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楊家巷是無意間與我的交集,在這之前,我曾無數次來過這裡,或停留或路過,但從來沒有想到它與家族命運息息相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2月的某一天,我忽然想起今年是大伯冥誕100歲。1950年他遠走寶島,與大陸親友音訊全無。上世紀八十年代兩岸恢復往來,莫名其妙有人幫我們找到他,書信傳遞成為大伯最後歲月的重要事宜。我決定對書信做一次全面的整理,從1982年到1991年他去世,一共征集到120餘件大伯寄給四川親友的書信,經初步計算約有5萬餘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眾多書信中他兩次提到徐某某,看是雲淡風輕卻又飽含深情。經打聽長輩纔知道,徐某某就是大伯在上世紀四十年末在成都的新婚妻子,1950年大伯離開大陸,以後這位”大媽”徹底失聯,直到這幾天我發現一封書信中,大伯明確記錄大媽家住成都東門楊家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既然知道了詳細地名,我查閱1992年出版的《成都城區街名通覽》,找到了楊家巷,它是東起錦江西岸西到天仙橋前街的一條短巷子,但朋友們說,舊城改造後這條巷子早就沒有了,四週也面目全非,原住民早已雲散,要想找到楊家巷和老住戶幾無可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月17日晚成都雷陣雨,18日極為涼爽。凡事一不做二不休,正午出發前往東門大橋,沒想到此時市內傾盆大雨,我只好躲在工商銀行,詢問保安錦官驛派出所在哪裡?指路後他說派出所兩點纔上班,我遂向他打聽楊家巷,他說在這居住了二十餘年沒有聽說過,但熱情地說每月有個當地百歲大爺會來銀行,到時問問他,並向另外一位八十多歲的大爺打電話,可惜沒有接聽,我們互留電話後告別,他說有線索一定會告訴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來到錦官驛派出所纔知道,現在查閱人員有嚴格管理,我不具備查閱資格,看來這條捷徑是走不通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個目標就是找到楊家巷和一些老住戶。我走入天仙橋北街逢人便問,直到金府花園遇到89歲的鄧大爺,他清楚地說原楊家巷在今天的軍隊幹休所位子,走到幹休所門口,保安矢口否認,又說前面倒是有一條巷子,往前走數米,是18號龍瑞苑大門,門衛大哥說這裡確實有巷子通錦江邊,我順著小路來到江邊,正好遇到一位衣著整潔的老人,我又向他打聽,他明確地說這叫火巷子,你問的楊家巷舊址在幹休所,1994年當地舊城改造,已經徹底消失,此時屋內多位老人異口同聲附和,可以說楊家巷得到了最終的確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向他們訴說這段往事時,雖然這些老人七八十歲,但大媽估計年齡約在百歲,且當年居住地與楊家巷仍然有一定距離,並不知道我要打聽的人與事,但有一位婆婆提供一線索,著名評書藝人李伯清老師當年住的地方離楊家巷非常近,他記憶超凡也許知道,另外原住民1994年後分別遷居東光小區與琉璃場金象花園。在實地走訪中我也發現1992年繪製的地圖不準確,楊家巷比圖繪要偏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家路上,我站在東門大橋眺望遠方,高樓阻斷望眼,錦江碧波蕩漾、白鷺滑翔,80年前這些地方都曾留下過大伯與他新婚妻子的腳步與歡聲笑語。短短數年後,山河巨變,至此妻兒分散、渺無音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8、99年我常來這一帶拍攝舊城,想把古早的錦官城留下她最後的模樣,那時不知道我與楊家巷是如此的近,命運開了一個玩笑,27年後我再次踏足這片土地,原來家族的歷史與血脈也混雜其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開錢穆先生《國史大綱》,在序言中先生如是叮囑: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此番尋覓,或可謂踐行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