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飞机延误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厦门机场,还好小康来机场接机时讲今天下午没有事,可以休息休息,看看天空只是飘着零星小雨,心想不能错过这难得的空闲时间,龙海还有二个国保级旅游景点天一总局和曾氏番仔楼没有去游览过,四年前曾经想去天一总局参观,但开车到那里时正在修缮维护中,心想四年多过去了,应该修缮好了吧,于是联系老高,老高说:“仍在修缮维护中不能参观,要不去曾氏番仔楼如何?”我说:“可以,我们直接从机场到角美东美村,你开车从石码过来,这样可以节省一点时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氏番仔楼就位于角美镇的东美村墩上社,在我们去石码的途经路上,半小时路程,我们刚在番仔楼前停车场将车停好,老高已尾随我们进入了停车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车后见一排闽南风格的古厝坐南朝北面向我们,从布局上看曾氏番仔楼坐南朝北,中西结合建筑风格,石砖木混合结构,平面呈“凹”字形。全楼以祖厅为中轴线,对称排列,有序布局,形成五列三排的建筑格局。每排之前有宽阔的石埕连接,分别称为前埕、中埕、后埕。前排为闽南风格的古厝,中楼是南洋风格的哥特式楼房,后排为红砖骑楼。整个建筑群表现出了鲜明的南洋风格,然布局上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四合院的特色。所以说这座番仔楼把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与海外舶来的南洋风情完美地融为一体,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群,一下子把我的兴趣提起,想马上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闽南大厝建筑的特色就是这屋前屋后的石埕,由于闽南地区雨水较多,这屋前屋后的石埕下面是排水系统,可以让雨水快速吸收排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庙左右侧各有一条巷道,平房左右各一条大道直通红楼,四条笔直的通巷连接三排大院落,纵向形成五列主体建筑队形,横向形成三排建筑矩阵,其间皆有大石埕作为缓冲带。我们沿家庙东侧巷道向南前进,见中间三座古厝为二进平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埕也是十分宽阔,中楼则是一排二层南洋风格的哥特式楼房,看上去非常洋派,吸引着一群年轻姑娘们在此打卡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列白色半圆拱廊柱洋楼,楼二层,每层三单元,每单元均为四房一厅布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楼梯,我们沿西侧楼梯来到二楼的西侧阳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洋楼西侧阳台上,那斑驳的砖石墙体上被岁月侵蚀的痕迹,呈现出复古质感,屋顶红瓦、装饰等细节处均留存着历史的韵味。一位身着格纹上衣与牛仔裤的姑娘,以手遮额姿态,在那沧桑建筑前形成了新老交融的画面,既凸显番仔楼的历史厚重,又因人物增添鲜活气息,复古又具生活感,是历史建筑与人文互动的生动定格 ,在边上就抓拍一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洋楼的通体走廊上,时光像被按下了慢放键。斑驳墙皮是岁月写的诗,圆拱门如温柔的画框,把姑娘们的笑与闹框在里头。她们凑在一起,手机镜头对准彼此,或是定格古楼的美,或是留存姐妹间的亲昵。那老旧建筑的沧桑和姑娘们青春的鲜活碰撞在了一起,每一声欢笑、每一个姿态,都在给这承载历史的走廊,添上属于当下的、温热的情感注脚,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过去的故事和现在的美好,悄悄在这里交融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楼群左右侧各一座白色拱廊,上为四室一厅,下为通风洞,称东宾楼、西宾楼;东宾楼东侧附平房一厅二房;西宾楼向南延伸建一座面向东白色廊柱二层洋楼,每层有9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侧面向东的白色廊柱二层洋楼,墙体满是岁月斑驳的痕迹,剥落的涂料、泛黑的霉斑,仿佛在向你我诉说着其经年累月的故事。连续的哥德式拱形结构,石柱与石栏古朴厚重,那花瓶状的绿色瓷制栏杆虽也己显陈旧,但依然不失其百年前的风采。一位身着碎花裙的姑娘,挎着粉色包包,倚在栏杆旁,笑意温和。古老建筑的沧桑与人物的鲜活交融,营造出独特的时空交织氛围,仿佛历史与当下在此温柔相拥,每道纹理、每个姿态,都满溢怀旧又鲜活的气息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番仔楼每进大楼都有回廊和天桥相连接,在下雨天时,无论走到任何一个房间,都不会淋到雨。