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也许,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修行之人是异常孤独无聊的。不信?你听:“……千年修行,千年孤独……”幽怨凄婉的声音都让人快要肝肠寸断了。哦,对了,这不是修行之人,而是修行之狐。那,修行之人呢?你看,《红楼梦》中惜春的判词:“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曾是侯门千金小姐,却终老青灯古佛之旁,虽然书中对惜春的出家有过不少铺垫,但这画面还是让人不忍直视。</p><p class="ql-block">修行的最高境界是得道成仙,成仙之后还会孤独吗?在凡人眼里,神仙也有深感孤独的时候。七仙女开口就埋怨:“天宫岁月太凄清,朝朝暮暮数行云……”织女更是一肚子委屈:“明月也有云作伴,可怜我孤孤单单恨无边……”</p><p class="ql-block">当然,这些都是世俗之人对于修行的理解。真正的修行之人却未必都有这样的孤寂之感。</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修行之人,尤其是那种悟得大道之人,他们或许真的已经跳出三界外了。</p><p class="ql-block">所谓的孤独,无非就是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世俗之人的心里,人,是需要交流的。烦恼时,需要倾诉;喜悦时,需要分享;成功时,需要得意;失败时,需要慰藉……凡此种种,在修道者看来都属于七情六欲的范畴,都是没有挣脱情关的表征。</p><p class="ql-block">修道者认为,要想悟得大道,首先就得挣脱情关。这里的情关,包括但不限于男女之情……</p><p class="ql-block">《清静经》里有一段话,有点像绕口令,却明确指出了凡人无法得道的原因,原文也比较浅显易懂,所以直接引用如下:“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zhuó)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p><p class="ql-block">当食不果腹时,能填饱肚子就是奢望;当填饱肚子时,还想着能有个几荤几素;当几荤几素摆满餐桌时,就该想着别的啦。总而言之,就是四个字:欲壑难填。所以,不知道满足,才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修道之人仅仅知足还远远不够,还要挣脱情关,为何?</p> <p class="ql-block">还是《清静经》说的:“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与现代宇宙学说好像也不矛盾,宇宙的运行极其严谨,极具规律。任何违背宇宙规律的“创造”终究会被宇宙规律无情地碾压。天寒地冻的时候,寒梅傲雪,如果您同情梅花,给它放入温室,靠近火炉,再添床棉被……这是要弄死它的节奏吧?</p><p class="ql-block">所以《阴符经》说:“天之无恩,而大恩生……恩生于害,害生于恩……”这个,与《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一脉相承的。</p><p class="ql-block">所以,修行之人面对世俗的纷纷扰扰,应该是心如止水,因为他们能够洞悉前因后果。他们秉持的宗旨应该就是《阴符经》的第一句话:“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p><p class="ql-block">这样的修行之人,又怎会产生孤独之感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