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拾花酿夏意,不负好时光,欢迎各位书友在这万物肆意生长的六月,走进舒心读书会第282期,我是这一期主持人张冬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环节一:有书共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六月,草木繁盛,夏味愈浓,六月的万物生机勃勃,六月的人间天朗气清,六月的情味别样深浓,六月的途经满是憧憬。微风吹来了六月的绚烂,也吹暖了生命里最热烈的日子。此刻,让我们关起书房的这扇门,从喧嚣中抽身,以指尖轻叩书页,开启今天晚上的有书共读,请书友们把书翻到379页,一起阅读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之《十万进士》的第五、六、七、八、九小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环节二:个人分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科举制度在我国有1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源自隋朝,终结于清朝。科举制度也随着历代统治者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世界上不少国家所使用的官员选拔机制都参考了科举制度。因此,它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一考试制度相对比较公开、公平,有利于国家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也解决了过往选官过程中论家世背景的问题,为社会中下层人士提供了入仕途径。今晚我主要从科举考试制度中存在的合理因素和科举制度的弊端两个方面进行分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科举考试制度中,存在的合理因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考试选官,重视素养。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是儒家思想,儒家对现实政治的理想是实现王道仁政,要求在上者为民众的道德楷模,以道德教化民众,使民众安居乐业,遵法守纪,稳定社会秩序。为实施这一条政治路线,官员必须学习儒家经典,通经致用,有文化素养。选拔有才学的士人担任文官,可通过考试进行鉴别。科举就是承袭传统文化思想,并将以考试选拔文官的主张制度化。余秋雨在文中说:“科举以诗赋文章作试题,并不是测试应试者的特殊文学天才,而是测试他们的一般文化素养。”科举以考试选拔文官,保证官员有一定文化素养,为改善吏治创造了基本条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设科灵活,多科网罗。科举的设科,开始就不止一科,初期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增加,由两科增至三科,再增至六科,最后达到十多科,可见它不是固定不变的。特别是在唐代,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增多或减少,进行调整。并将科目区分为两类,定期举行的是常科,是主要的,不定期举行的是制科,是根据需要吸引特殊人才而下令举行的,作为常科的补充,唐代制科盛行,名目繁多,各有特色,多过百余科。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唐初的科目:秀才科、进士科试策,包含的内容有经学、政事、文学。明经科试策,内容主要是经学、史学、文学。明法科属于法学,明书科属于艺术,明算科属于理学。制科更是超越这些学科的范围,网罗各类人才。所以,唐代国家政务部门所需要的官员,都有专门人才可使用。到了宋代,制度发生变化,趋于定型化,其特点是:紧缩考试科目,集中归于进士,扩大录取名额,延长考试周期,三年一次大比,试后依序派官。到了明清,紧缩为进士一科,过于单一化,虽有集中选拔人才的方便,却失去了设科多样化可网罗各类人才的好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公开报考,广泛参与。 实行科举考试是政治上的重要进步,将科举与历史上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作一简单比较就非常明显。察举规定由中央官员或地方长官推荐,由他们调查考察,得到他们认可才可推荐,如果官员缺乏公正或是被人收买,真正有才学的人反被排除,没有踏进仕途的机会。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主要根据门第评议人物品级,出身于庶族寒门的士人都被排除选官的机会。科举考试制度进行的重大改革,就是向平民开放,不论门第出身,不论贵贱贫富,只要个人有文化、有才学,就可以自由参加报名,通过科举考试竞争文官。