楼房外面的方形廊柱,柱与柱之间的半圆拱门,从东南亚购买运回的欧式彩色瓷砖、花瓶状的绿色瓷制栏杆,都表现出鲜明的南洋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中楼后,来到了后排,后石埕相对于前埕和中埕要窄得多,后排为红砖骑楼,也是典型的东南亚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东侧骑楼的一楼见到一位老者,老高上前用闽南话与其攀谈,了解到老人是曾氏番仔楼的第五代孙。老人招呼我们进屋并带我们来到番仔楼的后花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人在后花园里搞了一个露天茶室,热情招呼我们围茶台坐下,并为我们泡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交流中了解到老人叫曾万毅,是曾氏家族第二十代孙,东美墩上曾氏第五代孙,目前是国保番仔楼的具体负责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人回房拿出来他们家的家谱给我看,告诉我他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氏是孔子弟子曾子(曾参)的嫡系传人,故有"距鲁国已七十五世"之说</span>,后迁移至<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澄厚境村,我们</span>东美曾氏"番仔楼"的创建人曾振源是曾氏第十六代,其先辈迁籍玉江村田尾社,后再迁往东美墩上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振源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出生在角美镇东美村,因家境贫寒,青少年时以捕捞田螺为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咸丰六年(1856年),决定下南洋打拼, </span>当年没钱搭船摆渡到石码,只能穿一条短裤,双手攀在田螺桶上,游过九龙江三港:北港、中港和南港,然后搭乘石码货船前往厦门,再搭船前往新加坡,开始了其传奇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振源为人聪明睿智,忠厚诚实,勤俭朴素,手足勤快,颇得东家器重,后有了一定的积蓄后,就以小额资本投资于其舅父黄明商业。后发展为黄明公司,由于经营有方,运筹得当,公司规模越来越大。舅甥二人一发向前,雄心勃勃,规划组建星洲海港船坞局,先后发展为廿九艘轮船,较大型的有十三艘,在新加坡航运界中,可说名列前茅。后来,由于竞争得力,公司再度发展,组成丰源航务局,任企业副董事长。除了丰源业务外,又只身前往印尼三宝垅开辟实业,终成华侨巨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振源先生发财致富后,首先考虑到的是回乡为族人兴建宅第,遮风挡雨,安居乐业,先出钱买了个正四品官位,在东美墩上社建了一座大夫第,共有39间房的三进古式大厝,辅设设施致臻完善。我问曾老,这个大夫第还在吗?老人说在啊,现在是漳州市文保单位,也是由他具体负责管理。我说可以带我们去参观一下吗?老人爽快答应了我的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交流中,从老人口中了解到这番仔楼是曾振源在建造完大夫弟后,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就开始设想筹建更大规模的普氏"番仔楼",当时请了南洋设计师设计图纸,要求既要体现中西合璧的特色,又要有族人群居的舒适,通畅,全楼雨天过道不滴雨,在采光、装饰方面,更有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我问为啥叫番仔楼?老人笑着告诉我:“番仔是闽南语中对东南亚地区南洋人含贬义的名称,而番仔楼是特指由南洋归国华侨建造的民居建筑,融合了闽南传统与南洋、欧式建筑风格,因建筑材料多从南洋进口且带有殖民时期建筑元素而得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楼由角美石美建筑师承建施工,木料、花砖等装饰材料,均由南洋专船运回。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振源病逝,工程由曾振源第五子曾福全继续监督、调度,历时十四年方全部竣工,耗资白银十七万两,于1910年(宣统二年)主体工程基本竣工。至此;祖厅、两侧平房、东西浮脚楼、中楼、后楼及前埕、中埕、后埕、东西钟楼阳台、库房等一并落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人接着讲曾振源当年设想建曾氏"番仔楼"本是为曾家族人群居之所,但曾家族人真正享用这华宅其实时日并不多,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军阀割据,战火纷烦,曾家族人又大多出洋从商,或往厦门、漳州一带避难。当年长泰土匪叶文龙经常带着土匪上门敲诈勒索抢东西。所以老大的一座豪宅,常是人去楼空,显得十分冷清、幽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被当地政府收为公房,一部分为东美小学所用,一部分为东美粮站粮库。曾家族人被迁出楼外。我父亲土改时就被评为大地主,我作为黑五类子女被分配至煤矿挖煤。直到1983年,龙海县政府落实归还华侨房屋政策,曾家族人协同海外曾家后代,向龙海县政府提出归还曾氏"番仔楼"的申请,经过相关部门的调查落实,于1984年9月龙海县人民政府批准,将全部"番仔楼"房产退还业主。