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9日,入藏第十二天。 这一日,日光之城拉萨以其最核心的信仰地标——布达拉宫与大昭寺,为我的旅程镌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灵魂仿佛在历史的尘埃与信仰的光芒中穿梭,感受着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启迪。晨光熹微中出发,暮色四合时踏上归途,其间的每一帧画面,都深藏于记忆的画廊。</p> <p class="ql-block">晨曦初叩布宫门:广场上的万千气象</p><p class="ql-block">清晨八点半,日光城的晨曦尚未完全驱散空气中的凉意,我们便辞别了嘉玺酒店,怀揣着对圣殿的无限憧憬,向布达拉宫进发。九时许,团队抵达布达拉宫广场,此刻,这里已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广场开阔,视野直抵红山之巅那巍峨的宫殿,蓝天白云下,布宫愈发显得庄严神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如同潮水般汇聚于此。长焦短炮此起彼伏,记录着与这座传奇建筑的初见;更有许多人架起手机,通过直播将这份雪域高原的独特风情实时分享给远方的亲友。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与期待,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那是对美的向往,对神秘的探寻,也是对信仰的敬畏。我们融入这人潮,自由活动,或远观宫殿全貌,感受其雄浑气魄;或近赏广场细节,捕捉藏式元素的独特韵味。阳光逐渐炽热,将布宫的白墙映照得愈发耀眼,红宫则更显深沉,这色彩的碰撞,本身就是一幅绝美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攀登信仰之阶:布达拉宫的深邃与磅礴</p><p class="ql-block">上午十一点半,广场上的自由时光暂告一段落,我们开始汇入参观布达拉宫的队伍。人潮涌动,队伍蜿蜒曲折,缓慢前行。这等待,亦是朝圣的一部分,磨砺着心性,也积蓄着期待。进入宫墙,便开始了真正的“攀登”。脚下的石阶,被岁月和无数朝圣者的脚步打磨得光滑,我们一步一步,追随前人的足迹,向上,再向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原的稀薄空气让每一步都伴随着微微的喘息,但心中的那份虔诚与好奇,却驱动着双腿不曾停歇。宫殿内部光线幽暗,酥油灯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壁画色彩浓郁,佛像庄严肃穆。每一个转角,每一间殿堂,都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两个多小时的参观,从入口攀至顶层,再由后门盘旋而下,身体确实感到疲惫,但精神却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与洗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包涵的历史、宗教、政治、艺术等内容,我们普通人难认知。我只能说它是一座深邃的藏文化宝库。”</p><p class="ql-block">诚哉斯言!布达拉宫不仅是建筑的奇迹,更是藏民族智慧与信仰的结晶。它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镌刻着雪域高原千年的风云变幻。那些精美的唐卡、佛像、法器,以及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无不闪耀着艺术的光辉,承载着信仰的力量。我们穿行其间,仿佛与历史对话,与神明交流。这份“所见甚奇”,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触动。它超越了简单的观光,成为一次对文化深度与生命信仰的探寻。</p> <p class="ql-block">雪域寻常味:一碗面的尘世温暖</p><p class="ql-block">午后两点,带着布达拉宫给予的满心震撼与些许疲惫,我们步行至其东侧不远处的“金牌手抓羊肉面食馆”寻觅午餐。高原的阳光热烈,腹中亦感空空。这家面馆门面朴素,却透着浓浓的烟火气,与布宫的神圣庄严形成了有趣的对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点了一碗鸡蛋面。不久,热气腾腾的面条便端了上来。看似简单的一碗面,却在细节处见功夫。面条筋道爽滑,富有弹性,每一根都均匀地裹着汤汁,入口是恰到好处的咸香。几片碧绿的青菜点缀其间,金黄的煎蛋卧在面条之上,朴实无华,却让人食指大动。在经历了上午精神高度集中的文化洗礼后,这样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面条,无疑是对身体最好的慰藉。