考生来源广泛,可以参加选官考试的公开竞争,实际意义就是政权向大多数开放。受限制的是工商,根据四民社会分工的传统,规定“工商不得入仕”。从宋代开始放松限制,明清时期又进一步放松,重视工商的经济贡献,鼓励他们出钱捐纳,因此,工商也不再受限制。限制参加科举的最后缩小到优伶(戏子)、皂隶(衙役)。而居父母丧者,为尽孝道,在守丧三年期内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除此之外,有文化的男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参加科举考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同场比试,公平竞争。自从有了贡院设置之后,科举就在贡院中进行考试。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除了迫人死记硬背的帖经(填空题)、墨义(简答题,主要以四书五经内容为主,必须按照标准答案来做),余下要考的项目就是经义、策、论,虽然要求的文体不同,但都是命题作文。明清时,经义改试八股文,也还是命题作文。应试者在规定的日期集中到贡院,关门考试。应试者身份平等,谁都没有特殊权利,谁都不能享受优惠,在考官的主持下,于同一时间、同一考场、同一命题进行考试,开展公平竞争。有士兵保卫考场的严肃,禁止干扰,也禁止作弊。应试者要在严肃、平静的环境下,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集中全部精力,展现自己的文化水平,完成这场关系重大的命题考试。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比试,凭个人的文章才华决高低,这种公平竞争是相对合理的。严格管理,公正评卷科举考试要正常进行,需对考试的全过程加强管理,总结历来的经验,检查每个环节可能发生的疏漏,尽可能防止舞弊的发生。由于科举的名利关系人一生的荣辱起落,所以,有人千方百计谋求,甚至不顾违法,冒险作弊,以图侥幸达到登科的目的。作弊的事,时有发生,促使考试的管理越来越加严格,并从制度上采取防患措施。主考官或同考官受命之后,不能回家,立即进入贡院,处于封闭隔离的环境下,回避上级指令、同行请托、亲友说情等干扰。所有的考官还要避嫌,亲属回避,不参加该次考试,或请朝廷另外派人组织、另外命题考试。试卷的保管和转移,都有明确的分工,有专人负责,杜绝任何环节出现漏洞差错。评卷是最重要的,管理更注意严密细致,各房的评卷官在不知是谁的卷子的条件下,比较客观地评出合格或不合格两类,不合格的准备淘汰,合格的留下来,推荐在考官内传阅和评级,最后才综合各考官评级的意见,达成一致,避免由一人说了算可能产生的偏差。根据试卷,评定高下,评卷体现了客观公正。根据评卷,择优录取精英人才,在此基础上,一批新的候补官员交由吏部任用。科举考试过程中,以上的这些因素是较为合理的,它在法规上有一定的体现,并能适应变化的不同时代。如今进行的公务员考试,这些因素仍然有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科举制度的弊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禁锢了思想,选拔人才缺乏创新性。科举考试虽然非常注重公平公正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的思想。明清两代确立了八股取士的政策,导致选出的人才脱离了现实生活实际。当时的考试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书五经等传统伦理道德上,极少考查应试者的实际知识运用能力。由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想的流行,导致其他行业被轻视,使当时的读书人与社会生活实际严重脱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科举制度对中国知识分子心理和人格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伺机心理,也可称作“苦熬心理”和“翻身心理”。本来,以奋斗求成功、以竞争求发达是人间通则,无可非议,但中国书生的奋斗和竞争并不追求自然渐进,而是企盼一朝发迹。成败贵贱切割成黑白两大块,切割线前后双重失态:未曾及第,连家也不敢回;一旦及第,就成了明明暗暗的王泠然,气焰蔽天。王泠然满口泼辣,只因为前些天还是一个苦熬者,憋了那么久,终于报仇雪恨般地突涌出强烈的翻身感。由此倒逆回去,可以推知中原大地上无数谦谦君子、温文儒者,灵魂未必像衣衫那么素净,心底未必如面容那么详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骑墙态势。科举制度使多数中国读书人成了政治和文化之间的骑墙派,两头都有瓜葛,两头都有期许,但两头都不着实,两头都难落地。因为他们自从与文化接触开始,就是为了通过科举而做官,作为文化自身的目的并不存在。试卷上的诗赋固然只是手段而已,平日有感而发的吟咏也常常脱离文学本体,因为他们的人生感触往往与落第和入仕有关,许多吟咏成了攀援政治的文字印佰。