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采风】~让他三尺又何妨?

平时看不见

<p class="ql-block">江城驿站周年庆典时,我有感而发了一个段子,名叫《江城驿站几多度》,概括来说,就是江城驿站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有厚度、有热度!深得美篇总部的赏识和广大美友的青睐!上个月中旬,我还与北京的四季美约定,驿站两周年庆典时,我们力争同往祝贺!</p><p class="ql-block">可是,我怎么也没想到,一个红红火火、如日中天的欢乐驿站,会风云突变,走的走,散的散,甚至连建群原动力熊老师都无奈退群了,真的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备受争议的困惑有两个:一是母亲与老婆同时掉河里,先救谁?不管它是不是伪命题,答案却有千千万,可始终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二是共苦容易同甘难。纵观历史长河中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 等等,许多都难逃此劫!打天下齐心协力,亲如兄弟,坐江山却分崩离析,形同陌路,甚至卸磨杀驴。究其原因,无非是权和利的争夺以及心胸格局不达标所至。</p><p class="ql-block">可江城驿站,既不是政府机构,也非国企民营,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有什么权力和利益值得大动干戈呢???</p> <p class="ql-block">突然,我想起了《增广贤文》中的一句名言:相见易得好,久住(处)难为人。其意思是人们初相识时,由于彼此间的新鲜感和礼貌克制等,往往容易留下好印象,相处得很和谐。但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慢慢消失,彼此的性格缺点、生活习惯差异等就会逐渐显露出来。此时,由于相互已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双方对彼此的包容度也会降低,导致关系维护的难度加大,从而出现误会、隔阂、信任危机乃至裂痕。</p><p class="ql-block">老祖宗这句话,不仅描述了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她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要过度打扰或依赖别人,彼此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分寸感,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所在。</p><p class="ql-block">江城驿站走到今天这一步,是深仇大恨所至吗?是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吗?答案是否定的!</p><p class="ql-block">几年前,我到安徽旅行,游览过桐城一处名胜:六尺巷。大家有机会,可以去走走。兴许会有所启发!</p> <p class="ql-block">六尺巷,讲的是清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一吴姓人家相邻。吴家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为此发生纠纷,告到县衙。为打赢官司,张家人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见诗,旋即将围墙拆让三尺。吴家深为感动,也将围墙向里拆让三尺。由此,两家之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长约一百米。这便是流芳后世的六尺巷。</p><p class="ql-block">2006年12月14日,六尺巷传说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六尺巷故事传达的“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的理念,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p><p class="ql-block">六尺巷的故事,曾经对桐城的社会道德风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张英的谦虚礼让,给后人树立了一座道德典范的丰碑。人们纷纷效仿,一时之间,桐城境内路不拾遗,秩序井然,邻里和睦,知书达礼,蔚然成风。</p><p class="ql-block">继承传统的文化精髓,弘扬谦和礼让美德,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我们都是现代人、过来人,难道还不如一个古人的境界高?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他三尺又何妨!既然聚到了一起,就开开心心地写美篇,读美篇,不好吗?</p> <p class="ql-block">摄影:平时看不见</p><p class="ql-block">器材:华为P70</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653464</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于长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