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低处》

天晴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遇到这本书是一个惊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我有很偏爱的作家,但是一个不可改变的是事实是:我不可能把毛姆、加缪或是马尔克斯等等拽出来写源源不绝的小说,这样的奢望连期待都不存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不可避免的就是我要尝试读不曾熟悉的作者写的作品,这种感觉就好像和未曾谋面的陌生人来一次深度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时候一个人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反而容易敞开心扉,因为彼此都知道此生的交集就好像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且仅有一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你拥有完全的选择权与决定权。如果你喜欢一个人的作品,你开始对这个人感兴趣,你可以从你们两人的交点开始辐射开来,尽你所能,如你所愿,还不会让另一个人不舒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这一两年,我潜意识里想要接触最新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国内年轻作家们的文字。在图书馆我会努力翻找新书。我选择的依据主要是两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出版时间。我会特别在意2024年之后出版的书,如果是今年的,那就更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是作者的出生年龄。当然这点是筛选我不熟悉的作家时采用的方法。如果是余华、格非、阿来、毕飞宇、刘亮程、庆山等等知名作家我基本上是新书必读的。对于我从未接触过的作家,我会偏向年轻作家,也就是新一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过自己为什么会偏好年轻的作家。我曾经怀疑是不是自己逐渐老了,对更有生命力的身体充满了自然的向往,自然对更有活力的思想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我对年轻的作家们的作品的阅读,我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我真的老了,而且我还如此单薄与迟缓。我的阅读以及表达,和这些年轻的作家们比起来,简直让我羞愧不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时候,我一面对他们深邃的思想和精妙的表达折服,一面又暗暗地羡慕和自叹弗如。这些作者都这么年轻,而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积累了扎实的阅读与写作经验,他们已经在探寻自我的道路上大步流星地走在了前面。读年轻作家们的作品,有一种紧跟上时代潮流的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来,就是这些年轻人,新生代的作家们,都在经历着自己一生中必经的迷惘、混乱,都在用各种方式探索自己人生的可能性,也都在经典文学里寻找过生命的意义……这条路,无论什么时候走,过程与步骤都简化不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所以絮叨这么多,是因为在读胡安焉的这本《生活在低处》受到了很多触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他自己所说,他的写作,最重要的是真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本书的第二章《我为什么写作》的第三节《崇高》里,胡安焉写读书的挫折感,那种无法理解和领悟的排斥感,对于我来说非常相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胡安焉写在2012年的某一天,突然间就读进去了(卡夫卡)。他说“像是开了窍似的——那不是一种日渐加深的认识,而是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这样的时刻,我是很羡慕的。这种明明喜欢的作家把作品完全敞开在自己面前却找不到入口的焦灼感,以及突然间发现入口处打开了的喜悦感,或许就是读书带给人无与伦比的快乐之一。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对这样的时刻无限向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安焉写自己选择写作主要是因为内向和自卑的同时又渴望与人真正的交流。他说“在写作中,我反正一鼓作气地把内心想要表达的都表达了,至于读到的人会如何看我,那已经与我无关。这就像我在阅读的时候,进入我喜欢的那些作家的内心,并被他们打动一样。……我喜欢他们,但正因为喜欢,我不想接近他们。我想一定有人能理解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说自己的写作过程并不顺利。我想,除非是天赋在身,很少会有作家坦言真正的写作如行云流水一般顺畅。迄今为止,我读到的作家里面,很明确地说写作顺畅的就只有残雪。就是加缪最后的手稿《第一人》,也是有很多改动的。但是,胡安焉把自己断断续续写作前十多年的经历与感受清楚地写出来了,在这样的回忆与反思中,他愈加清晰地明白了自己的性格秉性,也就更加坚定地遵从自己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安焉的个人经历的确是与众不同的。他不善社交,也没有亲近的人,在父母相继离去之后可以说是真的全无挂碍。为了养活自己,他坐过很多工作:店员、保安、快递、开网店、摆小摊等等。一旦有点积蓄,就闲下来开始写作。他的写,就好像跑步一样,都是一种表达:内心的,身体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被他的文字打动并不是因为他繁杂劳累的临时工作,而是他文字中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文字表达很准确,可以说完全不输很多大家。这应该和他长期的自我要求和训练有关。他说“假如我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我的眼界确实就不能放低,除非选择自欺欺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读胡安全感的文字的时候,有一种非常贴切的感觉,就是他可以把一件事情发生时内心的想法用非常形象的文字表述出来:清晰、丰富、平淡,而且美。有一种李白在黄鹤楼深有感触时看到崔颢的诗的理解和由衷的赞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还很喜欢这本书的书名——生活在低处。我想,或许胡安焉是用这个书名向熊培云老师致敬,或许,这只是一种巧合而已。不管是哪一种,无论生活在高处,还是生活在低处,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景,也可以努力在其中寻找到生命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期待下次遇到《我在北京送快递》和《我比世界晚熟》,以及胡安焉更多的作品。</p>