一旦攀上政治的台阶,吟咏便从一种手段变更为一种消遣,一种自身文化修养的标志,官吏间互相唱和,宴集时聊作谈资。文化的尊严,知识分子的使命,只有偶尔闪光,未能一呼百应。结果,围绕着科举,政治和文化构成了一个纠缠不清的怪圈:不太娴熟政治,说是因为文化;未能保全文化,说是为了政治。文化和政治都只是用狂热的假相装点起来的标帜,两面标帜又互为表里:从政治角度看是文化,从文化角度看是政治,均无以定位,皆不着边际,都无所谓政治品格,也无所谓文化良知。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矫情倾向。科举既然把读书当作手段,把做官当作目的,文化学和政治学上的人性内核也就被抽离;科举的成败关及家族伦理的全部荣誉,于是家族伦理的亲情牵累也就必须顾全大局,暂时割舍,奉献给那种没有期限的苦读、别离、期待。一来二去,科举便与正常人情格格不入,上文所引一系列家庭悲剧,皆是例证。那些不敢回家的读书人,可以置年迈的双亲于不顾,可以将新婚的妻子扔乡间,只怕面子不好看,这样做开始是出于无奈,但在这种无奈中必然也会滋生出矫情和自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考试舞弊问题常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各朝代统治者都非常注重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性,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仍难以从根本上杜绝相关腐败行为。封建王朝的专制集权管理特点,导致难以形成一套民主、有效的监管制度,在科举考试过程中舞弊行为时有发生,加之监管乏力,导致很多有才华的人名落孙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各朝代科举对舞弊的整治:1.唐代贡院假冒中第案与锁院制(出入贡院必须持盖有中书门下省堂印的“堂贴”);2.宋代考生贿赂考官得中引发弥封制(糊名和誊录);3.明代科考舞弊案催生分省录取(分省定额的方式来决定乡试举人的数量,朱元璋在主考官的选择上很慎重,他反复斟酌,最后选定85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和白信蹈等人为主考官。科考正常进行,最后录取了宋琮等福建、江苏、浙江等南方籍考生总计52人。北方士子就以此为由,认为南方籍的主考官刘三吾等人科场舞弊,偏袒南方士子,有偏私其乡的嫌疑。北方士子在京城闹得越来越大,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气,“帝怒所取之偏”,为了公平起见,朱元璋任命张信等12人组成复查组,其中状元陈安也被要求参加,复查组对所有试卷进行复查。复查组认为北方士子的试卷的确不如南方士子的,甚至北方士子的试卷还屡有犯忌讳现象出现,因此拿出了维持原榜不变的复查结果。复查的结果公布后,北方士子仍然不服,称复查组故意挑出北方士子错漏较多的试卷复查,欺君罔上。朱元璋这次真的发怒了,“悉诛信蹈及信、安等,戍三吾于边”,把张信、白信蹈、陈安等人一并处死,刘三吾因为年迈免死,被贬戍边。不久后,为了平息北方士子的愤怒,朱元璋亲自组织阅卷,在北方士子的试卷中挑选文理优长者,录取任伯安等 61 人,于当年六月再次进行廷试,发榜“以韩克忠为第一,皆北士也”,所录全部为北方士子,事件遂告终结。这次的录取榜则被称为北榜或夏榜。此事件也为实行“分省录取”的制度提供了契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回顾我国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对当今的人才选拔机制有很多有益的启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在书页间悄然流淌,我们共同完成了对《中国文脉》《十万进士》第五至九小节的深入品读。在这夏意渐浓的夜晚,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的笔触,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千年文脉的厚重与绵延。那些跃动的文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亦是今人心头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谢每一位书友的全情投入与真诚分享,让思想在碰撞中绽放光芒。愿这一场书香之旅,能为大家的六月时光增添一抹独特的色彩。纵使合上书本,走出书房,这份对文化的热爱与思考,仍会如夏日繁花,在心底持续绽放。舒心读书会第282期即将落幕,但阅读的脚步永不停歇,期待下次再会,共赴新的书香之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6月1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