曾氏族人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于1986年顺利分割,曾振源后代子孙才逐一迁入居住。三十多年来各房堂亲相安和睦,共享祖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人指着后花园东边的房子讲这个是风力抽水机楼,有自来水管道通向"番仔楼"的各个建筑群体,没想到一百年前在闽南乡村就有自来水设施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人带着我们一起离开他的住处,前往家庙参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人站在祖厅的前埕向北指着我们的停车所在位置讲:“这里原来是番仔楼前的月池,当年未能完璧归赵。月池其实是番仔楼的主要辅设设施,是不可残缺的一部分。1999年为周边一农民填土部分,建有三间简易平房,2003年8月,又由周边农民将余池大部分填为平地,作为运载草料集散地,现在又成为了停车场。”老人讲述的同时脸上露出了非常惋惜无奈的神态。说心里话,番仔楼既然已经评为国保级单位,当地政府就应该将月池修缮好,因为月池是整个建筑群地下排水系统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让这国宝建筑完满无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1910年主体楼群落成后,曾家再由第八儿子曾福祯(字少乾)承接,继续修缮其他未完成的建筑设施。大约又用7年时间,兴建西侧楼及后花园、荷塘,开凿楼前"月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人讲当年建造设计时整栋建筑群配有先进的地下排水系统,小时候我们在下雨天将小球落入沟中,不论我们从哪个角落掉落,最后都可以在前面这月池中找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祖厅上方,有石雕"曾氏家庙"四个大字,两旁是一对联:"祖泽绵长距鲁国己七十五世,庙貌壮丽冠芗江之廿八九都。"因曾氏乃孔子弟子曾子(曾参)的嫡系传人,故有"距鲁国已七十五世"之说,亦可谓名门之后,光宗耀祖。庙貌壮丽在当时称为"冠",应是问之无愧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人指着家庙大门讲,原来的家庙大门和大门前的一对门当当年被长泰土匪叶文龙来抢走了,成了长泰叶文龙旧居的大门和门当,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后来新补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祖厅大门两侧的这两个镂空立体圆窗约于1994年被窃贼盗走,当时角美公安分局的副局长前来破案,估计两扇镂空雕花刻鸟的石窗应有六十万元左右价值。现在我们看到的也是后补上去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人打开祖厅边门,带我们进屋参观,门厅的梁柱上中式古建筑那精巧的木雕斗拱等部件,其木雕工艺十分精湛,有镂空花卉等图案,部分还饰以金漆,虽历经百年岁月仍显华丽 。构件表面有红、黑等色彩,部分因时间产生斑驳痕迹,边上墙上带有花卉图案的精致瓷砖明显带西洋气息。老人介绍说这瓷砖是当年祖上从英国采购而来。这种中西合璧的装饰风格在这番仔楼的每个地方都能看到,整体上既散发着古朴厚重的历史韵味,又尽显中式古建装饰和西洋装饰之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祖厅为二进院落,主厅大堂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悬挂着“曾浦堂”匾额,老人介绍讲当年</span>曾氏"番仔楼"全部工程完工时黄河泛滥,曾氏捐献大量银元,朝廷便赠匾书曰"曾浦堂",从此,家庙的堂名就曰“曾浦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庙内不反木雕工艺精湛,石梁柱及石柱础上的石雕也十分的完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井内的花岗岩石条用材也是非常宏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祖厅,老人又带着我们去参观大夫第,经过西宾楼时见楼房下方有不少圆形孔洞,老高不解询问,我告诉他:“你们闽南地区气候比较潮湿,大户人家建房时都会在房子与地基之间建一层缕空层,墙上建通风口,这样一楼就不会太潮湿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绕着番仔楼西侧向南走,老人指着路东面的这些房屋说这里原来是番仔楼的围墙。看来这番仔楼要完全恢复原貌政府可能还得投入不少的资金和人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破损的围墙处向东看,能见到番仔楼红砖骑楼后面的后花园,最东面就是曾力毅老人刚才带我们喝茶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后花园南面的围墙,看上去几乎没有被破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番仔楼的西南角就是大夫第的后门,平时门也是锁着的,老人打开后门,带我们进屋参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夫第是一座典型闽南风格的三进式大厝,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共有39个房间。