那份踏实的温暖,从舌尖蔓延至全身,驱散了攀登的疲劳,也让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有时候,旅途中最难忘的,除了壮丽的风景与厚重的文化,还有这般不期而遇的、平凡食物所带来的简单快乐与满足。</p> <p class="ql-block">圣城之心大昭寺:信仰的温度与力量</p><p class="ql-block">短暂的午餐休憩后,两点半,我们再次迈开脚步,从面食馆步行前往拉萨的另一处灵魂之地——大昭寺。大昭寺,这座在藏语中意为“佛殿”的古老寺院,静静地坐落于拉萨老城的中心。它是藏王松赞干布为供奉释迦牟尼佛像而建,可以说,拉萨“圣地”的美誉,与这座寺庙及其供奉的佛像息息相关。寺庙初名“惹萨”,后来“惹萨”演变为“拉萨”,成为这座城市的名字,足见其地位之尊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之一,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制。其建筑风格更是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艺术精华,堪称文化交流的瑰宝。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是无数信徒不远万里前来朝拜的终极目标,其神圣地位无可比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踏入大昭寺的范围,周遭的空气似乎都变得不一样了。转经道上,手持转经筒的信徒络绎不绝,口中默诵着六字真言,眼神专注而平和。寺门前,更有许多虔诚的信徒在进行着等身长头的叩拜,他们三步一叩,五体投地,每一次俯身都扬起轻微的尘土,每一次起身都带着坚毅的目光。这景象对我内心造成了巨大的震撼。他们的衣衫或许朴素,甚至沾染风尘,但那份对信仰的执着与投入,却散发着令人肃然起敬的光芒。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生命状态的展现。我不禁开始深思,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藏传佛教在这片土地上拥有如此深厚的根基,让藏民几乎人人信教?这或许关乎历史的传承,关乎生存环境的挑战,更关乎一种精神的皈依与灵魂的安放。</p> <p class="ql-block">拉萨站台的相遇:人生况味与归途思量</p><p class="ql-block">下午四点,大昭寺的所见所感尚在心中萦绕,我们便整理好所有行囊,前往拉萨火车站候车,准备踏上返程。候车大厅内人来人往,充满了离别与期待交织的气息。在我邻座,一位同乘本次列车的旅客引起了我的注意,攀谈之下,得知他是一位来自四川遂宁的民工兄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故事简单而令人唏嘘:六天前,也就是13日,他满怀希望乘飞机来到拉萨,想在这片热土上寻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然而,现实却未能如愿,几天下来,他并未找到合适的机会。如今,他只能选择乘火车返回,行囊中装的,或许更多的是一份失落与无奈。他说起这些时,语气平静,却难掩一丝疲惫与怅然。我不禁心生同情,为他这趟“白跑”的遭遇感到惋惜。这短暂的相遇,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拉萨这座城市的多棱面。它不仅是游客心中的圣地,也是许多人追寻梦想、讨生活的远方。只是,并非所有的追寻都能如愿以偿。人生百态,各有其况味,这或许也是旅途中不经意间收获的另一种认知。</p> <p class="ql-block">高原暮色入梦:列车上的告别与回望</p><p class="ql-block">傍晚七点整,Z324次列车准时从拉萨站缓缓驶出,载着我们,以及各自的心事与收获,向着成都西的方向进发。列车启动的瞬间,心中既有对这片神奇土地的依依不舍,也有一丝踏上归途的安然。七点半,夜幕尚未完全垂落,我与同行的韦仁勋、姚炳能两位老师一同移步至列车餐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餐车内灯光明亮,窗外则是另一番动人心魄的景致。夕阳正努力地将最后的光芒洒向青藏高原,远处的山峦被勾勒出金色的轮廓,云霞变幻着瑰丽的色彩,从橙黄到绯红,再到深紫,如同一幅流动的油画。我们点了几样小菜,小酌几杯,谈论着此行的见闻与感悟。酒杯轻碰,映着窗外渐沉的暮色,高原的苍茫与壮美在飞驰的列车旁一幕幕掠过。这份惬意,是告别前的最后缱绻,也是对这片土地最温柔的回望。列车在轨道上平稳前行,窗外的景色逐渐融入夜色,而我们心中的雪域记忆,却愈发清晰,如同这高原的星空,深邃而明亮,必将长久地照亮未来的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