歌曲《庆功酒》,也被用于京剧《智取威虎山》等作品中,展现出一种豪迈的气概和为了实现目标不惜付出一切的壮志豪情。</p> <p class="ql-block">京剧《智取威虎山》是中国现代京剧的经典之作,其创作背景与 20 世纪 50 至 60 年代的文艺创作导向、历史题材的选取以及艺术形式的革新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介绍:</p> 一、历史背景:基于真实革命故事改编<br>原著小说的基础<br>京剧《智取威虎山》改编自曲波所著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小说以 1946 年解放战争初期,东北民主联军在牡丹江地区剿匪的真实事件为原型,讲述了侦察排长杨子荣假扮土匪 “胡彪”,深入威虎山匪巢,与剿匪部队里应外合歼灭座山雕匪帮的故事。<br>真实历史中,东北剿匪是解放军巩固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战役,曲波本人曾作为剿匪部队的一员参与战斗,小说中的 “杨子荣” 形象即取材于侦察英雄杨子荣(原名杨宗贵)的事迹。<br>文艺服务于革命历史的需求<br>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文艺创作强调 “反映革命历史、歌颂英雄人物”,旨在通过艺术形式传播革命精神,巩固意识形态。《林海雪原》因其强烈的传奇色彩和英雄主义基调,成为文艺改编的重点对象。<br><br> 二、创作历程:从话剧到京剧的艺术探索<br>初期改编与话剧版本<div>1958 年,上海京剧院开始筹备将《林海雪原》改编为京剧。在此之前,1957 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已将小说改编为话剧《智取威虎山》,由黄佐临执导,奠定了故事的基本框架和人物设定(如杨子荣、座山雕、少剑波等)。<br>京剧改编团队在此基础上,结合戏曲 “唱念做打” 的表演特点,对情节进行了戏曲化重构,例如强化杨子荣 “打虎上山”“舌战群匪” 等经典场面的歌舞和武打设计。<br>“样板戏” 时期的修改与定型<br>1964 年,京剧《智取威虎山》参加 “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受到关注。此后在 “样板戏” 创作模式下,剧组经历了多次修改(如 1967 年被定为 “八大样板戏” 之一),主要调整包括:<br>主题深化:突出 “阶级斗争” 和 “革命英雄主义”,弱化原著中的传奇色彩,强化杨子荣作为 “无产阶级战士” 的革命性。<br>艺术形式规范:唱腔设计融入西洋乐器(如钢琴、小提琴),形成中西结合的伴奏体系;舞美采用写实主义风格,如 “林海雪原” 的布景运用天幕投影技术,增强视觉冲击力。<br><br></div> 三、时代背景:现代京剧改革与政治文艺导向<br>戏曲现代化运动的推动<br>20 世纪 50 年代起,国家倡导 “戏曲改革”,要求传统戏曲 “推陈出新”,反映现代生活。京剧作为传统剧种,面临从表现古代题材向现代题材转型的挑战,《智取威虎山》是 “现代京剧” 的代表性尝试,通过将革命历史题材与京剧程式化表演(如 “靠把武生” 的开打、“西皮二黄” 的唱腔)结合,探索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可能性。<br>政治文艺政策的影响<br>1960 年代,文艺创作强调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样板戏” 模式要求作品符合 “三突出” 原则(突出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被塑造为智勇双全的革命英雄,其唱词(如 “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和表演动作均经过精心设计,以传递革命理想和斗争精神。<br><br> 四、艺术影响与历史评价<br>作为 “样板戏” 的广泛传播<br>在 “文革” 期间,《智取威虎山》通过电影、广播、画册等媒介大规模推广,成为当时中国文艺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其唱段(如《甘洒热血写春秋》《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家喻户晓,京剧的表演程式(如杨子荣的 “亮相”“马舞”)也成为大众对现代京剧的典型认知。<br>历史转型期的文艺样本<br>改革开放后,随着文艺政策的调整,“样板戏” 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但其作为现代京剧的艺术探索价值被重新审视。《智取威虎山》在戏曲现代题材创作、中西艺术融合等方面的经验,为后来的京剧创新提供了参考,至今仍被视为传统戏曲与现代题材结合的成功范例,常被复排演出。<br><br> 总结<br>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创作既源于真实的革命历史,也是特定时代文艺政策与戏曲改革的产物。它通过艺术化的改编,将剿匪故事转化为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和戏曲美学特征的作品,既反映了 20 世纪中期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京剧艺术的现代转型,成为中国戏剧史上兼具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