当年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曾振源花钱捐了个候补道台的虚衔,候补道台是清代通过捐纳或丁忧复职等途径获得道员资格但尚未实授官职的候补官员,相当于正四品。曾振源捐的是虚衔,所以照样经商,不用入仕。五品以上的官邸就可称“大夫第”了,他捐了个正四品,自己的豪宅可理所应当称为“大夫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人说原来正厅墙上挂了当年曾振源穿官服的画像,在20世纪60年代的“文革”中被红卫兵给毁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吸人眼球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夫第里那些</span>呈现典型闽南建筑风格的精美木雕。尤其是大厅的一对透雕花窗十分实用又美观,光线可以通过透雕的狭窄缝隙从窗外透进窗内,但窗外的人看不见窗内的东西,采光、通风的方式极为科学巧妙。更巧妙的是横平竖直、看似普通的窗棂图案隐藏着一副对仗工整的楹联,我们看了半天,我只看出下联的“日出万家和”和上联的“花开”和“雪”,其他人也没有看出来,我说先拍照,回去再对着照片慢慢琢磨,晚饭后回到宿舍认真观看、仔细琢磨了半天,终于看出了上联是“花开千秋雪”,下联是“日出万家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厅两侧的侧房上的花窗木雕已经被破坏得只剩窗框了,太可惜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厅门外墙上的琉璃片贴画也是非常精美,其实这种剪瓷雕工艺在闽南地区的庙宇建筑上使用很多,但剪瓷雕一般都选用胎薄质脆的彩色瓷碗为原料,而曾氏大夫第则是选用西洋的琉璃片作原料,贴画的内容则是传统的鹿、鹤、金鸡、玫瑰、松、竹画面,经历百年依然光彩夺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夫第的建筑朝向正好与番仔楼相反,坐北朝南,主厅前的前埕非常宽阔气魄,用材也是非常宏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南边门楼已经破烂不堪,大门外已是杂草丛生,看着如此国保级文物古迹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真的有些心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东边边门进入大夫第内部,还是能看出大夫第当时的气魄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这巨型花岗岩石条的使用一点也不吝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人又带着我们从番仔楼南侧围墙边向东来到番仔楼东边的沿河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沿河还建有码头,这样一圈转下来,对整个番仔楼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整座建筑群落成"凹"字形布局,坐南朝北,前凿大型"月池",后有花园;东临港道,南面和西侧是大路,自成一个周全的小世界,作为曾家族人群居的住所,出行方便,水陆两利。周边安全设施坚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从建筑群的内部格局来看,全楼以祖厅为中轴线的中心点,对称而有序地延伸开来。祖厅左右侧各有两条通巷,四条笔直的通巷连接三排大院落,纵向形成五列主体建筑队形,横向形成三排建筑矩阵,其间皆有大石埕作为缓冲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为三座二进平房,中座为曾氏家庙;中为一列白色半圆拱廊柱洋楼,楼二层,每层三单元,每单元四房一厅;后为一列横贯东西中式红砖二层楼,每层五单元,每单元一厅二房。楼群左右侧各一座白色拱廊,上为四室一厅,下为通风洞,称东宾楼、西宾楼;东宾楼东侧附平房一厅二房;西宾楼向南延伸建一座向东白色廊柱二层洋楼,每层9间;红楼之后为花园,东有抽水机房,西有仓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横向看,从北向南依次为月池、前院、平房、中院、白楼、后院、红楼、后花园;纵向,家庙左右各一条巷道,平房左右各一条大道直通红楼,各楼之间有走廊和廊桥相通。内设三横三纵排水沟,周环围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告别曾力毅老人后,我们来到停车场上车离开时想我们站的位置应该是原来月池的中心点,希望下次再来参观时,漳州市政府能把月池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给番仔楼一个完满!</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